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河西地区主栽的加工型中熟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指示品种,在张掖市川区试验观察了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下马铃薯生育表现及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作栽培能明显提高耕作层土壤温度,促进提早出苗,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覆盖垄作栽培快。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白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最高,为34 888.9 kg/hm2;黑膜覆盖垄作栽培、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时折合产量较高,为34 472.2 kg/hm2。建议张掖市川区种植大西洋时,应采用白膜(或黑膜)覆盖单行垄作栽培,适种密度为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当归是康乐县的优势中药材,为探讨适宜的当归栽培方式,设置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康乐县西南部当归种植区,以120 cm白膜膜上栽培和60 cm黑膜膜侧栽培当归产量和产值最高,分别产鲜当归12 466.5 kg/hm2、11 316 kg/hm2,产值较露地分别增加10 627.5元/hm2、5 257.5元/hm2。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甘南高原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栽培方式对麻花艽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麻花艽的主根最长为19.18 cm,根茎最粗为22.28 mm.产量最高(10 775.00 kg/hm2)、品质最优,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4.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 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半干旱地区黑膜全膜覆盖双垄栽陪下氮肥施用量(X1)、磷肥施用量(X2)和播种密度(X3)对陇薯10号原种产量(Y)的影响,通过试验建立了回归方程:Y=48.47-2.92X12-2.65X32-3.91X2X3,对方程的分析表明,陇薯10号原种目标产量大于30 t/hm2的栽培方案是:施N129.79~170.27 kg/hm2、P2O5117.10~152.90 kg/hm2,播种密度为49 583~55 417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颜色地膜栽培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行了3种不同颜色地膜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绿膜栽培的玉米生长速度快,生育期比白膜和黑膜提早2d;产量以绿膜最高,为879.2kg/667m2,其次是白膜,产量为866.4kg/667m2,再次是黑膜,产量为846.0kg/667m2,露地玉米产量最低,为772.0kg/667m2。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河西走廊板蓝根全膜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栽培方式、施肥、密度试验,研究河西冷凉灌区板蓝根高产栽培适宜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板蓝根最适密度为1 000 500株/hm2(株行距10 cm×10 cm),最佳施肥量为纯N 273 kg/hm2、P2O5345 kg/hm2、K2O 150 kg/hm2,适宜栽培方式为平作覆黑膜穴播。  相似文献   

8.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油菜旱作节水试验,对比湟中县油菜作物在不同颜色地膜种植时的效果,确定油菜地膜种植的最优模式,为今后推选出最佳地膜油菜生产模式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不覆膜(CK)、黑地膜、白地膜处理产量分别为4280.1kg/hm~2、4496.865kg/hm~2、4943.565kg/hm~2,黑地膜、白地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4.45kg、44.23kg,增幅为5.1%和15.5%。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的颜色地膜对油菜的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白地膜对油菜增产效果较黑地膜大。  相似文献   

9.
冬种辣椒双膜栽培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设置冬种辣椒双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采用双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增产增收显著。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2种顶膜保护处理分别比地膜栽培模式增产7 635.0 kg/hm2、增长24.2%,净增益24 915元/hm2和增产6 205.5 kg/hm2、增长19.7%,净增益20 097元/hm2;分别比露天栽培增产1 204.95 kg/hm2、增长44.5%,净增益41 448元/hm2和增产10620.0kg/hm2、增长39.2%,净增益36 630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产量效益最好,露天栽培产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8月在贵州省盘县四格乡坡上村进行了马铃薯黑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成熟期提前11 d,主茎数、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量、商品薯率等方面均高于露地栽培;黑膜栽培的产量为25 750.0 kg/hm2、露地栽培的产量为17 901.5 kg/hm2,黑膜覆盖栽培较露地栽培增产43.8%,增产效果明显,可在海拔较高、春旱严重的马铃薯主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天水市旱作区进行马铃薯现蕾期揭膜试验。结果表明:黑膜覆盖现蕾期揭膜的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24 415.95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8 693.4 kg/hm~2,增产率55.29%,差异极显著。马铃薯黑膜覆盖现蕾期揭膜的产量高于白膜覆盖现蕾期揭膜,白膜覆盖现蕾期揭膜的产量高于黑膜覆盖。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较露地栽培提早了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及成熟期;白膜覆盖提早10~17 d,黑膜覆盖提早6~13 d。  相似文献   

