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寒地稻草还田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还田量处理的水稻株高、地上部植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生育转换期较对照低,长穗期和结实期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还田量处理在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上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秸秆还田处理的稻米出糙率和精米率高于对照,垩白率和垩白度低于对照。还田9t/hm2处理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但降低了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农田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监测试验,研究设计了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CK)、麦季稻秸还田(R)、稻季麦秸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4种秸秆还田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总增温潜势(GWP)及单位产量的GWP有极显著影响,CH4稻季总排放量表现为RW(233.04 kg/hm2)W(197.99 kg/hm2)R(122.14 kg/hm2)CK(97.07 kg/hm2),N2O稻季总排放量的顺序是RWRWCK,依次为4.74 kg/hm2、2.66 kg/hm2、2.14 kg/hm2和1.07 kg/hm2。RW处理水稻产量(10.54 t/hm2)和R处理(10.36 t/hm2)较秸秆不还田对照显著增产,而秸秆还田处理(R、W和RW)的GWP以及单位产量的GWP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说明,秸秆还田增加了稻季CH4和N2O排放,小麦秸秆还田是增加稻季CH4排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不同有机肥培肥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在渭北旱塬连续3年(2007-2009年)进行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量秸秆(9 000、13 500kg/hm2)和有机肥(鸡粪,15 000、22 500kg/hm2)后,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结果】9 000,13 500kg/hm2秸秆还田和15 000,22 500kg/hm2有机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92%(P<0.05),9.85%(P<0.01)和7.41%(P<0.05),12.03%(P<0.01)。施用有机肥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粒径>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粒径>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随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高秸秆和高有机肥处理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干筛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土壤团聚体分散度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在0~20cm土层表现为高秸秆和高有机肥处理较对照明显降低。不同培肥处理粒径≤5~>2和≤1~>0.5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有机培肥可以显著提高粒径>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有机质含量,有机培肥通过提高有机质含量直接促进了渭北旱塬土壤粒径≤1~>0.5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对旱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在2.7%~10.6%。其中秸秆全量还田(7500kg/hm2)配施碳铵210kg/hm2+碳酸钙3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301kg/hm2,比对照增产10.6%;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配施碳铵210kg/hm2的处理,产量8217kg/hm2,比对照增产9.5%;秸秆全量还田+碳铵90kg/hm2的处理产量最低,增产率为2.7%。同一调查日期内各处理株高相近。处理4对水稻稻瘟病、胡麻斑病、褐变穗等病害的抗性明显增强,稻瘟病发病率降低20个百分点,抗倒伏和抗早衰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穗粒数、空瘪率呈递增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碳铵施用量与产量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处理4比处理3每公顷增产水稻274.5kg,增产率为3.4%。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高产条件下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产条件下,短期(2 a)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增产效果不显著,但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改善加工品质。麦季施氮240 kg/hm2(N2)和减氮处理168 kg/hm2(N1)、玉米季施氮皆为112.5 kg/hm2条件下,N1、N2处理间小麦产量2 a均无显著差异,麦季氮肥后效对玉米季产量亦无显著影响。试验第1年,N1、N2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品质无显著影响,试验第2年,小麦籽粒湿面筋含量及淀粉含量,N1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N2处理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N1,同时也改变了玉米籽粒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综合比较认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用量以麦季168 kg/hm2、玉米季112.5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麦棉周年秸秆还田和施钾对棉花产量、生物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还田钾肥替代的可行性。试验通过在棉花季设置小麦秸秆全量还田9000 kg/hm2、半量还田4500 kg/hm2、施钾量K150和K300;小麦季只在两个相应的秸秆还田处理上进行棉花秸秆还田7500 kg/hm2,不施钾肥;以两季均无秸秆和不施钾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两年试验中,麦棉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了棉花铃数、单铃重和皮棉产量,显著提高了棉花生物量和氮磷钾累积量,且全量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及促进养分吸收效应显著大于半量还田,与K150处理效果相当,但显著低于K300处理。秸秆还田对钾吸收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磷。麦棉周年秸秆还田延缓了棉花生育后期因缺钾引起的早衰,可以部分替代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季稻稻作区秸秆还田与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施肥与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指导当地农户在生产实践中运用该成果.[方法]2018—2019年在江西进行了2年试验,均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JN100、JN50、JN30、JN10、JN0和CK.供试早稻品种为潭两优39,每667 m2氮肥施用量(纯N)分别为0,6,8.4,10.8,12 kg,以秸秆不还田10.8 kg施N量作为对照;晚稻品种为甬优538,每667 m2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9,14.4,16.2,18 kg,以秸秆不还田16.2 kg施N量作为对照.