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探讨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单种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沈玉18号单种的适宜密度在74250~90750株/公顷之间,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最佳耦合效应是每1hm2种植密度90750株、施氮量450kg。从产量构成来看,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穗行数、行粒数、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出籽率随密度的不断增大逐渐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秃尖有降低趋势,而施氮量的变化对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千粒重等没有明显的影响,倒折率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东青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密度和6个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生物产量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增关系,达到一定量后生物产量不在增加,相反有所降低。在种植密度为4.67万株/hm2和施氮水平18.4g/m2时该品种的生物产量最高;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情况不同.株高、空秆率、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单株绿叶数、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长、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株高、茎粗、单株绿叶数、穗粗、穗位高、穗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为防止倒伏应适当施用氮肥。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个体的长势较好.空秆率会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3.
以丰禾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倒折率、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和穗粗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长;穗行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行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行粒数减少;出籽率不随植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在高产条件下,通过设置6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浚单28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变异较大,穗位高、倒伏率和空秆率增加,株茎变细;果穗缩短变细,秃尖长度增加,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降低,但穗行数和出籽率稳定。在高产田,浚单28的种植密度以5.25万~6.00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玉米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试验,田间随机区组种植,4次重复.田间调查株高、穗位高、穗位角和空秆率,室内考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虚尖长、千粒重和产量,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位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行粒...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8年国家黄淮海地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的18个组合15个农艺性状的分析,求得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鲜穗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的次序为鲜籽粒产量鲜百粒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籽粒深度双穗率空秆率行粒数出苗-采收鲜出籽率穗位株高,鲜籽粒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次序为鲜穗产量穗长秃尖长鲜百粒重双穗率穗行数空秆率穗粗鲜出籽率出苗-采收行粒数籽粒深度穗位株高。鲜穗产量与鲜籽粒产量关联系数最大为0.9。因此,在鲜食糯玉米育种中,不管是鲜食果穗型或籽粒加工型,都要高度重视产量因素,加强对穗长、鲜百粒重、秃尖长和穗行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玉5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新玉59的株高、穗位上升,秃尖变长,稳长变短,穗行数减少,行粒数减少;密度的变化对生育期、空秆率和穗粗的影响较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000株/666.7m^2时产量最高,达1193.6kg/666.7m^2,表明新玉59在昌吉地区适宜高密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玉米宽行双株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5年开展了本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同一个品种在同一试验点,等行单株种植、等行双株种植和不同种植量条件下,其各个生育时期和生育期的天数没有变化;不同种植量的株高、穗位、空秆率略有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穗长变短、穗粗变细和秃尖增加的趋势;其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出籽率和单穗粒质量均有减少趋势。宽行双株种植比当地大田常规种植方法667 m~2产量增长25%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对郑单95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尿素为供试氮肥,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下郑单958在本地区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应。[结果]在相同的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千粒重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减少,其他性状无明显差异。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达到一定密度时又有所下降。在一定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郑单958的产量也相应增加。在相同氮肥处理的情况下,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密度时又有所下降。郑单958在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最适宜的追肥量为225.0kg/hm^2。[结论]该研究为郑单958在江淮地区的合理种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晶糯8号’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密度在3.75×104~7.5×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果穗长度缩短、粗度变细、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单穗重逐渐下降,但产量不断增加。2)不同密度对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影响不明显。3)综合考虑果穗各个性状,‘晶糯8号’适宜的栽培密度为6.0×104~6.75×104株/hm2。  相似文献   

12.
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宁单11号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小麦套种模式下,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45 0005、2 5006、0 0006、7 500和75 000株/hm2,3次重复。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玉米新品种宁单11号套种密度与产量、空秆率、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宁单11号小区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秃尖长呈负相关,与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宁单11号随着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高,抗倒能力下降,秃尖长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结论]在套种模式下,宁单11号在栽培密度在52 500~60 000株/hm2,可取得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和食用品质影响的主次关系,以24个甜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宽、穗长、穗粗、穗行数、秃尖长、单穗净鲜重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对鲜穗食用品质进行了室内蒸煮、品尝与鉴定,并与单穗鲜净重和食用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净鲜重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粗穗长穗位叶宽穗行数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面积穗位高株高秃尖长,食用品质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位叶宽秃尖长穗位叶面积穗长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粗穗行数株高。在甜玉米高产优质育种中,要注重对果穗长且粗、穗位叶宽且面积较大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灌区春玉米品种选择与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宁单41号、宁1530、宁玉51号、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82500、90000、97500和105000株/hm24种密度处理,分析密度对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部性状的...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不同播期组普通玉米育种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000~2007年江苏省春播、夏播普通玉米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组玉米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播玉米产量与穗长、每行粒数和出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秃顶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夏播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度、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秃顶长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播组玉米的穗长、穗粗、秃顶长度、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系数与0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夏播组玉米的株高、秃顶长度、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系数与0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选育自交系和配制杂交组合时要特别注意行粒数的正选择和秃顶长度的负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阐明玉米不同株高品种果穗性状对密度的反应,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 0005、3 250、61 500、69 750和78 000株/hm25个密度,调查玉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度、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与花丝干重、穗轴和穗柄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穗长、秃尖度、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6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化幅度3品种有显著差异,穗长、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5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呈现了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品种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增加密度,主要通过降低行粒数使穗粒数减少,秃尖增加幅度大于穗长和穗粗的降低幅度,出籽率是玉米品种在密度影响下表现较为稳定的性状。  相似文献   

18.
对洛玉818群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洛玉818适宜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产量结构为67068穗/hm2、穗行数15.6、行粒数35.8、千粒重326.5 g,群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量达11454.2 kg/hm2。适宜密度下,群体各项生理指标发展协调,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最大值达到5.72,且稳定期长,成熟时仍达3.19;光合势(LAD)总量达到356.91×104(m2·d)/hm2,在各生育时期的分配合理;净同化率(NAR)与叶面积持续期(LAD)协调较好;干物质积累总量25113.7 kg/hm2,其中吐丝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全部积累量的60.9%;群体生长率(CGR)达256.7 kg/(hm2·d);灌浆速率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3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有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的加性方差都明显大于显性方差。各性状狭义遗传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株高>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叶片数>穗位高>单穗粒重>百粒重>穗粗>茎粗>单穗重。叶片数的杂种优势不明显,其他数量性状均表现出正向优势。对单穗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为百粒重、穗长、穗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