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于1982 ̄1994年对37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杂交制种亲本品种的观察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植株外观形态特征双零叶、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是判断杂交水稻最后3片叶的依据。在最后3片叶生长期间,4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杂交制种母本品种,出现双零叶、2片葫芦叶和3个伸长叶枕距;5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出现3片葫芦叶和4个伸长叶枕距;6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伴随最后4片叶生长出现4片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发根规则与活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于茎伸长节间数分别为4(早稻),5(中稻),6(晚稻)个的代表品种9个及对原只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进行播期和短日照处理,改变其伸长节间数,培育成4,5.6个3种类型,研究不同品种(处理)根系的发生和活力。结果表明:(1)主茎伸长节间数相同的品种具有类似的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上层根率),伸长节间数不同的品种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差异很大;(2)结实期平均根系活力随伸长节间数的增加而下降;(3)改变品种的伸长节间数,其发根规则、根系构成及根系活力亦随之发生变化,其趋势与伸长节间数不同的品种间趋势一致。出上认为,根系的发根规则、根系构成、根系活力与品种的伸长节间数有关。依据上述结论,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培育优质根系的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黄德社  张清学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4):295-297,299
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植株外观形态特征─—双零叶、葫芦叶、植伤叶和伸长叶枕距是判断杂交水稻和制种父母本叶片叶龄的依据。在秧田期可用数记法和种谷方向法来判断秧苗的叶龄;在移栽后分蘖期,可根据第一双零叶、第一类葫芦叶和植伤叶来判断叶龄;在幼穗分化期,可根据第二双零叶、第二类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来判断最后三片叶;在杂交稻制种上,根据叶龄判断方法判断出父母本叶片叶龄,以便随时预测父母本对应叶龄是否相吻合,有利于花期预测和调节,确保制种高产。  相似文献   

4.
小麦茎秆维管束发育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的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  相似文献   

5.
据观察,杂交水稻植株外观形态特征--双零叶、葫芦叶、植伤叶和伸长叶枕距是判断杂交水稻叶片叶龄的依据。在秧田期可用数记法和种谷方向法来判断秧苗的叶龄;在分蘖期,可根据第一双零叶、第一类葫芦叶、植伤叶来判断叶龄的变化;在幼穗分化期,可根据第二双零叶、第二类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来判断最后3片叶。在杂交水稻栽培上,应用叶龄判断方法,能准确地掌握杂交水稻生育进程,实行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在杂交水稻制种上,利于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发根规则与活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主茎伸长节间数分别为4(早稻),5(中稻),6(晚稻)个的代表品种9个及对原具6个长节间的品种进行播期和短日照处理,改变其抻长节间数,培育成4,5,6个3种类型,研究不同品种(处理)根系的发生和活力。结果表明:(1)主茎伸长节间数相同的品种具有类似的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上层根率),伸长节间数不同的品种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差异很大;(2)结实期平均根系活力随伸长节间数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在石河子地区生态条件下,对6个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主茎叶数与分蘖成穗规律进行了2—3年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弱冬性小麦主茎叶数少于冬性、强冬性的品种。播期不同,主茎对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多数品种的有效办蘖叶龄期是从主茎第4叶到第7叶的4个叶龄期。多数冬小麦品种的生理技节叶龄期为主茎第9、10两个叶龄;在适期播种条件下,除主茎穗外,尚有鞘蘖、1N.2N、3N、4N、2N-1和1N-2等蘖位的分蘖有成穗的潜力。因此,生产上可利用低位蘖成穗。  相似文献   

8.
对二棱、四棱、六棱大麦7个品种多年观察表明,各品种于二叶期幼穗开始分化,二棱期以后叶龄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不够稳定,雌雄蕊分化期开始后最后三个叶龄期与幼穗分化的对应关系比较稳定。各品种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时幼穗正处内外颖分化期,第二节间伸长时幼穗为雌雄蕊分化期,第三节间伸长时幼穗为药隔期,第五节间伸长时幼穗为四分体期。幼穗分化进程与幼穗长度的对应关系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4个春性品种和3个半冬性品种的茎秆维管束形成发育与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分蘖节中心空间绝大部分为维管束群所占据。小麦茎生长锥伸长期是分蘖节中大维管束数目的最终决定期。(2)主茎基部伸长节间与穗下节间大维管束的比例关系为3:2.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接近1:1的对应关系。(3)小麦节部的维管束联络结果为:节部的维管束粗大,成为茎内椭圆形大维管束,呈横行或倾斜状态。椭圆形维管束产生分枝、联合,形成分散维管束,包围着大维管束,并和边缘小维管束相连。大维管束在节板处与节网维管束相连,从叶鞘进入节部的维管束位于茎轴边缘,汇入边缘小维管束环。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生长量差异较大,但不同密度间差异小.不同品种在稀植(30×26cm)处理下有效分蘖终止期同密植(30×13cm)相比,普遍向后延迟,且其叶龄指数分别为20和64,但最高分蘖期无明显差异,其叶龄指数分别为80和79;二次分蘖穗明显增多,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茎基部伸长节间短而粗,上部节间拉长,折损重大,抗倒能力增强,不同品种间都有同样的趋势.产量与结实率(x1)、千粒重(x2)、m2穗数(x3)、穗粒数(x4)间回归方程为经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间和互作差异不显著.据各种农艺性状的终合分析,秋田32是较适合烯植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生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生长量差异较大,但不同密度间差异小,不同品种在稀植(30×26cm)处理下有效分蘖终止期同密植(30×13cm)相经,普遍向后延迟,且其叶龄指数分别为20和64,但最高分蘖期无明显差异,其叶龄指数分别为80和79;二次分蘖穗明显增多,提高了有效分蘖率;茎基部伸长节间短而粗,上部节间拉长,折损重大,抗倒能力增强,不同品种间都有同样的趋势。产量与结实率(x1)、千粒重(x2)、m^2穗  相似文献   

