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外源多胺对核桃雌雄花芽分化及叶片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辽宁1号’核桃为试材,研究了外源多胺对雌雄花芽分化及叶片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1×10-3mol·L-1和1×10-4mol·L-1的腐胺(Put)和亚精胺(Spd)能够显著增加雌花数量,提高雌雄花芽比例。在雌花芽生理分化期,芽内Put、Spd和精胺(Spm)含量升高并达高峰,叶片内Put含量累积并达高峰,而Spd、Spm含量变化不大。1×10-3mol·L 的Put和Spd处理可提高叶片内源多胺含量,其中内源Put、Spd的含量升高早于内源Spm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2.
陈学好  于杰  徐强  郭绍贵 《园艺学报》2005,32(4):632-637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单性结实品系EP26与非单性结实品系ZR22为试材, 研究外源亚精胺( Spd) 和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处理对子房(幼果) 内源多胺含量和蛋白质组成的影响及其与黄瓜单性结实和幼果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花前2 d对ZR22不授粉子房施用外源亚精胺能显著提高子房内源亚精胺、精胺与腐胺水平, 促进其单性结实和果实生长, 而花前2 d对EP26不授粉子房外源施用MGBG则显著降低其子房内源亚精胺和精胺水平, 提高了内源腐胺水平, 导致子房萎蔫。运用SDS-PAGE法研究了外源亚精胺和MGBG处理后子房中可溶性蛋白质组成的变化, 结果表明: ZR-2用外源Spd处理, 开花当天至花后3 d的子房中出现了分子量为55 kD与37 kD的两种特异蛋白质, 花后1 d至花后3 d又出现了88 kD与82 kD两种特异蛋白质; 单性结实品系EP26用MGBG处理子房, 开花当天至花后3 d出现了47 kD与25kD两种特异蛋白质, 引起85 kD、45 kD与10 kD蛋白质的消失。这些结果表明, 外源多胺和多胺合成抑制剂处理可能是通过改变内源多胺水平和蛋白质合成而影响单性结实和子房(幼果) 发育。  相似文献   

3.
柑橘不同器官内源游离多胺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年生特洛伊(Troyer)枳橙砧(Citrussinensis×Poncirustrifoliata)华盛顿脐橙犤Citrussinensis(L.)Osbeck犦及8年生枳砧犤Poncirustrifoliata(L.)Raf.犦宫川温州蜜柑(CitrusunshiuMarc.)进行了内源游离多胺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柑橘不同器官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均伴随着多胺含量的变化,春梢叶片内源多胺含量随叶龄增加而上升,在越冬期急剧增加达全年最高峰,尤以精胺含量增加显著;花期以腐胺含量变化最大,盛花期达高峰,谢花后迅速下降;果实多胺总量变化与横径增长呈平行关系。前期腐胺上升较快,后期主要以亚精胺和精胺增加为主。果皮内源多胺含量大于果肉部分,占果实含量2/3左右。  相似文献   

