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Talmy的动力图式理论是能够解读通感隐喻动态映射过程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根据通感隐喻产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认知角度将通感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感觉挪移、表象联想和意象感通,并运用动力图式理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通感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以期论证在动力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认知解读的可行性并揭示通感隐喻背后所蕴含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文章以英语和维语中表示上下的概念为例,探讨了英语和维语的空间隐喻,比较了英语和维语表示数量、等级、状态、质量、时间等的异同,说明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  相似文献   

3.
通过符号空间的拼接、叠加或整合,多模态隐喻得以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构建整体意义,提供认知线索。理想化认知模型在两域映射关系建立及特征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多模态隐喻的特征及识解机制,阐释了在多模态隐喻的识解过程中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最新视点。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汉语惯用语中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选取英语中表量结构的基本形式“a(n) N1 of N2 ”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探析N1量词、N1名词和N1动词分别与无界性的语义焦点N2的组合机制。研究发现,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通常有四种方式,即N1量词与N2之间的转喻映射、N1量词的搭配原型(N2′)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N1名词与N2之间的隐喻映射、N1动词与N2之间的概念整合。其中转喻映射形成的表量结构可视为原型,其他三种类型是在原型表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概念整合依次拓展而成。这说明英语表量结构的建构是在多种认知操作下进行的一种渐变的、有梯度的过程,不同类型的表量结构之间存在着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6.
人们理解隐喻的模式不外乎实体隐喻模式和容器隐喻模式两种。鉴于隐喻的广泛存在,隐喻的认知功能是显著的。隐喻的运用和理解离不开语境,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了隐喻和语境的关系。突出了语境在隐喻认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学习者和教师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道家经典,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的图式映射关系,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始域“父母”和靶域“天地”的映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养功能的映射、生理结构映射、感知和情感功能映射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承负观;人类要尊重、敬畏和感念自然,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天父地母”隐喻形象化地表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式及其重视生态、亲和自然的生态伦理。表1参13  相似文献   

9.
以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from"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来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水"的隐喻。文中水的变体纷繁复杂,它们除了富有指称意义之外,还富含丰富的隐喻意义。"水"贯穿全文,它的流动性、破坏性、聚散无常性、纯洁性以及多样性等都在文中有所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将源域水的这些特性投射到目标域人物心理活动中,产生"力量是水""问题是水"等概念隐喻,从而用以分析爱尔兰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矛盾,通过主人公斯蒂芬对水的不同感受来体现爱尔兰的"瘫痪"状态,即宗教影响下人们思想上处于迷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词语内涵丰富,翻译时极大地考验着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语用学主要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而语境是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因而语用与翻译的联姻可以使翻译研究获得启示与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其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境在听力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文化背景、语言、认知、心理、语用推理等各个方面。本文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即图式理论与语境理论的结合,寻求其与听力理解教学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认知语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从而使听力理解得以升华,达到更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Is knowledge structured and acquired as independent facts and concepts, as parcels of independent domains, or as domains that share conceptual abilities? For an answer, we look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two concepts, belief and identity. These concepts are not part of the same domain, but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depends on the common ability to separate sense from reference. We show that both capacities become functional between the ages of 3 and 5 years, which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contention that deep conceptual struct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框架理论是研究语义、句法结构意义及其参照体系的一种认知理论,对话语意义的构建和解读有较强的阐释力,可以为批评话语分析服务。而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公认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也存在不足,即忽略了对认知这一要素的阐释。框架理论则能从认知角度弥补这一不足,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布什对伊宣战讲话为例,运用框架理论对语篇进行了批评分析,从认知角度揭示话语对读者和听众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转喻作为主要认知机制之一,具有邻近性、凸显性和认知可及性等重要特征,为词义拓展提供理据和认知通道。词义通常由概念义、多面义和微型义组成,其中前者是词汇的固有义,后两者是词汇的语境特指义。在转喻机制作用下,词义拓展可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概念义转指多面义、概念义转指微型义以及概念义转指概念义。通过论述,进一步印证了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更是意义拓展最基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在特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采用文献方法简介英语中的概念隐喻、陈腐和新鲜的隐喻、显露式和非显露式的隐喻、单层和多层隐喻等类型;探讨采用直译、归化、意译、异化、功能对等以及增补型等英汉翻译策略。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隐喻的结构,对于恰当地使用汉译策略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语用模糊和会话含义的经典例证中可以看出,两者经常并存。为了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都属于间接语言现象,都依赖语境,却在本质、实现手段、与语义的关系等方面明显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殊关系,语用模糊往往产生会话含义,而且依赖特定语境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而含义的理解与否、交际能否成功,要看交际双方对共处的语境和对彼此的认知环境的把握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描述的方式求证英语语言表达中不可数名词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汉语语境的名词和英语语境的名词展开对比研究,寻找两种语言使用中的同构点、异构点,衡量汉英语言名词之间的差异;以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语料作为研究支点,探寻脱离人文认知的不可数名词的潜在规则,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此提出新的认识途径。  相似文献   

19.
几乎每种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对歧义句的正确理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而且也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研究的热门话题。前人对歧义句的研究表明:对歧义句的正确理解与语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理解语境是翻译语境歧义句的关键。文章试图从对语境歧义句的翻译实践中探寻这类歧义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