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改善吉林西部盐碱土的理化特性,提升农作物产量,选用生物炭、磷石膏、蚯蚓粪3种材料,以不同掺量组合进行盆栽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水平混掺组合对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组合改良剂(CK)相比,不同掺量组合均降低了所试盐碱土的pH值、土壤交换性钠离子含量和土壤碱化度.其中7号组合A3B1C3处理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旱田为供试土壤,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对供试土壤的改良效果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可有效降低苏打盐碱土的pH和促进玉米的生长.当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t/667m2时,成熟期玉米的株高、根长、植株鲜重等各项生长指标达到最好,但与脱硫石膏施用量为2t/667m2时没有显著差别,结合土壤pH值、全盐量等因素,得出脱硫石膏施用量为2t/667m2时,对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土旱田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四)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措施乌兹别克气候干燥,土壤母质含盐,常见的盐碱土类型有硫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氯化物等类型。垦殖盐碱地区必须综合采用农业和水利土壤改良技术措  相似文献   

4.
在改良利用盐碱土的各种综合措施中,设法降低并控制潜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使土壤水分常年处于下渗为主的状态,有利于降水和灌溉对土壤淋洗脱盐,是消除土壤返盐和治理盐碱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朝邑内滩盐碱土成因及其改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良利用盐碱土的各种综合措施中,设法降低并控制潜水在临界深度以下,使土壤水分常年处于下渗为主的状态,有利于降水和灌溉对土壤洗脱盐,是消除土壤返盐和治理盐碱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天然煤炭腐植酸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索天然煤炭腐殖酸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腐植酸与土壤,进行小白菜的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腐殖酸与土壤体积比大于1/2的处理中,小白菜均能生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H8(腐殖酸与土壤体积比为4∶2)处理植株出苗率平均为67.9%,叶长平均为8.6 cm,叶宽平均为2.3 cm,主根深平均为4.8 c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随着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土壤p H值和EC整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含水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天然煤炭腐殖酸施到盐碱土上起到了改良的作用,使得小白菜能够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存在的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选取了垄向区田、鼠道、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等6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时段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储水量大小的技术模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常规耕作。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总蒸散量大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研究结果为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新时代应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生产。为此,结合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生产需求,在东北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黑土区进行了深翻、深松、松旋和旋耕4种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动积温和降水较好的碳酸盐黑钙土生境条件下,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最优,但节能性能与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显著。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节能表现最优,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与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深松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优化匹配方法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9.
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试验研究——以白城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共设计了5个脱硫石膏施用水平(0、11.25、22.5、33.75、45 t/hm2).通过种植向日葵进行了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施用量试验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向日葵在不同脱硫石膏施用水平条件下的出苗、株高、根重、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pH值和提高向日葵的出苗率,综合土壤pH值和全盐量以及向日葵的出苗和生长指标,初步得出脱硫石膏施用量为33.75t/hm2时,对重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向日葵的出苗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资源,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在黄河三角洲滨州市阳信县盐碱地试验区,选取5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进行改良试验,探究不同类型耐盐植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经过3年(2011-2013)的人工种植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5种耐盐改良植物耕作层土壤容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表层(0~20cm)容重降低最为显著,与基础数据对照平均容重降低率为:紫花苜蓿21.27%白花草木樨20.69%田菁16.77%甜高粱10.58%菊苣10.31%。2与基础数据相比:田菁、紫花苜蓿、菊苣、甜高粱、白花草木樨土壤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53倍、3.80倍、2.30倍2.46倍和3.55倍,稳定入渗率分别是对照的2.88倍、4.76倍、2.39倍、2.42倍和4.08倍。3耐盐植物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表层土壤0~20cm的脱盐率大于深层20~60cm,土壤平均盐分降低为:紫花苜蓿41.81%田菁35.93%白花草木樨30.82%菊苣27.52%甜高粱24.21%。4土壤pH轻度降低,0~20cm土壤pH的降低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由此可知,5种耐盐植物对盐碱土都有明显的生物改良作用,且不同类型耐盐植物的改良效果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1975、2000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式”的目视解译法,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松嫩平原近50年来的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75—2000年,松嫩平原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明显呈发展趋势,总面积增加了7 061.60 km2,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南部;2000—2018年,松嫩平原荒漠化总面积减少,减少面积为10 387.46 km2,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区坡耕地进行的田间采样为基础,将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干容重、土壤有机质、以及表征土壤机械组成的土壤砂砾含量、粉粒含量、粘粒含量几项主要参数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得出了各主要参数的最佳半方差理论模型以及空间分布图,并据此对试验区主要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该地精准农业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的耕作技术,是以作物秸秆还田和免耕、少耕技术相结合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松嫩平原纬度较高.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为此.在探讨松嫩平原旱田秸秆还田模式的同时,对配套机械进行实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灌溉水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淡水与微咸水降水头入渗的差异,采用矿化度为1.0 g/L的微咸水与去离子淡水,对滨海围垦区粉砂土与南京黄棕壤土进行了一维降水头积水入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入渗可以增大2种土壤的入渗能力,且对黄棕壤土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用Philip入渗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2种土壤的微咸水降水头入渗过程,且模型对黄棕壤土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更高。土壤水分与盐分再分布过程中,在粉砂土上层,微咸水灌溉对盐分的淋洗效果与淡水灌溉相近,但在土壤深层微咸水灌溉使土壤的积盐量显著高于淡水。采用淡水灌溉的黄棕壤土,土壤表层脱盐、深层积盐;采用微咸水灌溉的土柱剖面均明显积盐,且因表层土壤孔隙结构被破坏,持水能力增强,使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均积累了较高含量盐分。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我国闲置贮存量巨大。介绍了粉煤灰的理化性质,综述了粉煤灰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如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营养成分、影响土壤生物活性、治理盐碱地以及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粉煤灰也可用于土地整治工程,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生产力,是高质量完成土地整治工程的有力保障。但是,粉煤灰大量使用前,仍需重视其性质的检测及预处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盐碱地不断恶化等问题,微咸水灌溉农作物在理论上受到大量关注,在实践上也有良好效果,但鲜有微咸水投入改良盐碱地的理论实践,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对目前国内外微咸水灌溉开发和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微咸水灌溉技术的实践情况,阐明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环境和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详细论述微咸水灌溉提升作物产量和改良盐碱地的成果,分析其灌溉改良盐碱地的可行性,并提出微咸水灌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7.
