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番茄长季节栽培中,叶片对于其营养生长和果实产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植株生长的基础,对于提高果实产量的作用是很大且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叶片的重要性,就番茄叶片的研究进展展开了论述,对于番茄植株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重塑番茄在环境因素控制下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实现产量预测,基于库源关系的结构功能互反馈模型GreenLab,结合温室温度、湿度、光照等可控环境因子,研究了生长环境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不影响植株的营养生长;但果实产量受季节、种植密度影响而不同,随密度增大单株产量下降,而每m2产量上升。环境因素影响植株生长过程中植株物质生产量与器官物质需求量比值Q/D的变化,从而影响坐果率,模型中可利用密度试验数据校准器官的汇源关系,进而确定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下番茄果实对同化物的竞争水平可实现坐果定量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结构功能模型实现番茄植株产量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重塑番茄在环境因素控制下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实现产量预测,基于库一源关系的结构功能互反馈模型 GreenLab,结合温室温度、湿度、光照等可控环境因子,研究了生长环境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不影响植株的营养生长;但果实产量受季节、种植密度影响而不同,随密度增大单株产量下降,而每m2产量上升.环境因素影响植株生长过程中植株物质生产量与器官物质需求量比值Q/O的变化,从而影响坐果率,模型中可利用密度试验数据校准器官的汇源关系,进而确定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下番茄果实对同化物的竞争水平可实现坐果定量化.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喷施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弱光条件下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金丰盛冠”番茄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ALA(0.06g/m2)对遮阴条件下番茄植株形态、叶绿索含量、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处理使番茄植株高度增加,茎粗减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羧化效率(CE)、表观量子效率(AQY)、光补偿点(LCP)和产量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CO2补偿点(CCP)和叶绿素含量升高。遮阴环境下,叶面喷施ALA使番茄叶片Pn、Gs、CE、AQY、LCP和产量的降低幅度及Ci、CCP的升高幅度减小,并提高了叶绿素的含量,但对植株形态的影响不显著。叶面喷施ALA对80%遮阴下番茄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较小。表明在遮阴导致的弱光环境下,叶面喷施ALA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番茄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产量,并在一定范围内缓解遮阴对番茄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椰糠、柠条作为栽培基质,以常规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在槽式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常规土壤)相比,T1(椰糠基质)最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随着定植时间的增加,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单株结果数和单株平均产量最高,但品质较差;T2(柠条基质)的各项品质指标表现较好,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设施番茄短程栽培模式标准化,在兼光型植物工厂条件下,研究栽培方法和摘心位置对短程栽培番茄植株形态和果实品质影响。试验采用3种栽培方法为岩棉培(R)、椰糠培(C)和水培(H),2种摘心位置为2穗摘心(D)和3穗摘心(T),全因子试验设计,6组处理,统计分析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并获取最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法对茎粗、叶面积、产量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摘心位置对叶数、叶面积、坐果数和单株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茎粗影响显著(P0.05),对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椰糠培3穗摘心处理组综合评分表现最佳,该栽培模式下植株生长健壮,果实产量和品质优良。研究可为设施番茄短程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有机发酵液灌溉下的不同基质栽培对番茄生育和品质影响,筛选出较好番茄生长的基质类型。[方法]以岩棉基质、复合基质(草炭:珍珠岩的体积比1∶1)及椰糠基质为处理,通过测定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和气孔导度,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等,分析了有机发酵液灌溉下3种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有机发酵液灌溉下,不同基质栽培番茄的生长、品质和产量存在差异。其中,椰糠栽培下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均高于岩棉栽培和复合基质栽培;复合基质栽培的番茄新生叶片扩展速率较快,并且形成功能叶片(完全展开叶片)面积最大;3种基质栽培的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气孔导度及果实品质差异不明显。以椰糠为栽培基质番茄的产量显著高于岩棉栽培和复合基质栽培,其产量达80 262.00kg·hm~(-2),比岩棉栽培和复合型基质栽培提高了9.26%和12.35%。[结论]灌溉有机发酵液进行番茄无土栽培的,椰糠作为栽培基质相比岩棉和复合型基质更有利于番茄生长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8.
番茄植株的早衰与品种、土质、管理措施有关,在植株生长前期,制造和吸收利用的养分主要用于营养生长,植株中、后期制造和吸收积累的养分大量用于果实,若营养不良会引起植株早衰。另外,管理不当也影响植株的早衰。番茄早衰表现为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上部叶片枯黄、卷曲,严重时生长停滞,果实颜色异常、松软,畸形果增加,商品价值降低。番茄早衰在生长发育前期不明显,在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表现突出,病害程度因栽培条件而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遮阴的方式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模拟药用青钱柳在矮化及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光环境,研究其光合和荧光特性、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光合器官的成分和结构以及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青钱柳苗的净光合速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宽度、地径、生物量及比叶质量均显著下降,在叶绿体中积累的淀粉粒数量也明显减少。但随着遮阴的加强,遮阴植株具有更高的PSII量子产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叶绿素总量。此外,在弱光条件下,叶绿体中含有大量发育完好的基粒内囊体、叶绿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b的比例更高。适度遮阴(一层遮阴)条件下,青钱柳苗的树高生长、叶面积、叶总生物量比最大,而根总生物量比和根冠生物量比最小。  相似文献   

10.
