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草文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昌 《草业科学》2010,27(4):154-159
草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对象之一,在人类从事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立了丰富多彩的草文化。草文化在创立、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为促进其他文化类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构成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苑的重要部分。文章从什么是草文化,学习研究草文化的意义,草文化的基本特征,草文化研究方法,草文化的精神和草文化的类型划分,草文化的边界,草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形成环境,草文化基本的内容和草文化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丹草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3个冀草系列高丹草品种(冀草5号、冀草2号、冀草8号)的株高、干鲜比、草产量等指标,并利用灰色关联法进行了生产性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3个品种在北疆地区的生育期可将冀草5号、冀草2号、冀草8号分别划分为早、中、晚熟品种。冀草5号的株高最高,为325.30 cm,冀草2号的草产量最高,其鲜草产量为127 556.19 kg/hm2,干草产草量可达30 613.49 kg/hm2。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冀草2号>冀草5号>冀草8号。说明冀草2号高丹草更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稗草是稻田恶性杂草,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是防治稗草的特效药,但长期使用出现了抗药性。为有效控制田间抗二氯喹啉酸的稗草,用室内盆栽法分析了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嘧啶肟草醚、氟吡磺隆、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6种除草剂对抗性稗草的多抗性,并通过大田试验评价了上述6种除草剂对抗性稗草的防效。结果显示,五氟磺草胺等6种除草剂对不同生物型稗草R1、R2、S均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抗性稗草R1、R2对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嘧啶肟草醚、氟吡磺隆、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6种除草剂抗性指数为1.05~1.28,无多抗性产生。使用6种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处理,以2.5%五氟磺草胺OD和10%噁唑酰草胺EC对抗性稗草的防效最好,药后20和40 d的防效均在95%以上。其次是10%双草醚SC,药后20和40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再次是5%嘧啶肟草醚EC,药后20和40 d的防效均在85%以上。10%氰氟草酯EC和10%氟吡磺隆WG对抗性稗草的防效最差,处理后20和40 d防效均不到85%。这进一步验证了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嘧啶肟草醚、氟吡磺隆、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6种除草剂对抗二氯喹啉酸的稗草无多抗性产生。6种除草剂均可在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抗药性的稻区使用。但以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和噁唑酰草胺3种除草剂对抗药性稗草的防效最优。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观赏草的种类、观赏价值及其造景配置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观赏草是一类日益受到重视的新型景观材料。在国外,观赏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和道路绿化中,然而目前我国对观赏草的认识和应用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观赏草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观赏草的种类和观赏价值作初步阐述,并提出观赏草在我国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大力开展观赏草的研究,加快其引种驯化、品种选育以及繁殖速度研究,以满足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对观赏草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结缕草属草坪草在中国的名称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缕草属草坪草是低矮、匍匐性、草皮型的暖季型多年生禾本科草本。在中国的分布与应用大约有 5种 :1 结缕草 ;2 中华结缕草 ;3 大穗结缕草 ;4 细叶结缕草 ;5 沟叶结缕草。另外 ,从日本引入一个栽培种 ,通名叫做半细叶结缕草。结缕草属草坪草属于公园、风景区、庭园和运动场草坪草以及水土保持覆盖大地之用。  相似文献   

