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区域土壤侵蚀遥感抽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土壤侵蚀调查是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为了完善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快速、精准地估算土壤侵蚀实际速率,对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高精度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现代地理信息科学,充分利用虚拟地球及其提供的公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资源,考虑土壤侵蚀及其治理的时空特征,采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布设抽样单元,通过对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完成泛第三极地区土地利用和水保措施的遥感抽样调查。研究实现了2万个抽样调查单元的解译,提取了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基于CSLE模型完成了典型抽样调查单元的土壤流失速率计算,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精度和实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方法,可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完成区域土壤侵蚀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2.
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与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拉特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遥感调查以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的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首先确定典型样区,通过野外调查,确定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系统和建立解译标志;绘制典型样区草图并进行室内判读; 野外校核,提交编绘原图.最后分析该旗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有很大的相关性,土地利用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形式、空间分布和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主要信息源,是准确掌握土壤侵蚀动态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提高高分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的判读正确率,全面支撑县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规划,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基于高分影像解译和野外抽样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将野外抽样调查所得的土地利用结果作为真值,从整个县域和抽样调查单元2个层面,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比分析了遥感普查所得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和分布等。结果表明:1)除园地和灌木林地比例相差较大之外,其他土地利用比例相当,因此遥感普查与野外抽样调查2种方法所得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遥感普查土地利用的耕地、园地和草地精度较高,分别为85.3%、91%和89%,林地次之,为78.6%,灌木林地和其他土地再次之,分别为68.2%和64.2%;3)遥感普查灌木林地的解译正确率偏低,只有68.2%,是由于灌木林地和草地容易混淆导致误判,灌木林地误判为草地的比例高达30.5%。2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靠手段,而且高分遥感影像在大比例尺水土流失调查与制图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灌木林地和草地二者之间的误判还需在解译时多加注意,可从纹理与明暗的分析,野外实地调查的增加和影像处理技术等方面提高其判读正确率。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为提高土地利用高分遥感影像解译精度提供了定量的依据,为土地利用信息获取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对县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0日-13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成的野外调查小组赴红安县开展了遥感调查相关的地面详查工作。调查小组在红安县遥感影像上选取了17个详查样方,每个样方控制面积1km^2,利用GPS定位对每个样方的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等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建立湖北省水土流失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图象解译标准提供了基础数据。野外调查还将在全省的其它20多个县市开展。此次野外详查标志着湖北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简讯     
湖北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正式启动2006年7月10日~13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成的野外调查小组赴红安县开展了遥感调查相关的地面详查工作。调查小组在红安县遥感影像上选取了17个详查样方,每个样方控制面积1 km2,利用GPS定位对每个样方的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等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建立湖北省水土流失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图象解译标准提供了基础数据。野外调查还将在全省的其它20多个县市开展。此次野外详查标志着湖北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正式启动。湖北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相似文献   

6.
高分遥感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所采用的遥感监测技术,为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探索和推广一种崭新、高效的方法。[方法]基于资源3号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对准格尔旗2014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半自动分类,并构建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对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研究。[结果]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半自动分类结果和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反演结果,其野外验证精度达到90%以上,满足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高解析度和高精确度基础数据获取的需求。[结论]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和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计算,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人工目视解译导致的成果误差,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数据获取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旋翼无人机获取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区域的低空遥感影像,通过倾斜摄影技术构建数字表面模型,结合ESP分割尺度评价工具获取最优分割尺度参数,采用多元特征空间指标参与最邻近分类法的监督分类,并依据位置信息的评价方法和误差矩阵对分类解译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的水土保持监测目标区域的地物分类总体精度达到了86.10%,Kappa系数为0.841,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满足精度需求。[结论]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实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区域地物的快速、精确识别和分类。  相似文献   

