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酿酒葡萄对不同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的响应,为甘肃省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凉州区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期果实、叶片和叶柄含氮量及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10和30cm施肥深度之间酿酒葡萄产量、收获期果实、叶片和叶柄含氮量及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氮肥施用量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叶柄含氮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果实和叶片含氮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高氮(300kg/hm~2)和中氮(240kg/hm~2)处理之间酿酒葡萄产量、果实含氮量、叶片含氮量、叶柄含氮量差异不明显,但是高氮和中氮处理与低氮(180kg/hm~2)处理相比,产量增加28.6%和24.1%,叶片含氮量增加17.4%和11.3%,叶柄含氮量增加了40.7%和33.0%,而对于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氮处理相对于中氮和低氮处理增加了53.8%,94.4%和41.8%,76.1%,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深度的交互效应,仅叶片含氮量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受土壤质地和传统沟灌影响,氮肥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影响效果不明显,240kg/hm~2为酿酒葡萄较为合适的氮肥施用量,但氮素也存在损失风险。所以,凉州灌区酿酒葡萄合理施肥应该和灌水方式进行结合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关中地区研究了有限灌溉与旱地蓄水保墒栽培相结合的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五季作物后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平均在2183~29.kg/hm2之间,且残留的硝态氮主要集中在100200.cm土层。不同栽培模式相比,垄沟模式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最高。随着种植年限和施氮量的增加,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随之显著增加。施用240kg/hm2氮肥,第五季作物收获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残留量达477.kg/hm2;从第三季作物收获到第五季作物收获,残留硝态氮的增加量占这一时期氮肥施用量的比例高达51.6%。种植作物五季后,常规、节水和覆草模式在08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相对较低,而80.cm以下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明显增加。垄沟栽培模式在0200.cm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且在012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高于其它模式。  相似文献   

3.
休闲与施肥对夏玉米生长季节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休闲、施肥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可明显降低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且主要减少100cm土层以下的硝态氮残留量,但对铵态氮残留量及其剖面分布无明显影响.夏玉米吐丝期,种植玉米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是198.1kg·hm-2,休闲小区的残留量是562.2kg·hm2,前者比后者降低364.1kg·hm-2.施肥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并影响其剖面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夏玉米出苗期施用氮肥处理的0~200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是857.3kg·hm-2,而不施氮肥处理仅为165.7kg·hm-2,前者比后者增加4.2倍;与不施肥相比,出苗期施肥不仅增加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且表层硝态氮随降水和灌水淋失到200cm土层;施肥处理收获期60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在180~200cm存在硝态氮的累积峰.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滴灌条件下施氮量(N 0、90、180、270、360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180处理的马铃薯块茎产量最高。马铃薯收获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为表层土(020cm)最高,且在0120 cm剖面呈现降低的趋势;各处理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占0120cm土层硝态氮积累总量的47.74%~53.17%。施氮量与马铃薯吸氮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吸氮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纯氮的37.93%、45.99%和16.08%。马铃薯块茎吸氮量和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N 90处理最高,分别为67.97%、68.06 kg/kg和154.92 kg/kg。在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主产区,覆膜滴灌施氮量应控制在90~180 kg/hm2。  相似文献   

5.
氮肥对节水栽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计算了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对氮肥反应不明显。氮肥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同时氮肥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表现为施氮量157.5kg/hm^2或226.5kg/hm^2时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分次施用处理,成熟期表现为施氮量157.5kg/hm^2时氮肥分次施用处理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而施氮量226.5kg/hm^2则相反。由此可见,节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157.5kg/hm^2一次性底施既可满足冬小麦高产的要求,同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7.
风沙土氮素运动及对麻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风沙土有机质易于分解,难以积累,腐殖质是风沙土有机质的主体,胡敏素是腐殖质的主要成分,HA/FAD的比值在0.16~0.57,风沙土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NO3--N含量在0~30cm,30~60cm,60~90cm和90~120cm土层的高峰分别出现在5,6,7,8月。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施入土壤的有机肥量相关,而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NH4 -N、NO3--N、速效氮均显著增加。有机肥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麻黄不同阶段的硝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且NO3--N的积累峰明显上移。麻黄氮肥于4,5,6,7月施肥用量分别为153.8~153.9kg/hm2,15.2~15.5kg/hm2,105.5~105.6kg/hm2,112.8~113.0kg/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  【方法】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结果】  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 (2018年) 和27915 kg/hm2 (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 (2018年) 和101.09 kg/hm2 (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 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  【结论】  极早熟型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较窄,过低或者过高施氮都会显著降低其经济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在红壤条件下,施N 18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而不会增加20 cm以下土层的无机氮含量,超过此用氮量,则会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向下迁移。因此,红壤旱地极早熟型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水平为N 180 kg/hm2。  相似文献   

9.
