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麦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23个小麦品种(系)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以及植株性状的研究表明: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茎叶重、穗节茎粗、穗长达极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穗节茎粗、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改变源库比对芝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芝麻新品种驻芝八号高产栽培大田为材料,开花初期人工摘除50%叶片,摘除50%幼蒴,以不进行处理的作对照.结果表明:在处理后前期,摘叶处理虽然单叶光合速率上升,LAI增长速率增大,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但是叶绿素降解加快,含量下降,衰老加快而形成早衰现象,物质积累少,单株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匀低于对照;摘除幼蒴处理单叶光合速率虽然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植株衰老,LAI一直处于高水平,物质积累大,蒴果结籽好,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对照和摘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摘顶时间对漫水河百合产量的影响,找出最佳摘顶时间,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方法]比较花蕾初现前20 d、花蕾初现前10 d、花蕾初现和不摘顶处理对漫水河百合磷茎重、产量和预防早衰的影响。[结果]花蕾初现时摘顶的百合产量显著高于花蕾初现前10~20 d摘顶或不摘顶的处理。[结论]花蕾初现时摘顶最利于漫水河百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密度对龙青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专用型青贮玉米龙青1号的生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秃尖的长短,其次是千粒重和茎秆粗细,而对株高、行粒数、穗长及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关键因素。通过试验证明:在一般肥力条件下哈尔滨地区龙青1号青贮玉米密度不宜超过7.4万株.hm^-2,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6.2万-7.4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摘薹次数对油菜浙双7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浙双72通过摘薹进行油蔬两用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综合效益.不同摘薹次数对菜籽、菜薹产量影响明显,摘薹次数越多,油菜生育期延长,菜籽产量降低,但菜薹产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较好.各摘薹处理可比不摘薹对照增收0.336万~0.458万元/hm2,增收幅度38.8%~52.9%.考虑到生产季节安排等因素,以摘2次薹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作物种植密度与产量密切相关,是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杂交油葵G10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盘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单株生物产量和群体生物产量分别符合W=1/(a bx)和W=x/(a bx)模式,单盘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ae^bx和W=axe^bx模式。株高、千粒重、盘径、茎粗符合Y=a bx方程,秕粒率符合Y=a bx cx^2的模式。试验得出最高群体生物产量为23691.06kg/hm^2和最大群体籽粒产量为3740.00kg/hm^2,最适密度为65759.19株/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续随子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肥力基础上,氮肥的供应是续随子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续随子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氮肥配施钾肥的增产效果优于配施磷肥;不施氮肥而单施磷、钾肥对提高续随子产量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杨晓光  刘志娟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731-2741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未来永恒不变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育秧、覆膜等技术的应用,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提高以及作物品种的更替和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农作物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即便如此,作物实际产量与其潜在产量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文章在阐述产量差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产量差的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产量差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产量差概念发展至今,虽然众多学者都对其做了不同的定义及阐述,但总体而言,作物的最大产量水平为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为该作物的总产量差。造成作物产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可能应用到田间的技术和环境因子、生物因素(品种、病虫害等)和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政策、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等。为了进一步解析作物产量差,前人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等级的产量差。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调查统计分析法和作物模拟模型法。前者概念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求足够的试验数据,试验费用大,周期长;后者可以设置更多的情景和处理,但难以精确定量实际生产中的所有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进行产量差研究中,可综合利用统计方法、作物模拟模型及遥感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世界各地主要作物产量差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因栽培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作物产量提升空间较小。虽然各地学者对当地不同作物产量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提升该地区产量、缩小作物产量差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然而,由于产量估算方法不同,使得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可比性差。同时因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大多集中在解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土壤、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对产量的限制程度,而往往忽略了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农民意愿、政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总之,未来的产量差研究重点应包括准确计算各区域主要作物产量潜力上限,明确针对不同产量差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解析产量差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存在差异,镇麦168的生物产量居首位,达到1656.3 g/m2,但其收获指数仅为0.45,导致其籽粒产量不高;宁麦13的生物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生物产量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津市静海县进行了微咸水安全利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灌溉微咸水有降低小麦光合速率、提高呼吸速率、蒸腾速率等效果,对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也有影响,而且不同的矿化度、灌溉量、灌溉时期影响不同。灌溉4.5 g/L微咸水较不灌水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增加15%~40%和10%~30%。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明显改善小麦的生理性状,使灌溉微咸水小麦的生物产量提高10%~15%,经济产量提高10%~20%。  相似文献   

13.
移栽期与摘花梗对湖北麦冬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不同的移栽期和摘花梗与否对湖北麦冬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移栽期对湖北麦冬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影响,以3月25日移栽的产量最高。在开花期摘花梗的比不摘花梗的产量要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超高产品种物质生产与产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近10年来日本育成的超高产品种(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提高8.5%。超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不是同步增加的,而是以单位面积穗数的大幅度降低(10.8%)换取每穗粒数的更大幅度提高(19.3%),同时千粒重亦有较大幅度提高(4.5%)。超高产品种生物产量较对照品种提高7.2%,而经济系数则只提高2.5%,即生物产量高是超高产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株高与生物产量和倒伏程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倒伏是目前限制生物产量进而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品种3年生芦笋宿根和5年生芦笋宿根移栽至日光温室,定期采收芦笋嫩茎,比较其秋冬茬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芦笋宿根对鲜笋产量影响不同,除个别品种外,3年生芦笋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经济系数普遍高于5年生.这种差异可能与试验前芦笋宿根原生长地土壤肥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杨奇  代敏  吴娟 《农技服务》2022,(6):13-14
为玉米生产中的化肥减量及玉米产量的增加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进行田间试验,观察不同肥料[新型肥料1(凹凸棒矿物质营养土)、新型肥料2(飞元尤生物沼肥)、常规施肥、配方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尿素1.44kg/小区,过磷酸钙1.4kg/小区、氯化钾0.9kg/小区)的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最好,其株...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结球甘蓝生产科学施肥,确保结球甘蓝增产增收,促进蒙自市结球甘蓝产业发展,开展结球甘蓝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的对比试验,比较不同生物有机肥对结球甘蓝生育特性、经济性状、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有机肥并配合化肥施用的结球甘蓝经济性状及产量等较常规施肥与不施肥(对照)高,施用活性有机肥和灭菌生物有机肥处理结球甘蓝的生育期均为118 d,均较常规施肥提前7 d,有效促进结球甘蓝的提早成熟,其株高分别为20.48 cm、20.57 cm,茎粗分别为2.13 cm、2.09 cm,单株重分别为0.97 kg、0.92 kg,产量分别为4 217.24 kg/667m2、3 986.27 kg/667m2,纯收入分别为4 997.58元/667m2、4 838.08元/667m2,其中,施用生物活性有机肥料处理的结球甘蓝产量显著高于施灭菌生物有机肥料处理。在蒙自市结球甘蓝生产中推荐施活性生物有机肥料300 kg/667m2+尿素36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生物黄腐酸对番茄幼苗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物黄腐酸在番茄栽培生产中的效应。[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生物腐植酸在番茄栽培生产中的的试验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生物黄腐酸能促进番茄种子的萌发,加速幼苗生长,使根系粗壮,改善果实品质。叶面喷施50~70mg/kg的生物黄腐酸,可提高番茄果实总产量19.8%~23.9%,前期产量26.1%-29.3%。[结论]生物黄腐酸在番茄栽培生产中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示范区开展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技术对寒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察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相关指标,揭示生物有机肥优化施用技术对水稻栽培的影响,以期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