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ITS序列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49株寄生亚洲玉米螟的球孢白僵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分析表明,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分别根据9个采集地,以及寄主化性类型划分供试菌株类群,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类群中榆树地区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双辽地区最低;双辽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梨树和通化地区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根据寄主化性类型划分类群得出一代玉米螟分离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一代兼二代区最低;一代兼二代区菌株遗传分化系数最高,而一代区和二代区的遗传距离最大。由此可见,吉林省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的异质性较强,遗传多样性同地理位置无关,与寄主化性类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新疆野生啤酒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技术分析新疆7个啤酒花(Humulus lupulus L.)的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12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21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9个,占总位点的98.35%.由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估计,居群内遗传分化百分比分别为63.55%和65.65%,表明啤酒花种内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分析认为,新疆境内啤酒花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很丰富,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啤酒花居群的基因流Nm=1.0037,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可能在居群遗传分化的维持中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肃中部与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甘肃、陕南、青海及新疆等7个地区共369份小麦条锈病菌标样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7,各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7个条锈菌群体中以天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2、Shannon信息指数为0.61。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24%,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76%。表明甘肃中部及周边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甘肃中部、陇南及陕南3地的小麦条锈菌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菌源交流密切。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白僵菌属虫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白僵菌属虫生真菌资源,为害虫生防真菌资源及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11月-2018年1月,对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白僵菌属虫生真菌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形态和分子测序技术进行白僵菌种类鉴定,并用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及海拔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设置的60个样方中共采集白僵菌属虫生真菌侵染罹病虫体207头,经过分离培养和鉴定获得白僵菌属虫生真菌5种,分别为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多形白僵菌、B.loeiensis和猫棒白僵菌,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种,相对多度为91.3%,其次为布氏白僵菌,其相对多度为6.3%,B.loeiensis相对多度为1.44%,多形白僵菌和猫棒白僵菌相对多度相同均为0.48%。从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种类的生境分布特征来看,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和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白僵菌的种类、数量及寄主昆虫的多样性均高于热带丛生竹林和热带季雨林保护区。从白僵菌属虫生真菌种类的海拔分布特征来看,低海拔区白僵菌物种数和菌株数均明显高于高海拔和中海拔区,且低海拔区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区,而均匀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低海拔、高海拔和中海拔。  相似文献   

5.
玉米根际球孢白僵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根际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分化情况及亲缘关系,通过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离自玉米根际的球孢白僵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用于正式的扩增分析,在37个菌株中共扩增出8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69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3.13%。平均每引物扩增条带在7.5条。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3.13%,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6 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65 7。结果表明,分离自安徽省涡阳、萧县、蒙城三个地区的球孢白僵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玉米根际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云南特色葡萄产区葡萄霜霉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7对SSR分子标记对采自云南3个地区的155株葡萄霜霉病菌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分析了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地域之间的关系。7对引物共检测出41个等位基因,114种基因型,病原菌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无偏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42和0.600。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不同群体间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以及Structure分析表明,元谋群体与宾川、寻甸两群体之间均具有较高的基因交流,宾川和寻甸两群体间则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上述结果表明,云南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青藏高原沿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青稞茎基腐病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毒素化学型及其地理分布,采用SSR分子标记法对6个地理种群91株燕麦镰孢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对SSR引物在91株燕麦镰孢菌中共检测到等位位点数14个,多态性位点数13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2.86%。6个地理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7,多态性位点数为11.50,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2.15%。6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相似度为0.83~0.99,遗传距离为0.01~0.18。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遗传相似度与海拔差距无显著相关性。燕麦镰孢菌地理种群聚为3个大类群,Group Ⅰ由甘肃省临潭县、合作市和卓尼县种群组成,Group Ⅱ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刚察县种群组成,Group Ⅲ由青海省海晏县种群组成。燕麦镰孢菌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变异的93.63%。燕麦镰孢菌毒素化学型分为NIV、DON、3-AcDON三大类,没有15-AcDON毒素化学型,其中DON毒素化学型在6个地理种群中均有分布。