12.
对冬性、半冬性和春性3个品种类型小麦茎节生长的系统观察证明 ,小麦起身期以前 ,露尖叶以内的鞘筒中始终保持着前伸后续相继伸长的4片幼叶.起身期露尖叶内所包的4片幼叶的着生节(间)随着生育时期推进逐渐伸长,和穗下节共同形成地上部的5个节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00个不同类的大麦品种在不同季节经过长日(16h-18h)春化(0℃-3℃,20天)处理后,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的对应关系不同,春性品种在小花原基分化期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基本与药隔期同步,冬性品种在三联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处于雌雄蕊分化期,长日与短日(对照)结果基本一致,长日对春性品种叶龄与穗分化对应关系影响较大,而对冬性品种影响较小,春播穗分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叶龄不但与分蘖的生出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与茎的伸长与次生根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关系。例如当主茎第四叶的叶片伸长时,第三片叶的叶鞘,第二片叶着生的节间以及第一片叶叶鞘茎部的分蘖和节根也都同时伸长,这就是同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00个不同类型的大麦品种在不同季节经过长日(16h-18h)、春化(0℃-3℃,20天)处理后,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麦品种的对应关系不同,春性品种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基本与药隔期同步;冬性品种在三联期节间开始伸长,拔节期处于雌雄蕊分化期,长日与短日(对照)结果基本一致。长日对春性品种叶龄与穗分化对应关系影响较大,而对冬性品种影响较小.春播穗分化各期的叶龄均表现为比秋播大,说明温度对出叶有促进作用。长日对冬性品种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短日则有抑制分蘖的作用;而春性品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山谷型养殖水库施化肥后氮磷营养盐分布及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山谷型小水库施化肥(尿素和过磷酸钙)前1在及后第3、8、12天分别进行垂直方向0、0.5、1、2、3、5、7、10米八个层次PO4^3--P,NH4^+(NH3)-N,NO3^--N,NO2^--N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氮磷营养盐在施肥后前3天仅在5米以上的表温层内大幅升高;第8天在表温层基本维持第3天的较高水平;在7米以下深水层出现升高趋势;第12天在表温层明显下降,其中NH4^+(NH3)  相似文献   

17.
水稻花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蒯建敏,莫惠栋,惠大丰(江苏农学院农学系)//中国水稻科学,1994,8(2):79~844个籼稻和3个粳稻品种,分6期播种,研究其开花高峰时间(简称花时)与当天开花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品种的花时差...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施N量为主区,对吉组培28号、组培13号与插秧方式的处理组合为副区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有效分蘖终止期随穴距变小而提前;(2)两品种在行距为29.7cm、穴距为9.9cm时,产量最高;(3)增施N肥对基部Ⅰ、Ⅱ节间有明显促进作用;(4)产量与施N量间基本呈抛物线;(5)施N量、密度对产量作用存在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9.
引种5个美国籽粒苋品种K112,R104,NO1,NO2,NO3。表现以育苗移栽量好,在阴雨天移植,每月可刈割1次,日生长速度以R104,(1.29cm/d),最快,显著高于NO3和K112,与NO1和NO2无显著,刈割后品种再再速度无差异,鲜草产量以R104最高,亩产6036kg,显著高于K112,NO1,NO2和NO3,种子产量以K112最高,亩产513kg,显著高于R104,NO2和NO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试验采用叶龄和器官间的同伸关系,探究叶龄模式诊断法的适用性,以期为建立云南不同总叶片数玉米品种的叶龄模式提供基础参数,为探索出能精确指导云南玉米高产栽培实践的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在昆明设置2个重复试验,从云南省玉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中选择3个不同总叶数的品种云瑞999、云瑞88、云瑞10号,对叶片进行标记,逐叶龄(每一片展开叶)取样10株观察记录节根发生台数,逐叶龄测量各个节间的长度,在解剖镜下逐叶龄剥查雄穗和雌穗的穗分化情况。【结果】果穗分化的起始叶龄,18叶品种为第6叶展开,19叶品种为第7叶展开,21叶品种为第8叶展开。第1毛叶展开,第1节间开始伸长可作为雄穗开始分化,果穗分化前兆的诊断指标。果穗着生叶展开时,所有品种的穗分化进程都处于雌蕊发育期;总叶片数相同的品种,果穗分化经历的叶龄数是一致的;节间中第7、第8两个节间的长度最长,符合了参试品种中果穗大部分着生于这两个节位上(倒7叶和倒6叶)的事实;当第1毛叶展开时,必然有一台次生根发生。【结论】第1毛叶展开期是一个具有综合诊断意义的重要诊断指标。果穗着生叶可见期(小喇叭口期),果穗进入小穗分化期,是促花的关键时期。果穗着生叶展开期(大喇叭口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