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一年生多花梾木(Cornus florida L.)幼苗为试验材料,在35~44℃人工模拟高温环境下,研究不同梯度高温对多花梾木叶片色差、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荧光动力学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形态特征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35℃恒温)相比,随着高温胁迫温度的提高,多花梾木茎叶逐渐褪色萎缩脆化,具体表现为叶片色差不断增大、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与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叶片荧光能力随温度上升而降低;(2)高温影响多花梾木叶片酶活性,具体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断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在43℃达到最大值,且多花梾木形态变化的临界点较其内部生理变化临界点出现略迟.综上,高温对多花梾木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大,多花梾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不可忍受超过40℃以上的长期高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野生湖北百合的耐热性,对其设置不同高温(28℃、31℃、34℃、37℃、41℃、43℃)和不同时间(12、24、48、72h)处理,测定各处理对叶片的膜透性、抗氧化物系统保护酶、可溶性物质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MDA含量上升、相对电导率增加,则膜透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呈现升高趋势;CAT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同一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处理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43℃处理呈持续升高;31℃、34℃和37℃处理不同时间SOD活性呈现下降-升高-下降趋势变化,28℃、40℃和43℃处理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MDA含量、POD活性、Pro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是野生湖北百合高温胁迫的主导指标;其次,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是次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热驯(37℃)、经热驯再高温胁迫(37℃→44℃)和直接高温胁迫(44℃)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幼苗下胚轴生长量、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相对含水量(RWC)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探讨高温胁迫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幼苗下胚轴的生长量、RWC和ASA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驯则提高了下胚轴对后继高温胁迫的耐性,使下胚轴生长量、RWC和ASA含量高于直接高温胁迫的,MDA和相对电导率低于直接高温胁迫的.显然,高温胁迫对油莱幼苗下胚轴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热驯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耐热性.  相似文献   

4.
高温胁迫对兰州百合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兰州百合的耐热性,对兰州百合组培苗进行高温胁迫(37℃/32℃、40℃/35℃、43℃/38℃)处理,测定不同温度对幼苗外观形态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百合幼苗在高温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大,相对电导率增加,MDA含量SOD、POD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兰州百合能耐受43℃/38℃、40℃/35℃高温72 h、96 h,37℃/32℃的温度对兰州百合基本没有伤害。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栎幼苗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栎幼苗经过35℃和45℃不同时间的高温胁迫处理后,测定叶片含水量、电解质外渗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弗吉尼亚栎植株叶片含水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他几项生理指标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电解质外渗率在高温胁迫处理12 h后即显著升高,并且在恢复生长过程基本没有下降。叶片含水量、MDA、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在高温胁迫不同时长处理后,经过25℃、72 h的恢复生长后大多可以恢复至处理前水平,表明弗吉尼亚栎对高温胁迫具有较强抗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荞麦幼苗根对热胁迫的生理应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热驯(37℃)、经热驯再热胁迫(37℃→44℃)和直接热胁迫(44℃)下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 Moench)幼苗的根生长量、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相对含水量(RWC)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探讨荞麦幼苗根对热胁迫的生理应答。结果表明,荞麦幼苗根的生长量、RWC和AsA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驯提高了根部对后继热胁迫的耐性,使根的生长量、RWC和AsA含量高于直接热胁迫幼苗,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直接高温胁迫的。显然,热胁迫对荞麦根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热驯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根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将广东万年青在25(对照)、30、35、40、45℃下分别处理8 d后,在常温(25℃)下恢复3 d,于2,4,6,8,11 d取样检测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在低于35℃处理后的变化幅度不大,在40、45℃高温胁迫下随时间的延长增幅变大,最大增幅可达72.62%;丙二醛含量在高温胁迫初期明显上升,且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增幅变大,常温恢复3 d后高于35℃胁迫处理的丙二醛含量未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高于35℃胁迫处理下先升高,至胁迫第6天开始下降,且胁迫温度越高的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越大,常温恢复3 d后高于40℃胁迫处理的酶活性继续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在高于35℃高温胁迫处理的初期迅速积累,在处理中期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常温恢复3 d后含量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Oryza satva L.)拔节期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江苏省镇江市常用品种镇稻6号。温度具体设定(一天按24 h计)如下:10:00为36℃,11:00为38℃,12:00为39℃1,3:00为40℃1,4:00为38℃,15:00为35℃。[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温胁迫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Fm和Fv/Fm)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及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也逐步增大。[结论]高温显著降低了PSⅡ的Fv/Fm和Fm,说明高温抑制了光合碳代谢的电子供应,这与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以及相对叶绿素含量指标变化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高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洋杜鹃‘铁红’、‘粉红’、‘梅红’、‘普红’4个品种(系)扦插苗为试材,分别在38℃/28℃(昼/夜)和43℃/32℃(昼/夜)下胁迫4 d,之后转入25℃/22℃(昼/夜)恢复,以研究不同高温下西洋杜鹃的耐热性及其叶片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在43和38℃胁迫下,植株遭受严重形态伤害,43℃胁迫对植株造成伤害的速度和程度明显大于38℃。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氧自由基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胁迫温度升高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在胁迫4 d后与初始值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不适合应用于西洋杜鹃的耐热品种筛选。对7个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可溶性蛋白、MDA和相对电导率3项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96.8%。耐热性综合评价,4个供试品种(系)耐热性顺序为:‘铁红’>‘普红’>‘梅红’>‘粉红’。  相似文献   

10.
