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返青,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拔节,西南麦区小麦已进入拔节后期,小麦生产进入了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促弱苗转壮苗、控旺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小麦群体合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年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控旺促壮、防冻防倒,抗旱保墒、肥水管理,调节群体合理发展,夺取小麦丰收.  相似文献   

2.
播种方式与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播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来实现的。在不同播种方式和耕作方式条件下,小麦的分蘖成穗,叶面积指数的发展变化,干物质积累过程及穗粒结构等,均有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产量的较大差异。采用何种方式及组合,以建立合理的小麦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和群体发展,使有效穗和穗粒重有一个合理的构成,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形成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提高小麦产量作用很大,但施用过量,可导致小麦群体过大,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适宜用量为10公斤/亩;磷肥前期对小麦具有早发特点,本试磷肥上限未定,继续增加磷肥施用量有增产意义。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还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群体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麦田历年均会出现弱苗,影响小麦产量,只有促弱扶壮,才能夺取平衡增产.笔者对近5年来豫南地区出现的弱苗种类,形成的原因及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总结,现就这些情况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不同生育期重肥N肥对小麦器官建成、光合产物分配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等的影响,明确了造成小麦贪青、倒伏的“危险施肥期”和施用N肥的“最大效益期”,并对如何防止贪青、倒伏,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等安全、经济施用N肥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前期(注1)施N过多,是造成田间群体大、基部节间长、成穗率低、穗小粒少、千粒重低、生育延迟等的主要原因.因而生育前期是引起冬小麦贪青、晚熟和倒伏的“危险施肥时期”,也叫“N素的过剩敏感期”.2.冬小麦生育前期不施N或者底施N“不过量” 时,生育中、后期重施N肥不仅不会引起贪青、倒伏,而且能大大提高小麦后期的光合生产率和抗逆性,达到成穗率高、小穗退化少和提高粒重的明显效果,使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达到籽粒产量的90%左右,尤其是春五叶露尖的中期施肥(即拔节肥)可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因此,拔节期是冬小麦的“N素最大效益期”,也叫“N素不足敏感期”,也是冬小麦抗逆栽培技术中的安全、经济施肥期.  相似文献   

7.
小麦从抽穗、开花一直到成熟,称为生育后期。小麦生育后期是争取穗大、粒多、粒重,形成产量的最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强其后期管理。1.及时浇水小麦生育后期气温较高,作物生长旺盛,蒸腾作用较强,麦田耗水量大,保证麦田水分供应十分重要。尤其是孕穗至抽穗期,乃是小麦一生需水临界期。如果此期小麦受  相似文献   

8.
陈金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61-165
摘 要:豫南稻茬小麦的生产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历史上稻茬麦产量不是太理想,除了自然障碍因素外,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栽培技术不配套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该区生产上小麦主导品种,研究分析了稻茬麦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籽粒灌浆规律。结果表明:(1)分蘖消长的特点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冬季不停、集中死亡,栽培管理上应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2)幼穗分化早、分化期长,前期慢、后期快,茎、蘖、叶发生重叠进行,普遍存在同伸关系。栽培上要注意促使一、二分蘖赶主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分蘖幼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争取大穗多粒,增加产量。(3)抽穗后3-5d开花,籽粒灌浆全过程短,从开花到成熟只有35d左右,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长,籽粒发育经历形成、灌浆、成熟三个阶段;腊熟末期粒重最大,此时收获产量最高。提出了稻茬麦育种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1993 ̄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杭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  相似文献   

