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盆栽1年生毛籽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平果金花茶3种金花茶实生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其电解质外渗率,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3种金花茶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并测定不同温度下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3种金花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25、-13.25、-12.62℃,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毛籽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平果金花茶。  相似文献   

2.
以电导法配合Log istic方程确定茶梅‘小玫瑰’的抗寒性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徐康  夏宜平  徐碧玉  林田  杨霞 《园艺学报》2005,32(1):148-153
 摘 要: 以不同处理时间、不同低温处理下茶梅‘小玫瑰’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 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茶梅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结果发现在低温处理6 h以上, 茶梅叶片的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茶梅叶片的LT50 , 其温度值在- 1215℃至- 14℃之间, 这可认为是茶梅抗寒能力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下佛手半致死温度测定和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青皮’和‘矮化’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下处理24 h后,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在半致死温度下设置不同处理时间,测定REC、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佛手REC随温度降低及处理时间延长呈“S”形上升, LT50在-4~ -5℃之间;在LT50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Pro和MDA含量逐渐上升;12~ 24 h为佛手在LT50下冷害发生的临界时间。  相似文献   

4.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五种苹果枝条的半致死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龙丰”、“龙冠”、“海棠优系1”、“海棠优系2”、“富士”5种苹果的1 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采取人工模拟外界环境的方法进行不同梯度的低温处理,测定5种苹果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对各品种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5种苹果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S”型曲线;在-36.4~-44.7℃时,各品种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先后出现,抗寒力强弱顺序为:“龙丰”(M.pumila‘Longfeng')>“海棠优系1”(M.spectabilis‘Ⅰ’)>“龙冠”(M.pumila‘Longguan’)>“海棠优系2”(M spectabilis‘Ⅱ’)>“富士”(‘Fuji' Apple).  相似文献   

5.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四种竹子的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电导法测定低温胁迫下4种竹类植物电解质外渗率(REC)变化曲线,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分别计算其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4种竹子的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LT50,其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黄竿京竹>黄槽竹>桂竹>斑竹,LT50分别为-23.87℃、-20.18℃、-17.36℃、-16.43℃.  相似文献   

6.
以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山桃稠李、花楸、黄檗1a生离体枝条为试验材料,经过7个不同低温处理以后,测定其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其耐寒性。结果表明: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山桃稠李、花楸、黄檗这5种树种离体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横"S"形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有差异,其中,山桃稠李上升幅度最大,黄檗上升幅度最小,其离体枝条的LT50分别为:-31.53、-29.56、-25.76、-27.85、-33.12℃;从电解质外渗率和LT50数值分析,其耐寒力大小依次为:黄檗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花楸山桃稠李。  相似文献   

7.
以朱顶红品种‘孔雀花’、‘凤蝶’和孤挺花为试材,研究其在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的外部形态变化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规律,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各自的半致死低温,比较这些品种相对抗寒性的强弱。结果表明:朱顶红和孤挺花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而且形态上观察受冻情况与电解质外渗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孔雀花’的半致死低温为-1.99492℃,抗寒性明显偏低;而‘凤蝶’和孤挺花的抗寒性明显强于‘孔雀花’,孤挺花的半致死低温为-6.17733℃,‘凤蝶’的半致死低温为-7.69215℃,二者半致死温度相接近,属于耐寒力较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抗寒性强、适合伊犁河谷的优良苹果矮化砧木,作者以5个苹果矮化砧木品种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低温处理下,通过电导法对其电解质渗出率进行测定,应用Logistic方程求得它们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不同低温处理休眠枝条的冻害分级,研究不同砧木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5个苹果矮化砧木休眠枝条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变化,它们的半致死温度为-27.87~-35.35℃,抗寒性强弱次序为KM23、俄396、俄176、SH1、M26。  相似文献   

9.
几个树莓品种抗寒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导法、组织变褐法和萌芽生长法研究不同树莓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加强,树莓枝条的电解质渗透率、褐变程度均明显上升,萌芽率明显下降。空心莓类群(Raspberries)品种抗寒性较强,其半致死温度为-30~-35℃,致死临界温度为-40℃;实心莓类群(B lackberries)品种的抗寒性较弱,其半致死温度-15~-20℃,致死临界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0.
电导法测定西洋梨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a生枝条为试材,对6个西洋梨品种进行了电解质渗出率测定,应用 Logistic 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半致死温度在低温持续24 h为-23.42~-26.86℃;48 h为-27.32~-33.21℃;72 h为-28.27~-32.23℃之间,6个西洋梨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八月红>巴梨>早巴梨>红巴梨>五九香>红安久;相关系数介于0.9527~0.9909之间,表明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电解质渗出率遵循 Logistic 方程的变化规律,且与半致死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寒富’苹果及其亲本系‘东光’、‘富士’为试材,对人工低温胁迫下枝条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苹果品种枝条的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但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的‘寒富’、‘东光’、‘富士’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3.3、-45.3、-37.5℃。通过对3个苹果品种枝条电导率的比较表明,‘东光’苹果低温适应性最强,‘富士’苹果对低温适应能力最弱,‘寒富’苹果居中。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对枣树适地适栽提供依据,以该地区9个枣树主栽品种的1 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相对电导率(REC),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确定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主栽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LT50在-20.16~-32℃,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相似文献   

13.
四种园林树木抗寒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和山桐子幼树1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钾离子(K+ ) 相对渗出率, 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树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并通过苗木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山桐子、复叶槭、流苏和灯台树4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其枝条的LT50分别为- 11.5℃、- 24.9℃、- 20.7℃和- 29.8℃; 其抗寒性顺序依次为: 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山桐子, 与枝条恢复生长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常春藤质膜透性和内源激素与抗寒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沈漫 《园艺学报》2005,32(1):141-144
 以栽培在露地和温室的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为材料, 测定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以及在越冬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常春藤抗寒能力和耐受低温极限有所不同。露地栽培的常春藤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其脱落酸水平显著高于温室栽培的常春藤, 赤霉素水平则低于温室栽培的常春藤。越冬过程中常春藤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尤其是激素间的平衡与抗寒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 e)及低频电阻率(r 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 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5.79%、74.33%和14.77%,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5.74%、57.65%和8.06%;3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8.80%、77.77%和16.16%,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8.92%、68.37%和12.38%。由此表明,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均高于紫叶小檗,冰川红叶小檗的抗寒性高于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16.
以百合品种‘索邦’为试材,以室温(昼/夜温度22℃/14℃)为对照(CK),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环境(昼/夜温度8℃/2℃)对其胁迫处理3、7、10 d,随后立即增至室温,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等常规方法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探讨低温胁迫后增温对百合10叶期、20叶期及现蕾期生理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冬季日光温室的调温及切花百合的种植管理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胁迫后各生长期百合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胁迫10 d后分别达到各期CK的0.97~2.33、2.05~5.26、1.84~2.14、2.40~2.49、0.87~1.87、1.77~5.33倍,增温处理后其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REC、Pro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增温10 d后趋于各处理,分别为CK的1.03~1.26、1.12~2.18、1.02~1.12、1.35~1.72、0.87~1.03、0.56~1.32倍。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百合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变化最为明显,且低温胁迫后增温可缓解‘索邦’百合不同生长期所遭受的生理伤害。  相似文献   

17.
茄子耐冷性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研究了8 个耐冷性不同的茄子材料对低温的反应。结果表明, 茄子的耐冷性与电导率在5 ℃下呈显著负相关, 与可溶性糖含量及脯氨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且材料间差异较明显; 18 ℃下种子活力指数与茄子的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上测定项目均可作为茄子耐冷性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