高温胁迫对金钻蔓绿绒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金钻蔓绿绒对高温环境的忍耐能力,以3~5个叶片的金钻蔓绿绒扦插苗为试材,以室温为对照,研究了高温(35、40和45℃)胁迫不同时间(8、16、24、32和40h)对金钻蔓绿绒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相对电导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其中35℃所有胁迫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显著〉其CK,胁迫温度升高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反而显著下降甚至与其CK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温胁迫导致叶片细胞膜受害程度加深,温度过高时细胞甚至解体而失去活性;丙二醛含量随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持续增加,除35℃胁迫8h处理的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其CK外,其他高温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其CK。植物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叶片细胞受到的生理伤害就明显越重,综合分析高温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认为金钻蔓绿绒可以勉强忍耐35℃高温8h。  相似文献   

11.
李秀  巩彪  王允  徐坤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171-1179
【目的】生姜具喜温怕热的特性,生产中极易遭受高温伤害。文章旨在通过研究高温胁迫条件下外源NO与多胺代谢的关系,以及对PSII的调控作用,探讨外源NO缓解生姜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以砂培‘莱芜大姜’为试材,置光周期12 h/12 h、昼夜温度28℃/18℃和38℃/28℃的光照培养箱内,分别用0.1 mmol•L-1硝普钠(SNP,NO供体)和铁氰化钠(SF,SNP释放NO后的产物)处理植株根系,分别于处理后0、5、10、15和20 d测定功能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透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多胺代谢途径相关指标。【结果】高温胁迫导致生姜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增加,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降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天线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P持续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β/α-1和D显著升高;主要表现为PSII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降低,即能量代谢途径由光化学反应转为非光化学反应。高温胁迫下游离态、结合态多胺含量先升后降,束缚态多胺持续上升,腐胺/多胺(Put/PAs)比值显著升高。外源添加NO可恢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电解质渗透率,促使叶绿素荧光参数趋于正常水平,提高高温胁迫下多胺代谢水平,恢复Put/PAs比值。【结论】38℃/28℃的高温胁迫导致生姜叶片受损,PSII功能紊乱,多胺代谢异常;外源添加0.1 mmol•L-1 SNP可降低高温胁迫下生姜叶片损伤程度,维护PSII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多胺的正常代谢,进而提高生姜植株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2.