8.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以山西省洪洞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洪洞县为例,研究分析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方法]选取2000,2010和2013年山西省洪洞县遥感影像,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最终获得洪洞县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碳排放估算模型,估算了洪洞县13a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效应。[结果]2000—2013年洪洞县的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期间净碳排放放量共增加了6.12×105t。作为主要碳源汇——建设用地和林地,二者的面积不断增长,但建设用地带来的碳排放远超过林地所能吸收的量。洪洞县各个乡镇在这13a中的净碳排放空间差异变化明显。[结论]优化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能够有效地减轻碳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5年的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图像解译提取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2010—2015年,耕地、居民地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等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沙地、裸地等用地面积减少。[结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沂蒙山区不同抽样密度对土壤侵蚀因子估算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分层系统抽样方法下不同抽样密度对土壤侵蚀因子估算精度的影响,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抽样方法和抽样密度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沂蒙山泰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蒙阴县为对象,基于2013年SPOT5遥感影像和1∶1万地形图,采用人机交互解译、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全县土壤侵蚀因子为基准值,对1%和4%密度土壤侵蚀因子进行精度评价。[结果]①1%抽样密度下,S,E,K因子相对误差较大,分别为33.48%,23.46%,20.64%,主要受坡度、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影响;L,B,T相对误差均小于11%;六者平均14.44%。②4%抽样密度下,E,K,B相对误差较大,分别为15.07%,13.94%和10.69%,主要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影响;L,S,T相对误差均小于10%;6者平均7.89%。③以栅格计算法结果为基准值,采用单元插值外推法推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密度下水土流失面积比偏高19.73%,4%密度下水土流失面积比偏高11.77%。[结论]蒙阴县1%和4%密度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精度损失,并对水土流失估算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过程中可根据需求选取合适的抽样密度。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对土地利用生态位的理论与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土地利用的生态位表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占用新生境的能力,土地利用变化由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驱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实际上是由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进行调控,其调控的难点是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量化.土地利用生态位的调控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达到土地利用的整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远  李霖  应申  李全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313-318
为了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土地利用数据的变化信息,该文采用增量变化提取方法,对同一地区2个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变化检测,并自动提取出土地利用空间及属性变化信息,设计并实现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分析系统,能定量分析土地信息的变化,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土地利用分析案例中,结果表明从技术上已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上一些“定时,定位,定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long been experiencing intense land use/cover changes (LUCC). Undesirable land use/cover changes have resulted in widespread land degrad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 degradation as evident from land use survey datasets (1991–2001). Six prominent l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were identified, namely: desertification, secondary salinisation, loss of agricultural use, deforestation,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wetland. Rates of conversion were calculated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mapped with the aid of G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land use changes have affected the wider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d land degradation. It provided a more complete and up‐to‐date picture of China's land degradation which helps to develop improved conservation policies that combat land degrada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以费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的现状数据(2005年、2009年)和规划数据(2020年)为数据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标准和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利用ArcGIS、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了费县乡级和村级两种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程度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指数会随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大而变小,同时也揭示了费县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分布不均,未来费县土地开发利用将主要围绕费城街道和探沂镇两个中心,由点及面地呈现出双中心发展的格局,本研究对于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是中国土地管理科学中的难点之一,科学辨识其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假设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F,构建了基于资源-资产-政策理念的土地利用概念模型,采用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方法,以中国国家尺度及东中西部区域尺度上 1998~2002年耕地变化过程为例证,重点对土地资产-政策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国家尺度上,增强上地政策管理力度、降低农用地增值收益倍数(提升失地农民保障水平),增加耕地投入水平有助于耕地保护;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将会造成耕地减少;农业总产值比重、种植业生产水平及农户经营耕地面积没有显著的解释效用;2)在区域尺度上,提升耕地保护政策贯彻力度、提高被征地农户补偿水甲、增加耕地投入均有利于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比霞的降低、西部地区灌溉面积适量减少对耕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合"资源-资产-政策"三方面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耕地保护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沙化状况和适宜性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科尔沁沙地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相同时期的TM影像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和土地适宜性数据,运用ARC/INFO、ARCVIEW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和适宜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确定调整土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主要结论如下:草地、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沙漠化原因存在差异,耕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宜耕作的林地、草地的开垦,而林地和草地的沙化则是由于土地质量差、利用强度大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后,耕地面积减少,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应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农业、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壤改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大准则、20项单项因子组成的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运用AHP法确定了单项因子的权重,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对聊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是比较高的,分别达到了99.6175、101.5097,但土地综合效益较低,仅有66.9226.从总体来看,土地利用已经步入基本合理阶段,评分为8.741.  相似文献   

18.
县域土地利用程度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产出指数和效益指数三者各有侧重。研究结果表明,曲周县全县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分布较为典型,集中分布在3个区域:一是以四疃为中心科技辐射点的北部区域;二是依托邯临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三是以城关镇为中心高投入辐射面的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是我国近年来土地利用的重要发展趋势。以三峡库区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五期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三峡库区各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2010—2013年三峡库区总体上呈现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表现出差异性,建设用地和水域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草地、耕地和林地动态度较小;研究期内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大的趋势。研究方法和结果有助于了解三峡库区近13 a来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从而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凌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影    韦安胜  陈竹君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58-162
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杨凌示范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主要贡献者为土地建设利用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亦较高,原因在于政府通过“土地银行”对农户家庭土地进行流转,流转的土地主要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栽培集约化经营用地等转移,农业用地投入产出率高;(2)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处于中等水平,主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粮食作物单产及经济效益较低。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结果说明土地利用仍处于可持续合理阶段;(3)农业土地利用中设施栽培用地过量施肥问题突出,存在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现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时,土地利用评价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及粮食安全等评价因素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