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休闲农业在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促进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幸福。明确青岛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挖掘出未来规划要点及优化路径,从而推进此类新型产业形态良性可持续发展。文中以青岛市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值等空间分析法,分析其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示范点的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岛市的7个区县示范点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状态,但各区域发展较为不均衡。在影响要素方面地形地势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区域路网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4个方面都呈现与空间分布强关联性。基于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驱动研究,提出合理利用地区农业资源、加强示范点与自然景区联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注重前期规划调研4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及均衡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35个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和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集中度和均衡度;采用缓冲区分析、近邻分析、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乡村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整体上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集中化程度不高。各市域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11个地级市示范点呈集聚分布,其他呈均匀分布。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三级·四区·多中心布局特点;玉林为一级中心,属高值密度区;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东南为二级中心,属中—高值密度区;防城港、河池东、贵港东北和钦州东北为三级中心,属中值密度区;梧州、柳州、贺州和崇左集聚中心不明显,属低值密度区。各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地形水系、陆路交通及客源市场等因素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人口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相对较小,是次级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交通网络构建,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有效提升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联动集聚发展。深度开发广西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及气候等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内涵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现有的17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样本,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变异系数、网格维模型、核密度估计和相关分析法,从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分布密度3个维度定量分析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属凝聚型分布形态,具有较高集中性;示范点分布密度具有明显差异性,从闽东南向闽西北地区按4个梯度递减;示范点分布规律受景区、城市、交通等资源条件影响较大,呈现"傍景"、"环城"、"沿路"分布格局;同时,福建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与人口结构、总GDP、私家车保有量和第三产业总值显著中度正相关,但与城镇恩格尔系数、农业第一产业比重相关性不大,说明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有显著相关,但产业特色不明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认为福建各地休闲农业应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增强集聚能力,打造核心增长极;要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培育品牌,促进差异化发展;要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要加强服务,强化支撑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21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表明: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②广西东南部以及中部地区呈现高度集聚特征,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③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分布较为密集.④受客源市场和陆路交通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170个五星级休闲农庄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以及核密度分析法,运用Arcgis软件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的休闲农业分为农渔家乐、康体养生、特色农庄、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技五大类,整体趋于集聚状态;康体养生的集中率最高,其次是农渔家乐、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园接近均匀分布状态,特色农庄的分布最为稀疏;影响休闲农业分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交通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类型多样,按其培训内容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及休闲农业、农技服务、电子商务等8个类型,其中,农业田间学校又含普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学校;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在普通种植业田间学校中,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培训学校集聚程度较高;安徽主体功能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文化教育资源与农民学习意愿是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开展。随着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数据来源,但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省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研究的实例较少。为此,以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百度地图驾车通行时间数据为基础,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在浙江省省域尺度上呈多核集聚分布,形成了杭州-湖州核心密集区和安吉县核心密集区,以及其他都市依托型密集区和景区依托型密集区。休闲度假类、田园农业体验类、农家乐类、回归自然类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连片集聚,民俗风情类、村落乡镇类休闲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均匀,科教旅游类休闲农业项目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密集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休闲农业分布的都市依托性和景区依托性明显:田园农业体验类等依赖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的类型连片集聚,而民俗风情类等与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联系较弱的类型则分布较为均匀。整体上,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客源市场较大、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开展。随着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数据来源,但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省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研究的实例较少。为此,以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百度地图驾车通行时间数据为基础,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在浙江省省域尺度上呈多核集聚分布,形成了杭州-湖州核心密集区和安吉县核心密集区,以及其他都市依托型密集区和景区依托型密集区。休闲度假类、田园农业体验类、农家乐类、回归自然类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连片集聚,民俗风情类、村落乡镇类休闲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均匀,科教旅游类休闲农业项目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密集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休闲农业分布的都市依托性和景区依托性明显:田园农业体验类等依赖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的类型连片集聚,而民俗风情类等与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联系较弱的类型则分布较为均匀。