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总结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深两优1813的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对百亩片的调查取样,进行了深两优1813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也较大;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穗数与实粒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千粒重和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微弱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深两优1813在超高产栽培下使单产达15 t/hm2的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应达到以下标准:有效穗29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2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油菜"两优58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优586"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角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次之 ,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最小.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决定产量变异的97.7 9%."两优586"丰产(2 017.79~2 273.40 kg/hm2)的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4 937.86万/hm2±858.06万/hm2,每角粒数20.50粒±0.22粒,千粒重4.09 g±0.02 g.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种植的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穴数和穗数与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0和0.7406;每公顷穴数与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每公顷穴数与每穴有效穗数、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和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制定相应的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早期适当增加每公顷穴数,在中、后期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协调好每公顷穴数、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播栽期、密度、施氮量三因素的试验表明 ,播栽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最佳处理组合为 5月 3日播种 ,密度 19.5万~ 2 7.0万穴 /hm2 ,施氮量 2 70kg/hm2 。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 2 73.0万 /hm2 ,穗总粒数 192 .4粒 ,结实率 87.7% ,千粒重 2 5 .4g。提高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的结实率是实现超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相似文献   

8.
合浦县超级稻Y两优1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索超级稻Y两优1号在合浦县生态区域合理的种植密度,进行了Y两优1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水肥管理条件下,Y两优1号的插植密度越大,单位有效穗数越多,但平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越少,纹枯病病情指数越高。其中,以插植30万蔸/hm2的群体结构较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Ⅱ优航2号高产结构分析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保  王乌齐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41-42,45
Ⅱ优航2号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株叶形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其高产结构中,有效穗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对产量通径(P=0.9528)和净贡献率(Pr=0.4764)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r=0.42*,P=0.9005,Pr=0.3782),千粒重是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有限(r=0.08,P=0.1654,Pr=0.0132)。认为产量9000 kg/hm2适应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40万/hm2,每穗结实粒数140粒,千粒重28.5 g左右,攻穗增粒是高产栽培的重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分蘖壮秧;适时移栽,适当密植(基本苗150~180万/hm2);科学运筹水肥,施纯氮、P2O5、K2O分别为150、105、150 kg/hm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10.
20 0 2~ 2 0 0 3年度对两系杂交油菜两优 5 86高产示范典型田块的产量、产量结构和栽培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两优 5 86单产达 2 10 0~ 2 3 96.6kg/hm2 的产量结构为角果数 3 496.3万~ 5 5 49.0万个 /hm2 ,角粒数 2 0粒以上 ,千粒重 4g以上 ,植株高度 186.9~ 192 .6cm ,一次分枝数 1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1.
对新优63等9个籼型杂交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分析和1991~1994年江西省及南方区试资料比较,结果表明:新优63的单位面积有效穗与生产上一些应用组合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实粒数显著少于部分应用组合,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极显著地高于其他供试组合。进而对新优63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间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该组合千粒重大是其特殊的增产原因。本文指出:通过重粒型组合的选育可能是突破目前三系籼型杂交晚稻组合产量徘徊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蜀丰108两年盆周山区区试产量结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蜀丰108亩有效穗数、穗平实粒数二者对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线性效应,千粒重未达显著水准;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以亩有效穗数最大,为0.6814,每穗实粒数次之,为0.4270,千粒重最小,为0.1281。高产栽培必须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粒重,力争实现亩有效穗22—26万,穗平实粒92—103粒,千粒重25.35—26.77克的产量结构夺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F优498、川优6203和旌优127这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在示范田进行油后直播栽培示范,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优127)。[结论]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各产量性状协调,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10个高产早杂组合的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在保持现有组合的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早杂组合产量的有效途径。提出适应江西生态区域的高产早杂组合的理想形态特征是“中秆,多蘖,大穗”。在早稻保持系品种资源丰富的情况下,选育配合力高的大穗型不育系是早杂高产组合选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8.
赣晚籼3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阐述了赣晚籼39号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提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来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