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黄斑星天牛在青海省发生现状,分析了该虫发生危害特点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夏斑衣蜡蝉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银川市唐徕公园六盘山路至长城路段斑衣蜡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斑衣蜡蝉在臭椿上严重发生,有虫株率达100%,虫口密度327头/株,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5~2007年对宝坻区的臭椿树害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描述了危害臭椿的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刺吸性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在宝坻区的发生规律,并根据发生规律和多年的防治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臭椿皮蛾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椿皮蛾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1年中分别在5月、7月、8月和9月出现1次幼虫危害高峰。该虫可采取摘除越冬茧、黑光灯诱杀和用药防治,选用20%杀灭菊酯、0.36%百草一号、1.2%苦烟、25%灭幼脲Ⅲ号10d后对臭椿皮蛾防治效果均在86.85%以上。  相似文献   

5.
臭椿沟眶象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椿沟眶象为蛀干性害虫,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成虫两种虫态越冬;成虫有假死性,以幼虫危害症状最为明显,可危害木质部、韧皮部及叶片。除了加强植物检疫,还应采用人工捕杀、树干设置障碍、灌根、树冠喷药等综合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6.
白瑞霞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42-43,57
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是专门为害臭椿的蛀干害虫,常造成被害木生长衰弱或整株枯死。由于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进行隐蔽为害,故防治十分困难。介绍了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分析了臭椿受害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为了克服造林绿化树种的单一性,臭椿、干头椿也普遍使用于造林,绿化美化环境。据调查被列入检疫对象的臭椿沟眶象严重危害臭椿、千头椿健康生长,被害树木轻则枝枯重则整株死亡。为此近几年对沟眶象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药效试验,基本上掌握了沟眶象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为臭椿沟眶象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衡水湖湿地北堤4个样方地8种园林树木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的发生状况。结果显示斑衣蜡蝉在柽柳和臭椿树上的发生状况显著大于其他园林树木;而白蜡树、垂柳和白杨树有虫株率为0;斑衣蜡蝉在臭椿树上的发生更倾向于树干的基部(0~1 m),然而柽柳斑衣蜡蝉倾向于发生在1~2 m的树干段上;不同样方地之间臭椿树胸径和臭椿树上斑衣蜡蝉的发生状况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臭椿皮蛾和臭椿沟眶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臭椿沟眶象是常见的蛀干性害虫病害,该病虫害具有一年一生的特点为解决臭椿沟眶象对林木的破坏,本文围绕该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研究。目前,常用的防治方法为人工捕杀、设置障碍以及树冠喷药等。  相似文献   

11.
以阿维菌素、竹焦油为活性成分,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kaxinus和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为供试靶标害虫,选用体积分数为2%的阿维菌素乳油、50%竹焦油乳油和80%竹焦油钾盐水剂等3种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分别在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千头椿Ailanthus altissimaQiantou树上进行林间活性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于药后3,7,14 d调查防效。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的防效均在65%以上,其中体积分数为50%的竹焦油乳油效果最佳,防效高达90.13%,与对照药剂体积分数为50%辛硫磷乳油无显著性差异;3种药剂对臭椿沟眶象的最高防效均出现在药后14 d左右,其中体积分数为2%的阿维菌素乳油和体积分数为50%竹焦油乳油最高防效分别为71.71%和77.55%,与对照药剂的73.99%无显著性差异,但体积分数为80%竹焦油水剂在P<0.01水平上与对照药剂有极显著差异。证实体积分数为50%竹焦油乳油作为杀虫、驱虫剂的开发研究有一定的前景。表2参9  相似文献   

12.
对陕西稻区新发现的水稻赤霉病危害症状进行了描述,对以往偶发而2010年发生较严重的稻管蓟马的形态习性及危害症状作了叙述,并对其防治方法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3.
灰拟花尺蛾是尺蛾类危害多种阔叶树木的食叶害虫,尤其是对天然林桦树林危害最为严重。此虫在青海湟源县1a发生一代,以卵在树皮裂缝中越冬,以蛹在土茧内越夏,幼虫出现于5月中旬,成虫出现于10月初。建议加强该虫的防治和检疫。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油菜田害虫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一个在本地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危害油菜的蝶类昆虫,通过形态特征的分析鉴定认为,这是最近侵入的大菜粉蝶,并在西宁、湟中、乐都相继出现,并介绍了防治方法,关于它的生活史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丁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66-4367
[目的]筛选对青海省草原蝗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方法]采用超低量喷雾方法,研究了虫毙净、黑克、印楝素3种药剂对青海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喷施4.5%虫毙净300 ml/hm2、20%黑克300 ml/hm2、0.3%印楝素乳油150 ml/hm2时对青海草原蝗虫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88.59%、91.14%和86.90%,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青海省有效开展草原蝗虫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宁市森林鼠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情况,分析导致林地鼠害严重发生的原因,同时提出控制对策、管理目标和相应技术措施、行政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线粒体能量代谢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oxidase,CcO)在布氏田鼠(Microtusbrandti)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日龄的幼鼠肝脏内线粒体蛋白含量及CcO活性。结果发现根据幼鼠肝脏内线粒体蛋白的含量可将生长发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1~3日龄,4~19日龄,20日龄至成体。CcO活性变化趋势则呈倒钟形,以17日龄的CcO活性为最高。据此推测布氏田鼠肝脏内CcO的活性可能与恒温机制的建立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夜行昆虫趋光特性的研究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昆虫学界在夜行昆虫趋光特性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归纳了昆虫趋光性与光的波长、强度以及与感光生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夜行昆虫趋光行为的本质,简要总结了我国将昆虫趋光性用于灯光防治害虫的历史,提出利用害虫趋光性开展灯光防治在当今害虫无公害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在青海省贵德,民和两县发现检疫性害虫蚕豆象。为了防止蚕豆象在青海省的扩散蔓延.本文就蚕豆象的发生现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