北方旱作条件下玉米施用氮肥对氮吸收和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研究了北方自然降雨情况下,玉米生育期间的氮素淋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量对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和移动有影响,氮肥施用量超过300kg hm-2时,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50cm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达到高峰;50cm以下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逐渐降低,100cm土层施肥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明显高于对照;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氮肥最佳施肥量为200kg hm-2,过量施肥并不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从环境方面分析,氮肥用量超过150kg hm-2就会发生氮素淋溶。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河子地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平衡的施氮量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合理施用氮肥不仅会提高肥料利用率,还会降低氮素面源污染的风险。通过2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北疆灰漠土区不同氮肥用量下,土壤无机氮积累量、 氮素平衡和玉米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肥料田间定位试验,小区试验于2011-2012年开展,设计6个氮肥(N)用量水平: 0、 225、 300、 375、 450、 600 kg/hm2,分别以N0、 N225、 N300、 N375、 N450、 N600表示,其中300 kg/hm2为当地玉米农田氮肥推荐用量,磷肥(P2O5)施用量为7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为37.5 kg/hm2。【结果】 1)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量,硝态氮主要残留于060 cm土层,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深度。2011年试验中,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施氮处理无机氮残留量增幅为12%~102%,与施氮量呈指数增长关系。2012年氮肥用量对土壤无机氮残留量的影响与2011年相似。2)施氮量 225 kg/hm2时,0100 cm土层深度土壤无机氮积累量降低,表现为负积累效应,N0和N225处理下2012年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分别较2011年降低165%和170%; 施氮量高于 300 kg/hm2时,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显著增加,表现为富集现象,其中,N375、 N450和N600处理下2012年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分别较2011年增加17%、 388%、 170%。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与施氮量显著呈二次抛物线关系,2011年回归方程为y=0.0001x2 + 0.1013x-22.537(R2 = 0.9288),无机氮无积累时施氮量为187 kg/hm2; 2012年为 y = 0.0003x2 + 0.1417x - 52.78(R2 = 0.9583),无机氮无积累时施氮量为245 kg/hm2。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的增加幅度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加大。3)氮肥投入可提高玉米产量,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或线性加平台的关系,施氮量高于300 kg/hm2时,玉米产量与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 产量与无机氮积累量呈二次抛物线形关系,当土壤无机氮达到平衡时,玉米产量显著低于最高产量,当玉米产量达到最大时,土壤无机氮有一定积累。氮肥利用率则随氮肥用量增加呈指数关系显著降低。施氮量270 kg/hm2为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交点,施氮量340 kg/hm2 是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与氮肥利用率的交点。【结论】利用产量效应、 环境效应与肥料效应函数的交点确定氮肥投入阈值,是较为优化的方法。合理的氮肥投入不仅能获得玉米高产,降低氮素面源污染风险,还能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因此,施氮量260340 kg/hm2为本研究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氮肥投入阈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枣树的物候期具显著的重叠性,导致各器官营养竞争激烈。为给枣树氮肥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密植壶瓶枣为指示品种,不施氮为对照,设置5个氮素施用量(0.08、0.12、0.16、0.20、0.24 kg/株),测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壶瓶枣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均有利于壶瓶枣树基径、叶面积的增大,对生长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当施N 0.16 kg/株分别在萌芽期、花期、果实膨大期按施氮总量的40%、30%、30%施入时,壶瓶枣树生长良好,枣果品质综合表现最优,单果重、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不施氮增加61.29%、17.64%、6.23%、28.04%、55.51%;果实纵径较不施氮增加9.42%;总酸含量低,较不施氮降低17.47%。因此认为,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施N 0.16 kg/株是武威枣园及类似生态区域促进密植壶瓶枣生长和提高枣果品质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将宽幅匀播技术与“3414”肥效试验相结合,应用于甘南高寒阴湿区青稞种植与示范推广中,推动该地区青稞种植产业发展。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以青稞甘青9号为指示品种,在宽幅匀播条件下研究了“3414”肥效试验对青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青稞产量与氮、磷、钾施量之间的肥效回归方程,以提高肥效,促进甘南高寒阴湿区青稞生产优质高产。结果表明,宽幅匀播条件下,甘青9号最佳产量为6 640.32 kg/hm2时,施肥量为N 36.34 kg/hm2、P2O5 55.86 kg/hm2、K2O 7.09 kg/hm2;最大产量为6 834.09 kg/hm2时,施肥量为N 80.66 kg/hm2、P2O5 62.31 kg/hm2、K2O 16.58 kg/hm2。