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发展养禽业必须保证禽的成活率,提高禽的成活率关键是提高雏禽的成活率,而提高雏禽成活率的关键是温度,温度是否合适是决定雏禽成活率高低的关键. 近年禽产品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小有积蓄后加入经营养禽业.但很多规模养殖新农户由于没有掌握好育雏小环境温度,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如郭姓农户规模养殖山鸡,育雏三批,仅存病残雏30只,损失达5万元.陈姓农户养殖山鸡,育雏一批,中途煤气(地火龙)中毒,全军覆没,损失2万元.笔者集30年养禽工作经验,逐步摸索出“网上大棚育雏”技术,适用于几百只到上万只的规模育雏,解决了家庭规模养殖供给雏禽合适温度与怎样供给温度的问题.初学者一学就会、运用自如,而且多层次节约开支、环保、安全、雏禽群整齐、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
温度 育雏温度和雏鹅的体温调节、采食、饮水、活动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判断育雏温度是否适宜,主要根据雏鹅的活动状态来判断。育雏温度过低时,雏鹅互相拥挤成闭,似草垛状,绒毛直立,发出“叽叽”的尖叫声,雏鹅开食饮水不好,弱雏增多,严重时造成大量的雏鹅被压伤、踩死;  相似文献   

3.
搞好雏禽共育是发展养禽业的基础。自1997年以来,我市畜牧兽医部门便积极推广雏禽共育适用新技术,共带动了200多户苗禽共育大户。据初步统计,全市今年共育苗禽达500多万只(包括从外地调入的种禽),大多数共育户销售盈利两旺,经济效益可观。1育雏舍建设(1)育雏舍应建在通风良好、  相似文献   

4.
雏鸡刚出壳后,身上绒毛稀少,抗寒能力极差。由于雏鸡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健全,新陈代谢旺盛、采食量少,自身热能不能维持生理热的需要,因此保持育雏室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是育雏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1温度、湿度和光照1.1温度育雏必须搞好人工保温工作,温度的高低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育雏温度要的基本原则:初期温度宜高,弱雏的温度应稍高;小群饲养比大群饲养高夜间比白天高  相似文献   

5.
发展养禽业必须保证禽的成活率,提高禽的成活率关键是提高雏禽的成活率,而提高雏禽成活率的关键是温度,温度是否合适是决定雏禽成活率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雏火鸡的体温淘节能力和抗病力都较差.因此育雏期受凉是造成雏火鸡死亡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1周龄内的雏火鸡适宜舍温为36~38℃,以后每周降2~3℃,直至达常温。引进雏火鸡时,应注意在运输中加强保温,并待育雏场所温度恒定至适宜温度时移入。  相似文献   

7.
<正>一、提供适宜的育雏条件1.温度。雏鸭在孵出后的前3周,各项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完善,并且绒毛还没有长全,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在开始育雏时要将舍温适当升高。一般要求樱桃谷鸭雏鸭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0~32℃。在饲养两天后可逐渐降低温度,降低标准为每周下降3~5℃,直到与室外的温度相同为止。2.湿度。在育雏阶段,育雏舍内的  相似文献   

8.
雏鹅一般是指1月龄以内的小鹅。雏鹅绒毛稀少,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弱。在南方雏鹅的饲养期多在冬春季节,此期低温多雨。昼夜温差较大,如饲养管理不当,极易引起雏鹅发病和死亡;鹅一些主要传染病防治关键也在育雏期。在生产实践中,做好雏鹅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刚出壳的雏鹅体小,绒毛稀,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也较弱,怕湿、怕冷、怕热。若管理不当,就会引起疾病,造成死亡。所以在育雏阶段,应当给雏鹅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实行精心饲养管理,才能养好雏鹅。  相似文献   

10.
传魁 《饲料博览》2001,(5):48-48
养殖鹧鸪成功的关键在于育雏,育雏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但鹧鸪育雏阶段必须针对雏鸪的生活习性严格加强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温湿度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重要因素。初生鹧鸪因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必须人工给温,不适当的高温或低温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直接致死。一般第一周36~37℃,以后每周降低1~2℃,直至所需温度和自然温度相同。育雏的环境湿度也很重要,特别是最初3~4天的鸪舍相对湿度如超过70%时,就会影响雏鸪的体表散热,对剩余在腹中的卵黄吸收不利,也给致病菌创造繁殖的条件。相对湿度低于50%…  相似文献   

