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继忠 《内陆水产》1997,22(2):24-24
泥鳅又名鳅鱼,是一种分布广、耐低氧,适应强、食性杂的小型鱼类,常见于底泥较厚的湖汉、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水域,喜栖于静水水域的底层,适合稻田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泥鳅,每667m2稻田可产泥鳅75kg左右。1稻田选修凡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一般能旱涝保收的稻田,面积为667—1333m2都可以养殖泥鳅。养殖泥鳅的稻田还要加工整理,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水泥防逃板,水泥防逃板高度为70cm,其中要埋入田泥15-20cm,各水泥板相接处用水泥勾缝;二要在稻田内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的形式有“目、田、井”等类型,…  相似文献   

2.
1、泥鳅施肥养殖法:首先选择场地做好养鳅池(水泥池也可),在养鳅池底将牛粪、稻草相间铺列,厚约30厘米,按每立方杂肥撒布0.5公斤生石灰后,再铺上10厘米土,注水后一周,每平方放养孵化后3~4个月泥鳅0.3~0.5公斤。放养泥鳅后2个月,池底已产生大量红虫,搅拌池底,使池水常混  相似文献   

3.
水田养鳅     
王树林 《水利渔业》1999,19(5):36-36
水田养鳅包括稻田养鳅,茨菇田养鳅,荸荠田养鳅等生态兼作。水田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水稻、茨菇、荸荠等),是很好的遮荫物,水深也符合泥鳅的要求。泥鳅在田中钻洞松土,捕食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0-2kg鳅种,半年后可收获0-5kg成鳅。现综合盐都县的生产实践,将水田养鳅法介绍如下。1 整田养鳅田要求水源充足。防逃设施十分重要,放鳅前,将田埂加宽并夯实,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入泥30cm),或在埂壁及与田底交接处用油毡铺垫,上压泥土。此外,沿田埂开1条围沟,在田中心向外纵横各…  相似文献   

4.
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局承担了“泥鳅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项目,认真对泥鳅养殖场设施的建设、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泥鳅的工厂化养殖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2007年11月26日邀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共实施面积774m^2(18个池),其中苗种培育池3个(99m^2),成鳅养殖池15个(675m^2)。总产泥鳅鱼苗230万尾,培育泥鳅鱼种1082kg。养殖成鳅8159kg。鳅种平均规格9.0g,成鳅规格40.2g。综合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殖泥鳅我国水稻田面积大,范围广。多数水稻田均可用来发展泥鳅养殖。1.稻田选择及设施建设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碱性少泥沙,降雨时不会溢水的水田为好。选作养鳅的稻田要筑好堤埂,并在四周插上木板.或钙塑板(入泥30cm)用以防逃。注、排水口要建二道网,...  相似文献   

6.
生态养鳅,包括稻田养鳅、慈菇田养鳅、荸荠田养鳅等生态兼作模式。水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水稻、慈姑、荸荠等)又是很好的遮荫物,水田深度也正好符合泥鳅生长。泥鳅在田中钻洞松土,捕食害虫,既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又可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生态养鳅不需经常换水,水中的物质可以随时与土壤进行交换,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0.2kg鳅种,养殖半年后可收获0.5kg成鳅。生态养鳅主要技术如下。1精整田块养鳅田块水源充足。放鳅之前,要将田埂筑好夯实,加宽田埂,田块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入泥30cm)以防逃。养殖田沿田埂开一条围…  相似文献   

7.
泥鳅属小型杂食性鱼类,分布广泛,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其养殖方法简单易行,饲料来源广,经济效益高,特别适合农村庭院养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 养鳅池条件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利用池塘、稻(莲)田、庭院小池等水体进行饲养。一般要求日照  相似文献   

8.
彭泽鲫的特点及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泽鲫的特点及养殖方法一、彭泽鲫的特性1、生长快、适应广,抗病力强和食性杂是这一良种的最大优势。彭泽鲫既可在各类池塘(或鱼池、鱼种池、亲鱼池、养虾池、养蟹池、养鳖池等)中饲养,也可在网箱、小湖、网栏(围)和圈养水域、河内及稻田中养殖,它不仅影响其它鱼...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江苏盐都县义丰镇花陀村赵金忠利用10亩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亩均生产成品鳅150~200千克,稻谷亩产500千克以上,产值1500~2000元,是单一种植水稻的3~4倍,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田块选择与准备选择土质较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管理方便的田块。要求田埂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并在田埂上沿加设向池中的密眼盖网,以防泥鳅翻埂逃窜。在田块的对角设进、排水口,进水经注入管注入田块,注水管进口处绑一个长50厘米的尼龙网袋,防止污物及杂鱼等敌害生物随水入田。一般每块稻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既可从自然水域捕捞,也可人工养殖。亲鳅多采须笼捕捞。选择的亲鳅体长应在12cm以上,体重10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2、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  相似文献   