4.
夜间温度对薄皮甜瓜果实膨大及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果实内源多胺对温度胁迫的响应及其与果实膨大之间的关系,以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L.)'玉美人'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夜间温度对果实膨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 ℃处理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纵径最大,其次是15 ℃处理,18 ℃处理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纵径显著低于15 ℃处理,而9 ℃处理又显著低于18 ℃处理。从果实多胺含量变化情况看,除精胺外,果实总多胺、亚精胺、腐胺均随着果实的发育而减少,但不同夜温处理间存在差异,在夜温处理6 d内的果实快速膨大期,腐胺、亚精胺、精胺和总多胺含量均是9 ℃夜温处理显著低于12 ℃、15 ℃和18 ℃处理,18 ℃处理又显著低于12 ℃和15 ℃处理,而15 ℃和12 ℃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腐胺、亚精胺、总多胺含量与单果质量增长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夜间温度对薄皮甜瓜果实膨大的影响可能与多胺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娟  汤浩茹  刘玲梅 《果树学报》2008,25(6):920-923,F0004
为了探讨AgNO3在离体培养物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以金水梨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AgNO3对梨叶片再生不定芽过程中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胺含量会随着外植体细胞分裂分化迅速增加,其中腐胺含量在培养5d时形成高峰,精胺在20d时出现峰值,而亚精胺在培养过程中2次出现峰值。经AgNO3处理后叶片内源多胺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增多,其中以0.1mg/LAgNO3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红富士苹果叶片不定芽再生中激素、多胺和NO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春英  邵建柱  刘莹  徐继忠 《园艺学报》2010,37(9):1403-1408
以红富士苹果继代试管苗叶片为试材,对光、暗培养条件下叶片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内源多胺及NO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暗培养下内源ZR和ABA及内源多胺的水平显著高于光培养。叶片接种初期诱导细胞启动分化时ZR、IAA和ABA含量较高,细胞旺盛分裂期及芽原基形成期ZR和ABA含量较高而IAA含量较低。与光培养相比,暗培养下ZR/IAA和ABA/IAA均较高。在叶片接种初期(0~7d)内源腐胺(Put)、精胺(Spm)、亚精胺(Spd)以及内源多胺总量均达到峰值,并且在不定芽分化时期内源多胺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光培养相比,暗培养叶片的NO含量较高。红富士苹果叶片不定芽再生与其内源激素、多胺和NO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通过根施硫酸镉、精胺、亚精胺,研究48 h后平邑甜茶根系内源游离态多胺含量、多胺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细胞损伤和线粒体特性的变化,并结合多胺合成抑制剂,测定一氧化氮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以期揭示外源精胺和亚精胺缓解平邑甜茶根系镉损伤的生理机制,探讨多胺对一氧化氮生成的调控.结果 表明:镉胁迫导致过氧化氢含量增加,线粒体膜透性增大、膜电位降低、细胞色素c/a降低,一氧化氮生成量增加,根系细胞损伤严重.镉胁迫下多胺代谢异常,精胺和亚精胺含量明显降低,腐胺含量显著增加,(亚精胺+精胺)/腐胺显著降低,多胺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外源添加精胺和亚精胺可降低镉胁迫下多胺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一氧化氮生成量,稳定线粒体膜透性、提高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a,恢复(亚精胺+精胺)/腐胺比值.而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明显提高了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量.综上所述,外源添加精胺或亚精胺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生成,维护根系线粒体功能稳定,明显减弱了镉胁迫下根系细胞损伤程度,提高了植株的耐镉性.  相似文献   