6.
NaCl胁迫对几种暖季型草坪草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对假俭草,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3种暖季型草坪草在不同含量土壤盐分(NaCl)胁迫下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草坪草在不同盐分浓度胁迫下,生物学特征有很大差异。假俭草的致死浓度为0.8%,假俭草的适宜栽植的土壤盐分含量不超过0.4%。结缕草适宜种植的土壤含盐量不宜超过0.6%。3种暖季型草坪草均随着盐分胁迫浓度的加大,根、茎、叶干重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根系干重的下降幅度明显快于地上部分,即根茎比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在盐分胁迫中,首先受害的是根系,其次是地上部分,其中假俭草根茎比降速最大,其次为结缕草,沟叶结缕草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假俭草耐盐性最差,其次为结缕草,耐盐能力最强的是沟叶结缕草,其中结缕草与沟叶结缕草的耐盐性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7.
在滇西南开展了4种热带禾本科牧草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王草、德宏逸生象草及矮象草的物候发育、分蘖和再生性相差不大,危地马拉草物候发育迟缓,分蘖和再生性不如另外3种牧草。各次刈割的鲜草和干物质产量,王草和德宏逸生象草均极显著高于危地马拉草和矮象草(P<0·01),危地马拉草和矮象草差异不显著(P>0·05),王草与德宏逸生象草相比,除次年第3次刈割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次及年总产均极显著高于德宏逸生象草(P<0·01)。但德宏逸生象草的耐寒性强于另外3个品种。结论,王草适合于滇西南中低海拔、气候偏热、冬季霜冻较轻的地区种植。德宏当地逸生象草在滇西南中高海拔、冬季霜冻较严重的地区推广种植的前途比王草更大。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16种从国外引进的禾本科牧草在荒漠草原的适应性及营养价值评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赖草、美国灰赖草、沙生冰草及西伯利亚冰草越冬率较高,均在90%以上;披碱草和赖草属牧草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灰赖草;美国赖草、灰赖草鲜重均达到6000kg/hm2以上,加拿大新麦草、保加利亚新麦草鲜草产量均在4000kg/hm2以上;护坡型冰草、西伯利亚冰草、沙生冰草营养价值较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是优质牧草,可以作为荒漠草原地区推广种植的首选牧草;美国赖草、灰赖草虽然产量高,抗逆性强,能够适应荒漠草原地区低温和干旱等极端条件,但适口性较差,可作为生态用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冰川高丹草在渝东南地区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测定了冰川高丹草和苏丹草的物候期、生长性能、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冰川高丹草的生育期为128d,苏丹草的生育期为93d;冰川高丹草的平均株高显著高于苏丹草的平均株高;高丹草的茎叶比为2.22,苏丹草的茎叶比为2.70;冰川高丹草的生长速度为3.33 cm/d,显著高于苏丹草的再生长速度;在产草量方面,冰川高丹草的鲜草为7198.73 kg·hm-2,苏丹草的鲜草产量为3845.15 kg·hm-2,冰川高丹草产量显著高于苏丹草.综上所述,冰川高丹草适应该地区的生长环境,适宜在渝东南地区进行推广播种.  相似文献   

10.
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主要牧草演替和地表特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禾草、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及斑块变化为对象,研究其在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中的嵩草草甸小嵩草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样带调查显示在小嵩草样带矮嵩草盖度急剧降低,黑斑盖度增加近一倍,小嵩草斑块分布普遍;重牧小嵩草草甸小嵩草成为优势种,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P<0.05),黑斑面积增大,塌陷增多,矮嵩草斑块出现几率小;恢复中的小嵩草草甸禾草重要值增大,矮嵩草恢复慢,恢复斑块上禾草成为优势种,小嵩草斑块接近消失,黑斑和秃斑面积急剧缩小,植被盖度增加;恢复较好的草甸禾草成为样地的优势种,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低(零星斑块分布),没有黑斑和秃斑出现。高寒草甸退化引起优势植物更替,地表黑斑和秃斑严重,封育和减牧措施能够有效恢复退化的草甸。  相似文献   