整体上,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客源市场较大、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边缘区肇庆市的101个休闲农业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探讨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肇庆市休闲农业点数量总体偏少,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等级分布呈现"高等级集聚,低等级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布局缺乏合理性,村落乡镇型休闲农业占比最高,为51%,鼎湖区兼有全部类型的分布;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以高要-端州-鼎湖组团密度最高,且主要沿高速公路与河流分布;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不同地区间的休闲农业呈负相关,热点区分布在怀集与广宁,冷点区分布在封开与德庆;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和政策环境、农业基础、旅游资源及交通网络等人文因素是影响休闲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肇庆市休闲农业空间合理布局需要加强政策规划与引导、协调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发展、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完善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理标志作为新型知识产权,具备独特品质和品牌价值,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江苏省地理标志展开研究,并对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心由苏南向苏北转移,各县市地理标志数量差异较大,其中降水量、湖泊面积、气候与地貌多样性等农业自然资源要素和社会团体、政府政策等农业社会资源要素是影响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未来各县市应依据自身农业资源的实际状况,立足优势,弥补不足,积极调动农民、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选取了鄂西74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分布密度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鄂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整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性分布特征;②密度分布表现为鄂西北、鄂西南和江汉平原三大空间分布热点区域;③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政策、景区等人文因素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促进鄂西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韦传慧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22-1726
通过ArcGIS10.0和excel软件的技术支持,运用最邻近指数、洛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合肥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测度。结果表明,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模式为聚集型,但集中度不高。62.7%的休闲农业分布在距离市中心20~50 km的范围内,从行政区看,围绕市中心的四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围四县一市;从地理区域看,巢湖北岸和西北岸、庐江县温泉区及周边为休闲农业的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全国星级企业分布、各省市区不同星级企业的组成比例等数据,总结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分布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星级企业品牌创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关联较大。目前星级企业创建还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亟待更新、组织评选模式需要完善及管理退出机制需要健全等问题。因此,建议星级企业的创建工作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创建标准,挖掘品牌价值,引导积极参与,加强培训工作,开展动态监测等多措并举,促进休闲农业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不够,空间发展存在问题较多.借助GIS技术,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确定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呈凝聚型,空间分布不均衡.说明高程、坡度、水文、交通条件、经济指标、文化因素是影响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现存传统村落实行整体组团发展,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逐步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相应地开始进入规模化过程。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休闲农场土地与空间适宜性的研究至关重要。笔者以南京市为例,结合环城游憩带理论,总结了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从空间效应、社会效应、交通要素、农业资源和政府政策方面分析了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于优化特色田园乡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 10.2技术平台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模式,呈明显的"点轴状"空间格局,且省域分布不均衡.从空间位置来看,试点村庄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心城市1~50 km范围内.进一步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发现政策环境、资源空间、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要素对于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发展均具有明显影响.应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片区式发展,增加乡村知名度.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是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有的研究多侧重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经济价值挖掘以及品牌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对全国尺度下不同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空间属性关注不足。本文以农产品地理标志(AGI)、地理标志产品(PGI)、地理标志商标(GI)中的农产品品牌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尝试揭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86.28%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集聚明显,并呈现出与T型经济带重合的态势。2)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为热点区,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为冷点区。3)蔬菜、粮油、果品等不同类型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上表现出与农产品生境相适应的格局。4)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异质性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府作用的综合影响,社会环境中的第二产业与铁路密度的交互作用对空间异质性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基于此,结合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的战略目标,从农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合作、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以及品牌保护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洋  卢海霞  苟锐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242-248
以长江经济带内286个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的空间分布密度、空间分布类型、均衡态势进行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工具,运用地理联系率、叠加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分布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在空间上属于均匀型分布,地域分布呈现相对集中的非均衡态势.在区域尺度上,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经济区;在省域尺度上,主要集中在贵州省、湖北省和湖南省3个省.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在长江经济带共形成3个高密度区.森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治中心和医疗卫生条件都会影响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的空间分布,其中森林面积对康养地的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公路密度.  相似文献   

19.
以2010—2017年165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Voronoi图三步迭代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缓冲区分析、双侧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类型、分布密度、分布聚类、空间自相关性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有可能影响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其中,鄂东地区分布最为密集。休闲农业的分布受海拔、交通区位、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地方经济、人口密度逐渐变得次要。  相似文献   

20.
农耕实践基地是青少年开展农业劳动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合理的空间分布和优质的活动内容是其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首批100个农耕实践基地为样本,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计量统计等方法,探究基地的空间分布、实践活动类型特征及其相关制约因素。结果显示:(1)江苏省农耕实践基地整体呈轻度集聚分布,南北部空间分布密度不均衡。(2)基地的空间分布与邻近水系、海拔、道路和学校等地理要素关联紧密,是开展实践活动的良好前提条件。(3)基地的不同类型分布存在区域偏好性,类型组合丰富度仍有不足。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形成聚集优势,优化空间格局;(2)扩大基地数量,拓展融合渠道;(3)丰富实践类型,打造地域特色。为全国农耕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