表明燕麦镰孢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虫生玫烟色棒束孢的时空动态及寄主多样性,以期为玫烟色棒束孢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本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9月,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季雨林、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5种生境中玫烟色棒束孢的发生季节、生境分布和寄主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共采集玫烟色棒束孢674株。从时间动态来看,玫烟色棒束孢于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为发生流行期,12月或次年1月为发生高峰期。从空间分布来看,玫烟色棒束孢主要分布于热带丛生竹林和石灰岩山地雨林的低、高和中海拔地带,分别采集到150和133、118、104株,相对丰度分别为22.3%、19.7%、17.5%和15.4%;热带季雨林和季风性常绿阔叶林中相对较少,分别采集到77和73株,相对丰度分别为11.4%和10.8%;暖热性针叶林生境仅采集到19株,相对丰度为2.8%。从海拔分布来看,石灰岩山季雨林生境中,玫烟色棒束孢在高、中、低海拔生境中分布的差异不明显,低海拔生境中菌株数量略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生境。玫烟色棒束孢的寄主节肢动物有2纲12目,包括昆虫纲11目,蛛形纲1目,其中优势寄主为鳞翅目和膜翅目,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0.4%和36.4%。该研究为玫烟色棒束孢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内容,也为害虫生防高毒力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筛选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不同干扰生境中荒漠小灌木红砂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荒漠小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群在不同扰动下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8条随机引物对红砂6个种群的12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10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99个。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为96.86%,显示了不同生境中红砂种群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0.5007)、Nei基因多样性指数(0.3307)和基因分化系数(Gst=0.1952)揭示了红砂种群遗传变异多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则较小。聚类分析表明:红砂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不同干扰生境有关,与生态因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6个白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的6个天然白榆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35条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较多且扩增产物稳定的17条10bp引物。对6个白榆种群的180个叶片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81个位点,多态位点有96个,多态位点百分比为52.89%;不同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大,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0.2611和0.3814,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76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所占比例为62.32%;6个种群的遗传距离显示,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白榆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西南地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水平,选用13对SSR引物对来自18个县(市)的221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PCR扩增,利用最长距离法和生物学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3对SSR引物均能扩增出一条大小相同且清晰的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高达100%。221个菌株在0.16相异水平上可划分为13个遗传宗谱,宗谱SCL01含205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92.76%,为优势宗谱;宗谱SCL02~SCL013为劣势宗谱,差异极大。在群体水平上,菌源丰富的8个区域稻瘟病菌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33,Shannon信息指数为0.358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差异较大;这8个种群基于UPGMA法大都聚为一类,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区域分布呈一定相关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值为0.2518,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且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总遗传变异的59.37%存在于群体内。总体上,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结构既有明显的优势宗谱,又存在许多复杂多变的特异性小宗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的主要害虫。为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应用ISSR标记方法对内蒙古15个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条引物扩增出85条ISSR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P)、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82.59%、0.2319和0.3421,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Nm)和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1.2298和0.3352,表明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地理距离和地形差异可能是形成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江西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水平,选用13对SSR引物对分离自5个不同生态地理县(市)水稻穗颈瘟标样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利用最长距离法和POPGENE 32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189株稻瘟病菌菌株,13对SSR引物对其均能扩增出1条大小相同且清晰的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高达100.00%。供试189株稻瘟病菌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4时可划分为15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JXL01包含71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7.57%,为优势宗谱;宗谱JXL02、JXL14为亚优势宗谱,分别包含31、26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6.40%和13.76%;宗谱JXL03、JXL08、JXL10为次要宗谱,包含10~17株菌株;其它9个宗谱为小宗谱,包含菌株都在5株以下。在群体水平上,来源于不同生态型地区的5个稻瘟病菌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75,Shannon信息指数为0.55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差异较大;这5个种群基于非加权配对平均法大多聚为一类,种群遗传谱系与地理区域分布呈一定相关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值为0.373,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且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总遗传变异的64.56%存在于群体内。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既包含明显的优势宗谱,又存在复杂多变的特异性小宗谱,遗传多样性丰富,且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invasive Chromolaena odorata in Chin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 H Ye  H P Mu  H L Cao  & X J Ge 《Weed Research》2004,44(2):129-135
