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稻资源繁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野生稻资源繁种技术是野生稻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技术,野生稻种有20多个,因此,野生稻资源繁种应根据各野生稻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技术,不能千篇一律.现把我们多年来成功的繁种技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野生稻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野生稻的特征特性、抗病虫性和品质等的鉴定正在逐步开展,这就需要大量的野生稻种子.但由于野生稻的结实率较低,落粒性强,繁种  相似文献   

3.
《科学种养》2011,(3):60-61
黄连木无性系快繁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项目,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宋宏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在无性系快繁技术、优良无性系选育、花粉传播规律、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对于提高黄连木的开发利用水平,推进黄连木的生产发展,走良种高效集约化栽培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该树种的潜能,获取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是生物遗传多样性、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广西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1978年以来,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主持下,科技人员通过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普查、野外考察收集、补征和国外引种,共收集保存了近5000份(编号)野生稻种子于种质库并有5200份野生稻种茎种植于国家南宁野生稻圃保存。  相似文献   

5.
在黔北山区边陲,经2005年、2006年引进脱毒甘薯I号进行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繁种示范,结果表明,脱毒甘薯I号是需钾量大的作物,在配施N8kg/667m2、P2O55kg/667m2/kg情况下,以施K2O16kg/667m2获得产量最佳;繁种高产栽培处理产量达2145.8kg/667m2,比常规繁种栽培增产733.6kg/667m2,增幅51.9%,增收176.10元/667m2。两年繁种高产栽培示范面积821.4hm2,,累计收脱毒甘薯I号薯种2159.8549万kg,平均单产1753.0kg/667m2,增收合格薯种903.8686万kg,项目共增收91.1138万元,效益显著。结合取得的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繁种高产栽培示范经验,总结提出了脱毒甘薯I号繁种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此略。  相似文献   

6.
云南勐腊县发现疣粒野生稻李植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及稻种起源、分类、遗传研究的物质基础,建国后,我国曾多次对野生稻资源进行考察。据1978~1982年进行的野生稻资源考察收集的结果,我国目前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省蚕豆的原、良繁殖基地建设,品种标准、栽培技术、繁种、保种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我省蚕豆种子生产走上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道路,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创造规模效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3种野生稻中抗白叶枯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培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栽培稻来源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并且部分抗病基因的抗病谱窄。因此,从野生稻中发掘抗病基因,将有利于培育抗病谱广且抗病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和PCR分析,检测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稻对2个代表性白叶枯病菌Y8和PXO99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疣粒野生稻甚至达到免疫的程度。功能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xa5、xa13和Xa21抗病基因,元江普通野生稻含Xa23和Xa3/Xa26基因或其同源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中含Xa1、Xa3/Xa26和Xa27基因或同源基因,药用野生稻含Xa3/Xa26基因或同源基因,而疣粒野生稻含有Xa27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和克隆云南野生稻中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挖掘利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空松  贺浩华  陈小荣 《种子》2005,24(12):92-95
野生稻是一个重要的有利基因库,包含了对各种生物胁迫的抗性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基因.本文对抗病虫性、抗逆性、优良米质、雄性不育等特异性状的研究及利用作了概述,论述了野生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研究成就,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野生稻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的研究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发展青海省地方名优蔬菜生产,搞好蔬菜种子产业开发进行了论述。着重对原、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品种标准、栽培技术、繁种、保种及加工包装技术进行了研究。为我省蔬菜种子生产走上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道路,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创造规模效益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