10.
王鹏  王英 《种子世界》2001,(10):29-29
1加强苗期管理,选好纯苗、壮苗 打好播种基础,确定合理密度,不留弱苗,力保纯苗、壮苗.弱苗根少,养分吸收慢,后期易形成空秆,应坚决彻底地及时拔除小弱苗、小弱株以减少养分消耗,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有助于CO2输送,抑制叶温过高,且对群体光合作用有着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选娥 《种子世界》2022,(5):0099-0101
随着农业生产与种植技术的进步,小麦种植技术也随之提升。小麦是重要的农作物,其田间管理技术是保证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关键,对小麦增产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小麦生长后期阶段,是决定麦粒质量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在实际种植管理中,种植人员应结合前期管理经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田间管理,从而实现高产。本文结合威宁县实际条件,分析小麦后期生长特点,探讨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上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以扩播幅、扩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播种量准确,播种均匀,种粒分布结构合理等优点,有利于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对小麦前期促蘖,中期促穗,后期攻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为改进小麦耕作制度,提高小麦产量,我公司采用国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少耕和翻耕对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对比研究了少耕播种(Less-tillage sowing, LT)和传统翻耕播种(Ploughing sowing, PS)对小麦群体光照强度及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PS处理相比,LT处理显著改善了多穗型品种小麦群体内的光分布状况,显著增加了中下位叶片的可受光照量和叶片光合速率;比较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冠层温度发现,LT处理下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群体的冠层温度较PS处理显著降低,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在2种耕作方式下冠层温度差距不明显,说明中大穗型小麦品种更适宜采用少耕播种技术;LT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中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4生育中后期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充分发挥小麦群体的后期光合生产优势;LT处理较PS处理可显著提高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的产量。LT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多穗型小麦品种的群体光分布特性,较PS处理更易发挥该技术的增产效果;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相对较大的多穗型品种更容易发挥LT处理的节本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小麦生产中要提高产量,必须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发展较为合理的群体结构,同时,还要求小麦的主茎穗与分蘖穗比例恰当。通过1988年对部分农户高产小麦田块进行的分蘖动态、分蘖成穗情况和产量结构调查分析,以研究高产小麦分蘖成穗规律,以及分蘖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合理利用小麦分蘖  相似文献   

16.
<正>"秋分"前后,晚稻进入齐穗期。晚稻齐穗后,有的农户认为晚稻产量已成定局,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晚稻后期的管理,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晚稻齐穗期干物质的积累仅完成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是在齐穗后完成的,有的年份晚稻前期长相较好,但由于灌浆期气候条件差,若放松后期管理,加上病害流行,就会使晚稻品质变差,产量下降。也有的年份虽然晚稻前期长相一般,但灌浆期气候条件优越,病虫害防治效果好,后期管理得当,仍然获得高产。所  相似文献   

17.
<正>种植玉米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多穗现象,即一株玉米上长出2~3穗,多的达5~6穗,有的一个叶腋就长出双穗。这些多穗玉米大多为空穗,基本上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对产量影响很大。造成玉米多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主要与果穗形成前植株营养过剩有关。玉米生长前期条件差,植株长势差,而后期水肥、光照  相似文献   

18.
<正>冬前小麦若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和人为栽培管理的影响,部分麦田会出现分蘖少、麦苗黄弱等生长不良现象,无法达到单株分蘖5~6个、三叶大蘖3个的壮苗要求,以弱苗状态进入越冬期。因此,加强小麦年后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是确保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一、冬前弱苗形成原因1.晚播弱苗秋季降雨少,小麦播种期间土壤干旱,需造墒才能播种。由于水源和浇水器械的限制,导致造墒和播种进度不一,未能适时播种的地块,冬前小麦生长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二系杂交小麦的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特征,在大田环境下,以常规小麦为对照,对142份杂交小麦组合进行了群体茎蘖动态和产量构成要素比较。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增产优势明显,最高增产17.3%,增产组合占全部参试组合的27.5%;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分蘖成穗优势,分蘖高峰主要在越冬前。促进杂交小麦冬前分蘖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穗数和千粒重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贡献明显,进一步挖掘穗粒数潜力对扩充库容、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杂交小麦产量水平,在组合创制方面应重点选育库容量大、恢复结实性能好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露地栽培相比,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夏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叶面积系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快,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增产显著。小麦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