12.
宽膜玉米套种豆类(豌豆、蚕豆)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是我县农技中心近几年来探索创新的一种栽培模式,它具有节水、增产、高效和降低生产成本之效应.经试验示范,平均混合产量可达14 379 kg/hm2,其中玉米产量11 487 kg/hm2,豌豆产量2 892 kg/hm2,比窄膜玉米增产5 379 kg/hm2,增产率33.1%,纯收入比窄膜玉米增加2 151元/hm2,比全膜玉米增加1 431元/hm2.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山旱地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天薯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山旱地适宜天薯11号抗旱高产的较佳栽培模式,采用露地、覆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黑地膜覆盖相比露地栽培出苗期提早4~9d、成熟期提早6~12d,生育期提早4~16d;黑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都高于露地栽培,增产4 562.33~12 091.04kg/hm2,增产率25.69%~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下的产量最高,达22 968.77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2 091.04kg/hm2,增产率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相比其他栽培方式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商品薯率、单株薯质量、产量最高,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黑麻土栽培杂交油菜的平衡施肥效果,结果表明,限制黑麻土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N)和磷(P2O5),配施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施有机肥30 t/hm2、氮(N)120 kg/hm2、磷(P2O5)60 kg/hm2、钾(K2O)30 kg/hm2时油菜的产量最高,为4 015.0 kg/hm2,较习惯施肥增产13.58%,较不施肥增产23.54%。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以施有机肥30 t/hm2、氮(N)120 kg/hm2、磷(P2O5)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供鲜食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可靠依据,筛选出适宜山西省晋中市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而推动晋中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物候期、植株农艺性状、植株抗性、果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评价6个方面对参加山西省特用玉米联合体鲜食玉米品种测试的19个糯玉米品种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白甜糯66产量最高,为2185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30.9%、26.1%;其次是白糯99,产量为19273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15.4%、11.3%;再次是晋甜糯2号,产量为17966 kg/hm2,比对照品种晋单(糯)41号、京科糯2000分别增产7.6%、3.7%;迪黑糯2134抗性表现优良,籽粒饱满,感官品质较高,其余各品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品黑糯482果穗糯性高,皮薄无渣,品质评价评分较高.白甜糯66、白糯99、晋甜糯2号、迪黑糯2134、品黑糯482适宜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推广种植,其他品种建议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庄浪县旱地梯田条件下,玉米的12种不同覆膜模式和除草剂的使用选择效果。结果表明:T6覆白膜配控释肥氮减量17%播种时封闭除草的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0 086.9 kg/hm~2;其次是T9覆黑膜配控释肥氮减量17%播种时封闭除草剂减半,折合产量为9 250.05 kg/hm~2。可见覆白膜配控释肥播种时封闭除草和覆黑膜配控释肥播种时封闭除草模式均要优于其他模式,可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引进的6个黑粒小麦新品种(系)观察结果表明,黑粒小麦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后,各品种(系)生育期257~262 d,均能正常成熟,越冬性、抗寒抗旱性强。特别是黑农1号和C42-2-3-1产量达到6 046.5 kg/hm2和5 845.0 kg/hm2,抗倒伏,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可小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分析,建议建瓯市东游镇浅脚烂泥田水稻施肥配方为:氮肥(碳铵438 kg/hm2+尿素163.5 kg/hm2)601.5 kg/hm2、磷肥(过磷酸钙)499.5 kg/hm2、钾肥(氯化钾)175.5 kg/hm2,即施纯N 151.9 kg/hm2、P2O5 59.9 kg/hm2、K2O 105.3 kg/hm2,则可达到最佳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2个不同熟性的品种(早熟品种中薯5号、中早熟品种兴佳2号)为材料,选择5种不同地膜,设置黑膜(T1)、银黑膜(T2)、黑单白膜(T3)、黑单白膜+除草(T4)、黑双白膜(T5)、黑双白膜+除草(T6)、白膜(CK1)、白膜+除草(CK2) 8个处理,研究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生长及杂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方式对2个不同熟性品种的物候期的影响有差异,对早熟品种影响小,黑膜覆盖处理延长了中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中薯5号的出苗率、株高、单株块茎个数、单株块茎质量影响显著,黑膜覆盖增加了中薯5号单株块茎数,与CK2、T6、T4差异显著;随着地膜黑色部分面积的增加,块茎青薯率呈降低趋势,白膜、黑双白膜、黑单白膜、黑膜覆盖处理的青薯率依次降低,中薯5号的青薯率高于兴佳2号;黑膜较白膜配施除草剂处理抑草效果好,黑单白膜和黑双白膜的除草效果不如黑膜和银黑膜;白膜、黑单白膜、黑双白膜处理进行芽前封闭除草可以显著增产,以黑单白膜增产效果最好,产量最高;中薯5号和兴佳2号T4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150、2683 kg/(667 m2),较CK2分别增产8.9%、4.5%;中薯5号T6的产量为2910 kg/(667 m2),显著高于CK1、T5、T3的;兴佳2号T1的产量2583 kg/(667 m2),显著高于T3的。不使用除草剂时,黑膜、银黑膜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省的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模式:0 kg/hm2(N0)、180 kg/hm2(N1,基肥120 kg/hm2+追肥60 kg/hm2)、240 kg/hm2(N2,基肥120 kg/hm2+追肥120 kg/hm2)和300 kg/hm2(N3,基肥120 kg/hm2+追肥180 kg/hm2),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以期为该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郑单958。随施氮量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籽粒产量以N2模式最高,为10 209.04 kg/hm2和11 115.08 kg/hm2;氮素利用效率以N1模式最高,为57.37 kg/kg和57.01 kg/kg,与N2模式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综合认为,2个玉米品种均以N2模式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先玉335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