利用SAR和pH分析脱硫石膏改良碱(化) 土壤的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碱土和强碱化2种土壤施加不同数量脱硫石膏进行改良的大田试验研究,探讨了土壤N a+吸附比SAR以及土壤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年的大田试验后,2种土壤的在(0~15 cm的SAR以及pH值较对照均有了明显的降低,且不同处理的试验效果差异较大。1年的大田试验对15 cm以下土层的pH值影响甚微。这说明经过1年的大田试验后,根区活动层范围内的土壤钠碱化度明显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改善。由于供试土壤的渗透性较差,经过N a+-C a2+交换后,0~15 cm土乘代换出的盐分不能全部被淋洗排出土体,在土体下层附集,这无疑说明了碱土改良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改良的初始阶段,强度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要优于碱土区的改良效果,这是由土壤原有的碱化程度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AquaCrop作物模型在松嫩平原春麦区的校正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AquaCrop作物模型在松嫩平原春麦区的适用性,利用实测的土壤水分、春小麦生长和产量数据,结合气象数据,获得AquaCrop模拟土壤水分和春小麦生长的模型参数,并用往年的作物生长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绝对平均误差(MAE)为0.058和0.109、均方根误差(RMSE)为0.06和0.11t/hm2、模拟性能指数(EF)为0.795和0.822、残差聚集系数(CRM)为-0.006 96和0.005 87、一致性系数(IoA)为0.959和0.966;对10cm和20cm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MAE为5.23和2.53、RMSE为6.47%和7.95%、EF为-0.277和-0.069、CRM为0.097和0.212、IoA为0.585和0.741。说明AquaCrop模型对春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及生育期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模拟结果总体较好,对松嫩平原春麦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土壤盐碱胁迫对加工番茄生理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各生理指标间及其与产量间的联系,寻找种植加工番茄适宜的土壤盐分含量范围.采用桶栽试验,人工配制4种不同处理的盐分含量土壤:非盐碱土壤(CK)、轻度盐碱土壤(S1)、中度盐碱土壤(S2),重度盐碱土壤(S3),盐分质量比分别为1.5,4.0,7.0,10.0 g/kg.结果表明,与处理CK相比,处理S1对加工番茄各生理指标及水肥利用效率基本无抑制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番茄的光电子传递效率和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与CK持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85%,增产1.28%;处理S2和S3较CK抑制情况显著,光合荧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和非光化学淬灭量子产量在生育中后期大幅上升,且处理S3抑制现象最为显著,水肥利用效率较CK显著降低了52.27%和50.00%,加工番茄减产率达到51.91%;处理S2和S3较CK和S1的生育进程加快,生理指标提前达到全生育期最大值;加工番茄的产量与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有着很高的关联度,结合以上3个参数的生理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适宜加工番茄种植的土壤盐分质量比的范围为1.5~4.0 g/kg.  相似文献   

20.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water and salt management and its effects on Leymus chinensis growth under drip irrigation on saline-sodic soils of the Songnen Plain, China. The ECe of the experiment soil here is 15.2 dS/m and SARe is 14.6 (mmolc L−1)1/2. The threshold of soil matric potential (SMP) was preset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5, −10, −15, −20 and −25 kPa) to control the timing of the irrigation cycle using vacuum tensiometers buried at 0.2 m depth immediately under drip emitters. Drip irrigation frequency and soil matric potentia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water and salt distributions and L. chinensis growth. In the root zone,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SMP, but at deeper laye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due to the effect of groundwate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low-salt zone near the emitters and that drip irrigation inhibited the buildup of salts in the root zone. There was more leaching of salts for −5 and −10 kPa treatments than for the −15, −20 and −25 kPa treatments. After two years of drip irrigation, the surface salts were well leached, and had moved down with the water to depths below 40 cm. The pH of each treatment was a little decreased and the soil nutrient of S1-S5 were all increased after reclamation, but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of the five treatments. The best growth was achieved with soil matric potentials of −5 and −10 kPa: the plant height, number and length of spikes, number of tillers, coverag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all attained their maximum values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s of L. chinensi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two treatments. Thus, in the Songnen Plain, drip irrigation can be used on transplanted L. chinensis for restoration of saline-sodic soils. Th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for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salt-affected soil and the quick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aline-sodic grass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