Chromolaena odorata is one of the world's worst tropical weeds, and it can be found in Guangdong, Guangxi, Hainan and Yunnan provinces in China. Genetic variation of 27 C. odorata populations sampled from across its invasive range i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analysis. All populations exhibited low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On average, 2.35% of the ISSR loci were polymorphic,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HT) was 0.0406 and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Hsp) was 0.0623. High genetic identities (I) between populations (0.9687 ± 0.01204) indicated low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 frequent founder effect was interpreted 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genetic structure observed in C. odorata.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群体毒性及遗传变异情况,利用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系)对2013年和2014年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进行测定,并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及陕西省毗邻的甘肃省天水市5个小麦白粉菌地理群体共118株白粉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c、Pm2、Pm3d、Pm4a、Pm4b、Pm5b、Pm13、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4b+5b、Pm4+?、Pm5+6的平均毒性频率在0~17.23%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保持较好;对Pm1a、Pm3b、Pm3c、Pm3e、Pm3f、Pm7、Pm8、Pm19、Pm1+2+9的平均毒性频率介于69.17%~99.60%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已丧失。用筛选出的6对AFLP标记共扩增出83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86%;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1151和0.2036,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基因流为4.7939,表明5个小麦白粉菌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两者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定殖对番茄植株抗病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灌根法将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番茄植株内,并通过人工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评价球孢白僵菌定殖后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水平;检测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不同位置叶片内球孢白僵菌的相对含量;测定番茄叶片内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OXO)、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ATP合成酶(ATP synthase,atpA)3种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定殖能够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接种灰霉菌第5天,番茄植株发病率、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61.6%、41.4%和26.4%;在灰霉菌胁迫下番茄植株内球孢白僵菌偏好于在病原菌感染位置定向聚集,并且引起植物抗病基因OXOCHIatpA的表达量上调。表明球孢白僵菌能通过内生定殖与植物互作提高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主要越夏地区的群体遗传结构及演变情况,利用SSR荧光检测技术,对甘肃省甘谷县2013—2015年期间连续5个小麦生长季采集的141株小麦条锈菌单孢系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对小麦条锈菌季节亚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谷地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Shannon信息指数为0.66,2014年秋季(2014A)亚群体的基因型多样性低于其余亚群体。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条锈菌季节亚群体间变异仅占21%,变异主要出现在亚群体内部,表明甘谷地区各季节亚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差异较小,小麦条锈菌群体在一个小范围内基本能维持稳定状态。主坐标分析(PCoA)、遗传分化、基因流以及共享基因型分析均表明2014年秋季(2014A)亚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相邻季节亚群体存在一定差异,表明越夏过程对甘谷地区个别年份小麦条锈菌群体周年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影响,越冬过程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小,春季受外来菌源干扰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于2014-2015年定期采集露地和避雨2种栽培模式下的葡萄霜霉病菌菌株,利用6对SSR引物对该病菌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露地和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大于0.14,香农多样性指数大于0.31,2种栽培模式下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避雨栽培模式可显著降低群体等位基因数和等位基因频率。露地栽培模式下该病菌群体的流行模式呈现中等水平无性繁殖,2年初侵染和再侵染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约占26.1%和73.9%;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流行模式则呈现高等水平无性繁殖,初侵染和再侵染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约占4.3%和95.7%。卵孢子的形成对于葡萄霜霉病菌种群遗传变异和有效越冬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2015年露地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主效流行基因型对病害流行的贡献率分别为44.5%和51.8%;而其在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贡献率分别可达84.2%和87.1%。同一年份的露地和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菌群体的主效基因型种类相同,2个群体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且二者之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推测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霜霉病的初侵染源自于避雨设施附近的露地栽培病株上再侵染形成的飞散传播孢子囊。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福建省烟粉虱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基于福建省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中40个代表性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分子变异情况,并构建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网络图。结果显示:在590 bp长度的mt COI基因序列中有效位点558个,其中18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序列核苷酸中A、T、C、G含量分别为42.32%、24.36%、20.25%、13.06%,其中A+T的含量为66.68%,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性;共检测出11个单倍型,其中Hap3、4、7、9、11为特殊单倍型;种群多样性指数为0.83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93,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AMOVA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总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27,种群遗传分化较低。表明福建烟粉虱种群基因交流未受地理距离明显影响,种群遗传分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作用机理,从线虫的活动频率、呼吸强度、体液渗透压、总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几方面测定了球孢白僵菌Snef23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J2)的影响。结果表明:Snef23次生代谢产物可抑制南方根结线虫J2的活动频率和呼吸作用,降低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虫体内容物的渗漏,干扰J2体内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代谢,从而达到毒杀致死作用。研究结果为探明球孢白僵菌杀线虫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更好地利用球孢白僵菌及其他天然产物防控植物的线虫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