氮肥施肥比例为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磷、钾肥每667 m2施用量早稻分别为6 kg(P2O5)和6 kg(K2O),晚稻分别为9 kg(P2O5)和9 kg(K2O),磷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钾肥基肥和穗肥比例为6:4,基肥深施,秸秆还田,耕作方式为耕翻,其他农艺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早稻和晚稻的穗数均有所上升,早稻千粒质量略有下降,而晚稻千粒质量的变化不明显,以JN30为最高;与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减氮10%对水稻产量构成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10%的氮肥,对早稻产量影响不明显;晚稻对于秸秆还田替代部分氮肥的反应比早稻敏感,秸秆还田减施10%的氮肥比对照增产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晚稻则呈上升趋势.早稻和晚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等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秸秆还田处理下,早稻与晚稻的稻米品质变化趋于一致,均表现为: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有所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等指标略有上升.[结论]秸秆还田与减施氮肥,可综合提高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综合考量产量和品质指标,秸秆还田可有效替代10%~30%的纯氮.  相似文献   

8.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早稻的综合影响,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F10)、化肥减量20%+翻压不同量(15000、22500、30000 kg/hm2,分别记作G10F8、G15F8、G20F8)的紫云英等5个处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紫云英及不同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土壤养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有降低早稻垩白和增加整精米率的作用,减量20%化肥+紫云英还田22500 kg/hm2处理在保障早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增加稻米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籽粒含P量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含N量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含Si量对早稻品质的影响效应与籽粒含N量相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对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具有间接正效应,对直链淀粉含量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垩白度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整精米率,以及土壤全磷含量对糙米率均具有间接正效应.南方紫云英还田+增施硅、镁、磷肥处理对早稻品质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2产量、千粒重以及有效穗数均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条件下达最高值,分别为8662.5kg/hm2、50.2g、631.5万穗/hm2,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分别提高12.6%、12.1%、9.9%;穗粒数最多的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34.8粒,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增多10.5%。周麦22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总茎数均以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最高;成穗率则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最大值,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且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的处理下可以实现二者的高效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改良盐碱土,研究了连年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盐碱土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两种还田方式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空白及常规施肥对照(CK0和CK),分别以7500、16 500 kg/hm2(49. 5、108. 9 g/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秸秆还田,每一处理连年进行相同量、相同物质还田。【结果】连续4年秸秆还田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容重,且还田量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物炭还田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盐碱土pH,且还田量108. 9 g/盆均显著低于49. 5 g/盆,秸秆还田极显著低于相同量的生物炭还田。生物炭还田土壤全盐量均与CK接近,秸秆1、秸秆2还田量与CK相比全盐含量分别降低了31. 6%和10. 8%。连年秸秆还田均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但生物炭还田有所降低;各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且以秸秆还田提高的幅度更大;各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生物炭和秸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还田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9. 6%和7. 8%。【结论】2种物质还田均以生物炭2、秸秆2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且以秸秆还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秸秆还田的穗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相同还田量时以生物炭还田的穗粒数、结实率高于秸秆还田;各处理千粒重均高于CK。连年生物炭和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显著降低盐碱土容重和p H,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孔隙度导致每穴穗数和穗粒数增加从而实现了增产。相同还田量时,以秸秆还田氮磷钾的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大于生物炭还田,与CK相比增幅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500、3000、4500和6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5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春大豆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设置4个玉米秸秆还田量处理:0 kg/hm~2(对照)、6 000 kg/hm~2(B处理)、12 000 kg/hm~2(C处理)、18 000 kg/hm~2(D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新大豆27号’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处理(B处理、C处理和D处理)大豆LAI峰值、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6.5%~26.5%、12.2%~34.5%、9.7%~26.8%;秸秆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较对照增加68.2%~169.9%、转移率提高2.9%~7.2%;单株粒数较对照增加6.7%~13.1%,产量增加11.4%~19.6%。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均能有效增加大豆产量,还田量为6 000~12 000 kg/hm~2,大豆产量较高(5 172.5~5 361.4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高于12 000 kg/hm~2,大豆增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胡鹏  杨友斌  程二卫 《农技服务》2012,29(5):554+560