11.
《农民致富之友》2007,(11):30-30
育雏前半个月,对鹅舍、饲养场进行彻底消毒,可用10%生石灰水或5%漂白粉交叉消毒。饲养用具需用消毒液按规定的要求喷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保温用品(棉絮、垫草等)使用前在阳光下暴晒1~2小时。刚出壳的雏鹅体温调节能力差,育雏舍的适宜温度和湿度为:1~2日龄28~29℃,相温度与湿度  相似文献   

12.
蛋鸭育雏是指从孵化出壳到28日龄阶段的饲养。雏鸭绒毛少,体质较弱,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外界温度变化较敏感;消化器官不健全,消化能力差;生长速度快,相对增长速度高。因此,需要精心饲养才能提高育雏率。育雏关键在于抓好以下饲养管理要点:一、育雏季节的选择关养或圈养的,可一年四季饲养,但产蛋高峰最好避开盛夏或严冬;放牧或半放牧饲养的,育雏季节性很强。根据育雏期的不同,饲养的雏鸭可分为:①春鸭:3月下旬至5月份饲养的雏鸭,需注意保温;②夏鸭:6月上旬至8月上旬饲养的雏鸭为夏鸭。前期气温闷热,管理困难,要特别…  相似文献   

13.
一般把0~28日龄的小鹅称为雏鹅。雏鹅保温和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抗病性、抗逆性较差。消化力不强,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雏鹅较为难养,对育雏条件要求较高。生产实践中常常成活率较低.雏鹅生长速度较慢,为此必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育雏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1雏鹅雏鹅指从孵化出壳后至4周龄(28天)的鹅。雏鹅的生理特点:体温调节能力差,生长快,新陈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弱,易扎堆,抗病能力差。1.1育雏方式按育雏设备分为垫草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按温度来源分为自温育雏和人工加温育雏两种。1.1.1自温育雏即利用鹅自身的热能取暖。采用箩筐、纸板箱等器具,上面加盖保温物品,通过增减盖物、垫草厚薄,或用手分开扎堆鹅群等措施调节温度。特点是设备简单、经济,适合小群育雏和气  相似文献   

15.
<正> 雏禽出壳后能否顺利地进入育雏,是个重要的环节。虽然所占的时间很短,前后仅三天左右,但在生产、运输和育雏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涉及的问题,一是健康的初生雏如何脱离出雏器和孵化室;二是初生雏怎样才能顺利到达育雏场;三是雏禽的育雏前的检查和护理。这些统归为雏禽出壳后的管理,长期以来尚未引起养禽者的重视,而在生产实践中却出现过大批健雏因管理不善而发生缺氧闷死,脱水和受寒感冒、脐炎、胎带鸡白痢等病。一般死亡率可达30%左右。因此,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1、育雏的适宜温度。雏鹧鸪1周龄适宜温度为37 ̄35!,以后每周下降2!左右,直至与自然温度相同。育雏时的温度可根据雏鹧鸪的活动、休息和觅食情况进行调节。2、及时开水。雏鹧鸪出壳后12 ̄24小时内供给饮水,水槽中放入色彩艳丽的石子能引诱鹧鸪饮水。要保证全天24小时供应清洁饮  相似文献   

17.
正蛋用鹌鹑性成熟早,开产早,一般在35-49天开产。按生理特征不同可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3个阶段种,而且不同阶段的管理技术要点不同。一、雏鹑育雏期(0~3周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雏鹑体温调节能力和抗逆性差,所以为养好雏鹑应从温度、湿度、光照、饮食、密度、防疫等方  相似文献   

18.
<正>雏鹑是指出壳1~3周以内的小鹌鹑。刚出壳的雏鹌鹑个体小,绒毛短稀,体质较弱,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差,既怕冷又怕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死亡。育雏期间必须进行保温,雏鹑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7℃。雏鹑生长发育很快,初生雏平均重7~8克,1周龄时可达20~23克,2周龄时可达40~42克。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为了做好育雏工作并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  相似文献   

19.
焰夏  俊涛 《农家致富》2013,(18):38-39
一、选择适宜的育雏方式蛋鸭的育雏可用自温育雏或加温育雏。加温育雏大多采用平面育雏,也可采用网上育雏或笼养育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1.控制好育雏温度出壳后12~14小时内的雏鸭应接近或略低于  相似文献   

20.
1、分群饲养由于弱雏体质差,反应迟钝,故应在开食前与壮雏隔离分群,单独饲养,避免出现壮欺弱的现象。2、提高温度弱雏多为胚胎发育不良,出壳晚及卵黄吸收不良所造成,表现为绒毛稀、体温调节能力差,所以育雏时,应给予较高的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