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明西安市冬小麦适播期及预报方法,为当地冬小麦适播温度指标和适播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安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当年9月至翌年2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日滑动平均、M-K检验、积温学指标法分析冬小麦适播期。【结果】西安市冬小麦适宜播种温度为14~17℃,随时间推移播种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每10年播种期推迟1.0~1.5d,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4~17℃(14℃、15℃、16℃、17℃)各界限温度、0℃的平均日期变化趋势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部明显偏早,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平均适播期相差3~5d,停止生长期相差11d;冬前平均气温、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1977年以来西安市冬季一直偏暖。【结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安市冬小麦适播期为10月9—14日,最晚播期为10月20日。  相似文献   

2.
通过播期试验研究表明:9月上旬播种的冬小麦其各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均高于10月播种的冬小麦。因此,隆德县旱作农业区露地大田种植最佳时间为9月上旬,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种植时间应较露地大田最佳时间推迟7—10d。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京郊种植业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逐步改革,热量不是的矛盾已成为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制约因素,本试验系统研究了热量与冬小麦的产量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冬小麦随着播期的推迟,适时播种麦(25/9播)、晚播麦(10/10播)、过晚播麦(20/10),冬前≥0℃积温相差400℃,但冬后各生育期所需≥0℃积温基本一致,各播期小麦均能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4.
在宿迁、徐州、淮安观测站人工观测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冬小麦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积温增加了120~280℃,越冬前积温增加了50~100℃;越冬期缩短了23d左右,越冬期平均气温升高了1.5℃左右.在气候变暖和暖冬背景下,淮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比常年推迟7~10d,在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前期播种为宜.10月上旬播种,冬前易出现旺长;11月上旬或以后播种,叶龄偏小,不利于形成壮苗.温度越高,生长1张叶片所需要的能量越多,叶片生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利用红外测温仪于2006-2007年在甘肃陇东旱塬,测定了40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冠层温度,研究了冠层温度与抗旱指教和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40个冬小麦品种灌浆期冠层温度、抗旱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和冠层温度与抗旱指数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旱指数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69***);抗旱指数与冠层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2***),7个抗旱性强的品种其冠层温度较40个品种(系)平均值低1℃,11个抗旱性弱的品种则高出加个品种(系)平均值0.68℃,说明冠层温度能够反映品种抗旱性.  相似文献   

6.
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探索耕作措施与作物群体微环境的关系,为获得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设旋耕CK(12~16 cm)、粉垄耕作FL1(20~30 cm) 和粉垄耕作FL2(30~40 cm) 3个处理,其他一切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结果表明,粉垄耕作(FL1,FL2)对小麦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群体内地表的温度以及群体内CO2浓度影响较大.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FL1(31.72 ℃)、FL2(32.15 ℃)比CK(32.72 ℃)低,群体内地表温度FL1(27.98 ℃)、FL2(28.30 ℃)比CK(27.97 ℃)高群体的CO2浓度FL1(373.5 mg·L-1)、FL2(373.5 mg·L-1)均显着低于CK(431.7 mg·L-1).FL1、FL2处理群体内相对湿度在孕穗期、灌浆期分别为58.1%、60.9%和60.8%、56.6%,高于CK(52.7%和57.7%);相反,群体内温度分别为25.0、23.9 ℃和32.7、33.2 ℃,低于CK(27.0 ℃和33.8 ℃).此外,拔节期粉垄耕作的土壤耕层温度比CK低1~2 ℃,孕穗期比CK高0~0.5 ℃.粉垄耕作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微环境,提高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晚播期限,本文以冀中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开展了4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播期不敏感的品种,它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9日至20日;对播期敏感的小麦品种,它的适宜的播期是10月5日至10日;中间型的小麦品种适宜的播期是10月8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8.
在庄浪县通化镇韩湾村进行了旱地冬小麦黑膜微垄穴播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播期9月29日,适播期9月26日—10月1日,较当地露地最佳播期晚7 d左右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9.
以大面积推广的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宽幅带播(幅宽8 cm)种植模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冠层光截获、冠层温度、湿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带播群体光截获量、相对湿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13.72%,穗数增加13.82%~17.33%,产量提高3.12%~15.39%。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增大,冠层光截获量以及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则升高;宽幅带播随带间距增加,成穗数减少。在本试验条件下,KF1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光能截获充分,冠层微环境适宜,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因素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晚播冬小麦田在西北麦区新疆(南)冬小麦副区通常是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即历年初霜期波动范围播种的冬小麦田.受新疆(南)秋季降温快、土壤肥力状况及投入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冬小麦田间长势越来越弱、冬前分蘖越来越少;在多年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依据晚播种小麦主栽成穗为主要特点,通过增加播量、巧放施肥水等措施,在2004-2005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指精选机精选后收购产量与种植面积比值)高达8152.5kg/hm2农户条田,在2008-2009年度的晚播冬小麦原种田种植中出现了实产高达9559.5 kg/hm2农户条田;本文总结11个年度冬小麦原种田、原种一代田繁殖经验及以3个年度定点观察依据撰写而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