以丰两优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在安徽省巢湖市适宜的施氮量,达到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目的。结果表明:随施氮量递增,稻谷产量基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施N 14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352 kg/hm2。施氮处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胶稠度、蛋白质及其谷蛋白等品质指标均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品质,该试验条件下的水稻种植以施N 140 kg/hm2,基肥:分蘖肥:花肥为6:2:2的施用方式种植最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 kg· 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连续4a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处理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2500 kg/hm2;秸秆不还田常规种植处理产量最低,折合产量为8506 kg/hm2。秸秆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10763 kg/hm2,秸秆不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9918 kg/hm2,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产量增加845 kg/hm2,增产率8.5%。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11916 kg/hm2,常规种植(露地)处理平均产量为8766 kg/hm2,地膜覆盖处理较常规种植(露地)处理产量增加3150 kg/hm2,增产率为35.9%。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措施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秸秆还田措施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相同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进行一季以5个氮肥用量(0,84,168,252,336kg/hm2)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与否为副处理的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秸秆还田措施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地上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在低施氮量(<168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有降低趋势,在高施氮量(>252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呈现为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3.29%~24.46%和15.04%~3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籽粒、茎叶和颖壳中的氮素含量及茎叶和颖壳中的钾素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颖壳磷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降低趋势,籽粒中钾素含量受施氮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籽粒的磷素及钾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配合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秸秆还田配施适量的氮肥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趋势,秸秆还田后氮肥施用量应高于非秸秆还田的田块,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地区冬小麦施氮量不宜高于336kg/hm2。  相似文献   

18.
磷钾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施用磷钾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磷酸钙600kg/hm2和硫酸钾100kg/hm2配合施用,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1.13%.单施过磷酸钙,鲜草产量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处理第1次刈割鲜草的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施硫酸钾,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均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施肥处理鲜草总产量均较对照差异极显著,但施肥50kg/hm2与150kg/hm2处理差异并不显著,以硫酸钾10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配方纯N 105 kg/hm~2、P_2O_5 90 kg/hm~2、K_2O 112.5 kg/hm~2、不施用油菜秸秆作对照,用腐秆剂15 kg/hm~2将粉碎的油菜秸秆7 500 kg/hm~2拌匀施入试验小区中,在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同比减量10%、20%、30%的情况下,对比油菜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栽培化肥减量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化肥不同用量对水稻生育期有影响,随着化肥用量的减少,生育期缩短;不施用油菜秸秆对照,有机养分低于各处理,生育期缩短;施用粉碎的油菜秸秆7 500 kg/hm~2,氮、磷、钾肥施用量同比减量10%的产量最高,与不施用油菜秸秆对照和各处理比较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余处理比较产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不施用油菜秸秆对照和其余处理比较产量差异不明显,化肥减量30%的处理与不施用油菜秸秆对照比较,产量差异极小,说明油菜秸秆能够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供水稻产量的形成。由此说明,油菜秸秆还田与科学使用化肥结合,不仅可以培肥土壤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且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油菜秸秆还田对于实现化肥零增长和减少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以有机替代为基础的施肥方式对滴灌玉米生长和磷素营养的影响,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滴灌农田施用提供参考.[方法]设置CK(不施肥对照)、化肥、秸秆还田、精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秸秆还田分别与精制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混施8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定位试验,研究其对玉米干物质量、磷素营养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用6 000 kg/hm2精制有机肥和6 000 kg/hm2玉米秸秆处理,分别较单施化肥的玉米植株干物质量、产量、含磷量和吸磷量分别增加了5 320 kg/hm2、1 810 kg/hm2、0.48 g/kg和34.6 kg/hm2.6 000 kg/hm2精制有机肥和6 000 kg/hm2玉米秸秆配施化学磷肥利用率最高为67.0;,比单施化肥提高了38.5;.[结论]不同有机替代方式均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加植株含磷量和吸磷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