11.
藕田养鳅属于生态养殖,莲藕能净化水质,吸肥和保持高溶氧量;藕田腐殖土含量一般都比较高,这种土壤有利于泥鳅天然饲料如水蚤、丝蚯蚓等小型水生动物繁殖,天然饵料资源丰富;而泥鳅钻泥穴居,又能促进田内物质循环,能疏松藕根部土壤,摄食水生昆虫,有利于莲藕生长。因此,利用藕田养鳅是一项增产增效的好措施,一般每667米2产泥鳅150千克以上,现介绍该项技术要点如下。1藕田改造凡水位较低、淤泥层较薄的藕田,均可用来养鳅。在田块四周挖一条宽2.5~3米,深1~1.2米的环状鱼沟,两角或四角各设鱼溜1个。挖出的泥土…  相似文献   

12.
王兴礼 《内陆水产》2005,30(11):35-36
泥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发展稻田养殖泥鳅,对调楚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稻田养鳅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饵料投喂、水质调控、巡田检查、病敌害防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徐州市水产站从2012年承担省《泥鳅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重大项目以来,徐州地区的泥鳅养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泥鳅与藕田立体种养殖更具有地方特色,现有养泥鳅藕田面积8 500 m~2。藕田养泥鳅是依托藕田湿地环境形成的藕鳅复合生态种养殖系统,藕田为泥鳅提供生活场所和栖息场地,同时为泥鳅提供水草、昆虫以及底栖动物等各种优质饵料,促进泥鳅的快速生长;泥鳅在藕田中活动、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正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由于养泥鳅田必须具备泥鳅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所以养鳅稻田与常规稻田管理是不同的。为了探索稻鳅种养田优质绿色水稻生产管理技术,2018-2019年,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在沈高镇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开展稻鳅种养模式试验和示范,发展两个规模50亩以上的稻鳅种养户。试验示范结果,试  相似文献   

15.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养殖过程各个环节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如鳅种选择不慎、放养密度过大、投饵不合理、池塘水质管理措施不力、生产操作方法不当使鳅体受伤而感染病菌等。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预防、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少泥鳅病害的发生,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  相似文献   

16.
<正>泥鳅是淡水鱼中食药两用的佳品,有"小人参"之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开发人工养鳅业前景广阔。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泥鳅,但多见于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往往受水域、水源、饵料等诸多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国人工养泥鳅尚在起步阶段,尚靠天然水域自繁自育为主。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学美 《齐鲁渔业》2009,26(3):40-41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近年来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鲜活水产品。河东区鑫盛水产养殖场发展泥鳅养殖3.33hm^2(50亩),成鱼全部出口韩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主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草鱼种苗的高产养殖,常受青饲料的限制。人工种草和自然采草费时费力,工效低,单一的精饲料喂养,成本高,鱼类病害严重,现将2000年百姓农庄的生态养殖模式作一介绍。一、主养泥鳅池的品种搭配选择25亩水面进行泥鳅和草鱼种苗的养殖,以11亩水面主养泥鳅,14亩水面主养草鱼,泥鳅池的放养品种见表1。表1泥鳅池的放养品种二、泥鳅池前期养殖措施3月1日每亩水面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结合每亩施猪粪500公斤做底肥,注满池水,培肥水质,当浮游动物繁殖进入高峰期后投放泥鳅种苗,种苗入池后的前期、中期主食浮游动…  相似文献   

19.
范庭迁 《齐鲁渔业》2009,(12):42-43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tu(Cantor)],又智鳅、鳅鱼等,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污染,鳅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天然产量大为减少。为了促进泥鳅养殖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现将池塘精养泥鳅的技术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国大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河南省范县初步建成了34公顷标准化"黄河金鳅"泥鳅苗种繁育基地。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孵化车间2000m2,一级培育池2公顷,二级培育池4公顷,亲鳅培育池3.4公顷,成鳅精养示范池8公顷,藕塘养殖示范2.7公顷,稻田养殖示范14公顷。基地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