以翠冠梨叶片为对象,研究大棚栽培对其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后30 ~ 110 d,翠冠梨的叶片各形态结构大多处于生长状态;与露地栽培相比,大棚栽培后翠冠梨叶片变薄,其角质层、上表皮、栅栏组织厚度及海绵组织厚度均变薄,下表皮变厚,果实成熟期(花后110 d)大棚叶片的下表皮厚度比露地大25.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分别对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叶片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与比较,探讨了几种模型在藏川杨光响应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植物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差异,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出的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高于实测值,光饱和点(LSP)远低于实测值;函数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实测值;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藏川杨叶片光响应参数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蓝莓种植基地进行实际的观测,对蓝莓植株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和建模,根据虚拟植物理论,以L系统为依据,研究蓝莓生长形态,使用三维建模软件ProE建模,以VRML和OpenGL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依据蓝莓树体结构特征,建立并实现蓝莓树枝干模型,实现蓝莓模型的可视化仿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地被植物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适应性,本研究以10种地被植物为材料,对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态、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及光补偿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遮荫水平对10种植物的光合有很大影响,10种植物能忍受的遮荫程度不同.对旋覆花、甘野菊、大叶铁线莲、青杞、委陵菜来说,全光比较合适;对蛇莓、匍枝毛茛、匍枝委...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在尖峰岭保护区设置的固定样地野外调查资料及以往尖峰岭植物调查文献,初步分析了尖峰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卵叶樟的分布特点、群落组成特征、种群结构及保护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卵叶樟在尖峰岭一般分布在海拔600~1 000 m的热带山地雨林,且在山地雨林的分布较广并有一定的数量。根据每个样地重要值前5个树种作为优势树种统计得知,尖峰岭山地雨林5个群落的优势树种共有20种,优势种所属15科18属,科属分布较为分散。卵叶樟种群结构表现为基部宽大顶部窄小的金字塔增长型结构。卵叶樟等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树种数量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影响因素导致,据此提出一些相关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带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北京市24处湿地维管束植物的物种分布及数量。参考濒危物种名录及实地调查结果,确定湿地濒危植物和环境指示植物,以物种丰富度和重要值为基础,分析其分布、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确定濒危植物20种,根据分布和多样性特征对野大豆、宽叶荨麻、青蒿、芹叶铁线莲和槐叶萍的濒危等级提出调整建议;确定湿地环境指示植物14种,建议将泽泻、千屈菜、篦齿眼子菜和黑三棱等列入珍稀植物名录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自行设计的渗漏计研究在控水灌溉条件下大田不同氮肥水平的水稻氮素吸收、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及氮素淋失规律.基于前人对氮素在稻田-作物-土壤及水体中的转化迁移途径的研究结果,用Vensim模拟软件构建稻田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利用2003年余杭农业科学研究所氮肥试验测定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验, 再利用2006年富阳及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结构及动态.从对第1次及第2次施肥后植株吸氮量的模型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杭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富阳的模拟结果数据都与实验数据相拟合,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P>0.05=0.581及P>0.05=0.424.说明模型具有可应用性,但模型的拟合度与模型校准数据有很大相关,模型在具体应用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外业实地调查与内业数据分析整理、拍摄照片的方法,对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了地被植物的应用配置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逐步完善公园地被植物的结构和景观,使公园能拥有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8.
巩义市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清巩义市现今园林植物资源状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巩义市市区建成区现有近200种园林植物,隶属于55科93属。从道路绿化植物,公园、广场及街头绿地绿化植物,摆放花卉等方面调查分析,指出巩义市园林植物存在多样性低、群落结构不合理、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性措施,以期为今后城区绿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园林植物中有毒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92-7394
该文通过查阅研究文献的方式对城市园林植物中的有毒植物的研究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对于城市园林植物中的有毒植物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目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2)从有毒园林植物种类分析,以被子植物、草本、中毒和低毒居多;(3)从有毒植物分布情况分析,有很多共同的物种广泛存在于被调查城市中。该文还简单介绍了中毒途径,同时,为减轻城市园林绿化中有毒植物对市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提出了几项防范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计陆稻种植试验获取陆稻苗期植株的几何构型参数和生长参数,构造出陆稻地上部分及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机与可视化模型。基于模型,在Linux操作系统下,利用C++以及Mesa图形库开发出陆稻苗期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系统,并对可视化系统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仿真三维实体模型在形态特征上与实际陆稻植株相似,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对误差较小,均在lO%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