8.
低氧胁迫对无土栽培网纹甜瓜幼苗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洪波  郭世荣 《园艺学报》2005,32(1):121-124
 研究了低氧胁迫处理对无土栽培网纹甜瓜幼苗叶片生长及游离态、结合态、束缚态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氧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叶片的生长, 幼苗3种形态的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提高; 但耐低氧性强的‘星光’比耐低氧性较弱的‘西域一号’幼苗生长较快, 而且游离态、结合态、束缚态的3种多胺含量较高, 表明较高多胺可能参与了网纹甜瓜耐低氧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3种浓度NaCl对嫁接伽师瓜植株生长和产量没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自根伽师瓜植株的生长和产量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处理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150mmol/L的NaCl胁迫35d嫁接伽师甜瓜植株叶片和根系中的3种形态多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游离态多胺下降幅度最大;高氯酸不溶性结合态多胺含量变化较小。根系中PAO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叶片中PAO的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游离态多胺中,亚精胺和精胺(Spd+Spm)的含量变化与相应部位PAO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表明PAO在盐胁迫下可能调节了游离态多胺的含量从而影响高氯酸可溶结合态与高氯酸不溶结合态多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两个砂梨品种花芽分化期芽内内源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成花能力的砂梨品种新水梨Pyrus pyri folia cv.Xinshui和丰水梨P.pyrifolia cv.fengshui为试材,分析了2个品种花芽分化期新梢和短枝芽游离态和束缚态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采样期内,砂梨新梢和短枝芽中5种内源多胺以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较高,供试芽内源多胺含量丰水梨大于新水梨,说明在砂梨花芽分化期内源多胺含量与品种成花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吉利4号"黄瓜为试材,研究高温胁迫下水杨酸对黄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A溶液均可降低黄瓜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提高黄瓜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根系活力;表明水杨酸能够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其中以250 mg/L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2011 年秋,选取长势一致的4 年生灰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cinerea Engl.)组培苗, 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水杨酸、柠檬酸和蔗糖水溶液,研究其对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 浓度为0.01 mmol · L-1 的赤霉素处理可以推迟灰毛黄栌的落叶期,从而使叶片观赏期平均延后5 d;用浓 度为0.5 mmol · L-1 的水杨酸处理,会使叶片观赏期平均推迟7 d,而浓度为1.0 mmol · L-1 的水杨酸处理, 叶片的观赏期平均提前了3 d;喷施4.8 mmol · L-1 的柠檬酸和200.0 mmol · L-1 的蔗糖溶液,都能显著提高 灰毛黄栌叶片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使叶片更红,并且使叶片的观赏期分别提前了6 d 和9 d。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番茄幼苗,通过测定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筛选出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40 ℃)的最佳浓度为60 mg·L-1;采用60 mg·L-1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番茄幼苗,初步研究了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的机理。喷施水杨酸后,在高温胁迫下能够维持番茄幼苗有较高的膜保护酶SOD、POD、APX的活性,有效降低了番茄幼苗在高温胁迫下活性氧(O2和H2O2)的产生和积累,减少了膜脂过氧化的产生,从而保护了细胞膜的热稳定性,提高了番茄幼苗抗高温的能力。在提高番茄幼苗抗高温作用中,CAT活性是高温胁迫响应的原因之一,但水杨酸诱导番茄幼苗抗高温可能与CAT的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NPR1是水杨酸诱导抗病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主要作用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上、下游。采用稀释池PCR法,筛选U+3B8F(Prunus salicina var. cordata)叶片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分离U+3B8F叶片NPR1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喷施一年生U+3B8F嫁接苗嫩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所获得的NP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共获得了4个NPR1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PsNPR1、PsNPR3.1、PsNPR3.2和PsNPR3.3,其长度分别为2 442、1 827、2 244和2 615 bp,其ORF长度分别为1 788、1 770、1 767 和1 782 bp,分别编码596、590、589和59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U+3B8F这4个NPR1同源基因的编码区均含有BTB/POZ和ANK两个保守域及核定位信号(NLS);PsNPR1与拟南芥的AtNPR1和AtNPR2聚为一簇,PsNPR3.1、PsNPR3.2和PsNPR3.3与拟南芥的AtNPR3和AtNPR4聚为另一簇。PsNPR1在喷施1.0 mmol ? L-1水杨酸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PsNPR1、PsNPR3.1、PsNPR3.2在响应1.0 mmol .  L-1水杨酸诱导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上升, 30 h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因此,水杨酸诱导抗病基因高表达的最佳处理浓度为1.0 mmol ? L-1,最佳响应时间为30 h。  相似文献   

15.
杨彬  颉建明 《长江蔬菜》2011,(10):34-35
以北方常见的黑果龙葵种子为材料,用O(CK),0.05,0.10,0.15,0.20 mg,L水杨酸(SA)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A对龙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A处理后龙葵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下降;但SA浸根处理后,龙葵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地上、地下干质量等均上升...  相似文献   

16.
莲藕膨大过程中内源激素、水杨酸和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法, 对3个莲藕主栽品种根状茎膨大过程中内源激素、水杨酸(SA) 和多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素( ZT) 在1节期及3节期的第1节段含量最高; GA3 含量在1节期即快速上升, IAA和SA则在2节期后才快速升高, GA3、IAA和SA在3节期均达最大值; 膨大过程中3品种IAA和SA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ABA含量在3节期的第1节段最高, 第2节段最低; 成熟期大幅升高。精胺( Spm) 和腐胺( Put) 在膨大过程中含量高, 尸胺(Cad) 和亚精胺( Spd) 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僵藕生长过程中茎叶内源激素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及薄层 -荧光测定法分析了僵藕生长过程中茎和叶中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僵藕茎、叶中IAA、GA1 3和ZRS 水平一般都明显低于正常藕 ,而ABA水平则一直明显高于正常藕 ,这可能是僵藕生长势弱的原因所在 ;生长后期 ,正常藕茎、叶中IAA水平成倍提高 ,ABA维持低水平 ,而僵藕则IAA维持低水平 ,ABA迅速上升 ,这可能是僵藕早衰的生理原因。内源精胺 (Spm)、腐胺 (Put)和尸胺 (Cad)都普遍高于正常藕 ,且变化幅度大于正常藕 ,提示了内源多胺与僵藕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