11.
4种补血草属植物种子发芽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年  李得禄 《草业科学》2012,29(2):249-254
以乡土种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和引种于民勤沙生植物园的二色补血草(L.bicolor)、大叶补血草(L.gmelinii)、耳叶补血草(L.otolepis)4种植物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温度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0~20 ℃,发芽率为95%~97%;二色补血草为15~25 ℃,发芽率为95%~100%;大叶补血草为20~35 ℃,发芽率在98%以上;耳叶补血草为20~30 ℃,发芽率为97.33%~98.67%。种子发芽势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15~20 ℃;大叶补血草为20~35 ℃;耳叶补血草为25~30 ℃。发芽指数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20~25 ℃;大叶补血草为25~30 ℃;耳叶补血草为20 ℃。发芽指数出现最大值的温度不一致,黄花补血草、二色补血草、耳叶补血草均在20 ℃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分别为36.26、37.26和24.34,大叶补血草在30 ℃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为33.12。幼苗长度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为20~25 ℃;大叶补血草为25~30 ℃;耳叶补血草为20~25 ℃,4种补血草幼苗长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5、25和25 ℃,分别为4.31、2.38、1.59和1.38 cm。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认为黄花补血草、二色补血草、大叶补血草和耳叶补血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15~20、20~25、25~30和20~25 ℃。  相似文献   

12.
根据矮象草、王草、桂牧1号象草在江西的推广种植利用情况,详细介绍了象草种植及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分析了象草裹包青贮产品的生产效益。指出象草在江西易种植、产量高、推广面积大,采用拉伸膜裹包青贮生产加工青贮草产品,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产潜力大,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3.
小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与诗歌中有关小草的描述与表达,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草在诗词中的作用突出,影响甚广,其中以草写景、以草抒情、借草比喻的作品数最多。很多诗人还常常借草抒发悲欢离合的情绪,反映其对亲人、恋人、朋友和故乡的思念;还有不少诗人用草来表达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情爱观。小草在古代诗词与诗歌中的作用与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古代的草文化。  相似文献   

14.
8种一年生饲料作物生产性能及相对饲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雅安、仁寿对8种一年生饲料作物进行营养品质分析及生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晋草8号、晋草11号(饲草高粱)在两试点均具有较好的生长势,株高、干物质(DM)产量、粗蛋白(CP)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1),相对饲用价值(RFV)在125.00以上(晋草11号在雅安除外,为114.39)。晋草11号在雅安的干物质产量最高,为20.11 t·hm–2,其次为晋草8号、正红311(青贮玉米);晋草8号在仁寿的干物质产量最高,为10.39 t·hm–2,其次为晋草11号、正红311;晋草8号在雅安的CP产量和WSC产量最高,其次为晋草11号;晋草11号在仁寿的CP产量最高,其次为对照品种雅玉青贮8号(青贮玉米)、正红311;WSC产量以晋草8号、雅玉青贮8号以及正红311最高。综合草产量与品质,晋草8号、晋草11号和正红311适宜在两试点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荔枝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革首载于《本草纲目》,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Sylvia plebeia R.Br.的地上部分,别名荠宁、雪见草、雪里青、癞子草、癞团草、癞疙宝草、蛤蟆草、猪婆草等。该草常生于山坡、路边、荒地、河边,在国内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外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相似文献   

16.
草产品质量安全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草产品种类、草产品质量监控与管理、草产品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价等方面对草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开展草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试验基地,对在适应性观察中表现较好的引进虉草"川草3号"与对照品种"川草2号"老芒麦和野生虉草于2001~2004年进行了物候期、抗逆性、越冬率、茎叶比及产草量等方面的观测对比,结果表明:"川草3号"虉草在生产性能、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都优于对照"川草2号"老芒麦和野生虉草。  相似文献   

19.
能源植物新看点——草类能源植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生物能源发展中遇到的原料问题,总结能源草的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外能源草的研究发展状况,分析在我国发展能源草的可行途径。提出在中国发展能源草研究的5项建议:(1)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2)优质高产能源草育种工作;(3)提高能源草产量生产管理技术;(4)研究提高生物能源转化率;(5)发展能源草与保护生态环境并行。  相似文献   

20.
论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论述了草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与过程,阐述了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草文化,在唐宋时代锦上添花,如今更是丰富多彩了.丝绸之路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草文化和草原文化在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中流传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草文化无国界,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丰富多彩的草文化,草和草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