肥效回归方程中施肥量与青稞产量拟合度显著,可应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肥料(氮、钾、钼)互作对菠菜不同生长阶段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菠菜硝态氮积累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柄叶,老叶新叶;与生长前期相比,收获期各部位中硝态氮含量均有下降趋势。不施氮条件下,施钼极显著或显著地降低了菠菜生长前期和收获期叶片中硝态氮含量,降幅分别为19.3%和21.4%;施氮条件下,施钼仅显著降低了菠菜生长前期叶片中硝态氮含量,降幅达21.2%。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钼比钼钾配施更有利于降低菠菜叶片中硝态氮的含量;钾与钼营养的相互效应,以及钾与钼之间如何平衡,似乎是影响施钼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氮耦合对苗期葡萄叶片氮代谢影响及最佳施氮量的制定,以一年生葡萄品种红提为研究试材,利用人工控制环境的方法,在温室内采用水、氮两因素各4水平的全面设计进行实验,水分处理分别为正常灌溉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轻度胁迫W2(60%~70%)、中度胁迫W3(50%~60%)和重度胁迫W4(30%~40%)。4个氮素施用水平分别为1.5倍推荐施肥N1(施纯氮25.5g·m−2)、正常推荐施肥N2(17g·m−2)、0.5倍推荐施肥N3(8.5g·m−2)、不施用氮肥N4(不施氮)。处理时间为10、20、30、40d。结果表明,在水分条件适宜时,葡萄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在轻度干旱胁迫时,增施氮肥可缓解干旱胁迫;在重度干旱胁迫时,高氮处理使设施葡萄叶片中氮代谢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葡萄叶片内氮含量始终随处理时间增加而降低,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氮的转运率较高,而水分胁迫严重时,高氮处理与无氮处理时氮转运率均偏低。最终得出:在水分条件适宜(W1)和轻度水分胁迫(W2)下,N1处理葡萄叶片的氮代谢能力最高;在中度水分胁迫(W3)和重度水分胁迫(W4)下,N3、N4处理氮代谢能力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设施葡萄的干旱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既能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带来的危害,又避免生产中肥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以在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区进行的连续6年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及施氮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覆草垄沟常规节水,其中覆草模式影响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经过12季玉米-小麦的轮作,不同栽培模式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为垄沟节水覆草常规,垄沟和节水栽培模式与常规栽培硝态氮累积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和施氮量增加,0~200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240kg·hm-2N(N240)处理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施120kg·hm-2N(N120)处理。不同施氮量下硝态氮在0~200cm土壤剖面的分布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和N120处理相比,N240处理下各栽培模式在120cm以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新型肥料施用对玉米季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田间条件下,以封丘县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200 kg/hm~2供氮水平下施用3种新型肥料(金阳牌有机复合肥、金正大控释肥和红四方纳米控失肥)对玉米季不同土壤层次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处理相比.各肥料处理均能增加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尤其对耕层(0-30 cm)影响最大.且其变化除了受肥料品种影响外,施肥时期、灌溉量、降雨量等外界因素也影响较大.研究还发现,3种新型肥料均有利于提高0-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其中以红四方纳米控失肥增加相对较多,有助于促进当季玉米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作为适宜该地区玉米季的肥料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nitrogen balance of native and applied nitrogen is discussed for three regions in northern Australia. The problems of estimating the nitrogen addition of legumes to the soil-plant system at Katherine (14°28'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changes in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subsoil,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nitrogen in rainwater to the system. Legumes like Townsville stylo and guar can contribute up to 90 kg/ha of nitrogen per season. Only under grazing conditions is the soil organic nitrogen increased with Townsville stylo.On the sub-coastal plains near Darwin (12°33'S) labelled fertilizer nitrogen losses under flooded rice conditions vary from 37 to 94 per cent depending on fertilizer type and mode of application.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fertilizer nitrogen were found in the flood-water up to 2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Surface broadcasting increased immobilization of fertilizer as compared with deep placement.At the Ord River valley (15°39'S) with cotton crops, high apparent recoveries of urea and other nitrogen fertilizers are obtained (up to 64 per cent) with high nitrogen applications (225 kg/ha) by banding the fertilizer at sowing at 1 m spacing at 15 cm de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