田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915-5916
[目的]探讨热驯预处理对热胁迫下油菜下胚轴的影响。[方法]以油菜幼苗下胚轴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热驯(37℃)、经热驯再热胁迫(37℃→44℃)和直接热胁迫(44℃)下油菜幼苗下胚轴生长量、抗坏血酸(ASA)、丙二醛(MDA)、相对含水量(RWC)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研究热驯预处理对热胁迫下油菜幼苗下胚轴生理的影响。[结果]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油菜下胚轴的生长量降低,下胚轴受损程度增加。经热驯预处理再高温胁迫,油菜下胚轴生长量、抗坏血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直接高温胁迫的,丙二醛含量、细胞膜受损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热驯提高了耐热性,使下胚轴的生长得到了一定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勋章菊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以扦插扩繁的日本勋章菊品种星白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同高温(30、35、40、45、48、52℃)处理12 h对星白外观形态和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植株的耐热指数不断下降,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丙二醛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大,相对电导率增加.星白勋章菊可以耐受45℃高温,35 ~40℃高温对其没有明显伤害.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对彩叶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低温胁迫对彩叶草盆栽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彩叶草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CAT酶活性均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彩叶草幼苗叶片的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而MDA含量和CAT活性则在不同处理时间上表现比较复杂,对于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处理4 h、8 h和12 h时,分别表现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和先急剧升高而后缓慢下降;而CAT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处理4 h和8 h时,都呈现先升后降,而处理12 h时,则表现逐渐升高.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8℃低温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而5℃低温处理后,其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CAT活性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先急剧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15.
高温胁迫对灰岩皱叶报春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灰岩皱叶报春进行30、35、40和45℃24h的高温胁迫,之后置于室温下恢复12h,测定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游离脯氧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相对电导率,以研究灰岩皱叶报春的耐热性.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温度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持续上升,且随胁迫加剧各指标变化幅度加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0和45℃胁迫下先上升后下降,而30和35℃处理下持续上升.灰岩皱叶报春能耐受35℃以下较长时间的高温胁迫,以及40℃下24h的胁迫,而45℃处理12h即产生明显伤害,24h处理后较难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豌豆根部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进而分析高温对豌豆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学基础。[方法]通过测定热驯(37℃)、热驯预处理再热胁迫(37~44℃)和直接热胁迫(44℃)的豌豆幼苗根的一些生理指标变化,探讨热胁迫对根生长、细胞膜损伤、膜脂过氧化物和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热胁迫(44℃)可抑制幼苗根生长,导致相对含水量(RWC)、细胞膜热稳定性(MTS)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致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 经37℃热驯预处理再44℃胁迫处理的幼苗的根长、MTS和AsA含量明显高于直接热胁迫处理的。[结论]热驯预处理能适当提高豌豆根对后继热胁迫的耐性。高温胁迫对豌豆根部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豌豆产量。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与枇杷叶片S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8±1℃干燥胁迫和渗透胁迫条件下,探讨了水分胁迫下2a 生枇杷实生苗叶片 SOD 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的累积、细胞膜相对透性与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SOD 活性降低,MDA 含量上升,细胞膜透性增大.叶片相对膜透性与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 r=-0.8794--0.9596.  相似文献   

18.
高温胁迫对白银豆抗性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温度处理对白银豆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35℃和40℃)下,白银豆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解除高温胁迫后,白银豆抗坏血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35℃和40℃明显对白银豆的生长不利,在生产中预防35℃以上的高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海州常山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的耐高温胁迫能力,以海州常山2年生根蘖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胁迫温度和时间对海州常山叶片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5℃对海州常山的影响不大,植株生长正常;40℃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较大,叶片明显变黄,出现焦边和枯斑,说明植株受到了一定的高温伤害;45℃下,植株形态和各项生理指标急剧变化,叶片迅速失绿而不断黄化,枯斑不断增多,后期部分叶片枯死、脱落,植株受到了严重的高温伤害.随着胁迫温度的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胁迫初期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和SOD活性呈上升趋势,表明海州常山在高温胁迫过程中主要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提高细胞保护酶活性来抵御高温不良环境;随着胁迫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质量分数持续下降,相对电导率、MDA质量摩尔浓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这些现象是海州常山受到高温伤害的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木薯品种幼苗在不同低温胁迫程度下耐寒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木薯抗寒品种选育和抗寒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南205、华南124、辐选01为材料,试验设置4、8、12、25℃4个不同温度分别处理1、3、5、7d,处理后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SOD、POD、MDA、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在4、8、12、25 ℃温度条件下,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与胁迫时间的延长,木薯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不断上升,SOD、POD、MDA、可溶性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低温胁迫下,木薯叶片相对电导率与脯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叶片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脯氨酸与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叶片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DA与脯氨酸、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低温胁迫下耐寒性强木薯品种和耐寒性弱品种的相对电导率、MDA和脯氨酸差异较大且比较稳定,可作为鉴定木薯品种间耐寒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