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謇与袁世凯的交往长达三十余年,他从最初的相识荐袁、拥袁合作、相互借重到后来的分离,张謇曾幻想依靠袁世凯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抱负,却以失败而告终。二人分分合合,充满波折的交往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与坎坷。  相似文献   

2.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亦是我国水产教育的著名开创者之一。他于1905年开始筹设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大学前身),为当时我国的水产教育奠定基本框架和理念。张謇兴办水产教育,其思想本源可归结为以农为本、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产学互惠、渔防两用等5点。  相似文献   

3.
张謇被称为“中国近代两位水利导师”之一,淮河的治导是张謇费心力最多的水利问题。以张謇导淮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培养专业水利人才;张謇导淮时所设北洋政府导淮局(后改为全国水利局)是国家级流域管理机构雏形;区别于传统的治水,张謇导淮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近代型水利工程设计;在中国水利史上,张謇导淮上承传统官僚治水、经世致用之学治水,下启近代专家治水、科学治水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九十五年前,为了祖国的国防和海权,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蔡元培的大力协助下在上海郊区吴淞镇炮台湾建立了水产学校,开始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历程。学校发轫于外辱内乱之时,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改革开放中成为一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九十五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回眸来路,我们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九十五年来,学校十易校名,几经辗转。风雨兼程中,一代代师生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将中国水产教育的大旗牢牢扛在肩上,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磨砺…  相似文献   

5.
九十五年前,为了祖国的国防和海权,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蔡元培的大力协助下在上海郊区吴淞镇炮台湾建立了水产学校,开始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历程。学校发轫于外辱内乱之时,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改革开放中成为一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九十五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回眸来路,我们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九十五年来,学校十易校名,几经辗转。风雨兼程中,一代代师生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将中国水产教育的大旗牢牢扛在肩上,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磨砺…  相似文献   

6.
张謇水利思想及其实践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勇  王思明 《农业考古》2007,(4):166-17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少有才气,称誉乡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42岁的张謇更是以科举-甲一名状元“大魁天下”,被清廷授翰林院编撰,从此声名鹊起。其后,张謇转而兴办实业、涉足教育等领域,成就卓越。他在南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民族纺织工业——大生纱厂;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促进我国城乡融合、调节工农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面临着乡村社会新旧要素迭代的复杂情境。在历史时期中关于区域建设与地方振兴的实践早在百年前的中国就已经上演。垦牧实践作为近代中国一次超时代、跨领域的重要尝试,是张謇在江苏省南通市社会转型关键期于沿海垦区进行的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建设活动,直接推动打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通过全面解读张謇的垦牧实践,总结凝练出以“棉铁主义,实业救国”“循环发展,绿水青山”“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治地安民,心怀苍生”“教育智民,产业富农”为核心的垦牧精神内涵,进而从经济形态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综合理念契合3个方面深入分析垦牧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逻辑,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垦牧精神熔铸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即在产业兴旺方面,坚持质量兴农与实业支农;在生态宜居方面,践行循环经济与绿水青山;在乡风文明方面,秉承艰苦奋斗与移风易俗;在治理有效方面,主张治地安民与心怀苍生;在生活富裕方面,推行教育智民与产业富农。进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在时代背景、阶段定位、多维共促方面为破解全面...  相似文献   

8.
崔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72-14174,14179
1913~1915年,张謇在担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在农业领域采取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如兴修水利、观测气象、培育良种、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尤其是他大胆引进外资、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做法已经具有了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的性质。这些措施是张謇试图把中国传统农业引向世界近代农业的重要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农会自清末在中国出现以来,由于其所独具的特殊功用而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毕生致力于"棉铁主义"的清末状元张謇在中国近代农会的发展及兴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近代农会的进程,从而为我国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在对中国近代农会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概要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张謇农会观思想的起因与发展,以及其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科学发展的思想,其中农工商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兴农、科教兴农,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规模耕作,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等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时下的新农村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肖美贞 《甘肃农业》2004,2(10):88-89
厘 ,即厘金 ;税 ,即关税。近代民族企业家和思想家郑观应 ,著名实业家张謇 ,都曾提出裁撤厘金、改革关税的主张 ,他们关于厘税改革的一些观点、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对厘金制的弊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都主张改革关税以增加税收 ,并且都企图以国际公法为依据收回中国的关税主权 ,但在对国际公法的理解上 ,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农业科技作为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结合体,得到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积极推动,在改良传统农业的进程中,随着农业教育发展、农学家群体出现、农业学术社团诞生、农业学术刊物出版、独立的农学研究机构建立等体制化要素的具备,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初步确立,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13.
涩泽荣一和张謇分别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二人的德育思想具有相似性:两人的"国家思想"均源于儒教的忠君爱国主义,其私德教育的核心是孝德忠信,都主张培养德才兼备、德在才先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如东县自南宋修筑“皇岸”起,便开始了围海造田的历史.到清末民初,南通实业家张謇创办大圩盐垦公司,开垦种植荡田13万余亩.在垦区内,他虽然也很注重水系配套,兴建进水闸和排涝闸,并做到大河、匡河、横河、泯沟脉脉相通,但由于当时缺少提灌设备.以上河沟仅作为排水之用.其改土措施主要是深沟高垄,铺生盖草,以种植旱作物为主,所以当时(1924年),农作物产量很低,如棉花亩产仅几公斤.张謇也感叹说:“治垦不难,治垦求速效则难,求速效于海滨斥卤之地则尤难”.  相似文献   

15.
历时10年之久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使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他们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和先进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具有深刻启迪。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为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迄今,有多少年轻人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励志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时,也曾立下大志,那就是"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遮。""剿灭黄巾""誓扶汉室"。从此,刘、关、张无论处于锦衣玉食之中,还是在生死攸关之时,从未忘记这一初衷。小沛一战,刘备大败,刘、关、张3人失散,互不知下落。关羽在无奈之下,为保护两位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陆地棉引种和驯化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鸦片战争后,纺纱业和织布业在中国的兴起引起棉花需求量增大,刺激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为了满足纺织业的需要,我国从晚清便开始了陆地棉的引种工作。张之洞率先从美国引回陆地棉品种,在湖北种植,尔后还有其他清政府官员也引进过种陆地棉品种,但由于缺乏科学引种知识导致失败。张之洞等人之后,张謇比较科学地引进并驯化陆地棉品种取得成功。在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专家的支持下,国民政府成立了植棉机构,筛选出适合中国实际的陆地棉棉品种,如爱字棉、斯字棉、德字棉等,使其成为当时主栽棉花品种,为中国近代棉花种植业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8.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12,(2):202-208
张謇(1853—1926年),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近代中国立宪派、实业家、教育家。清光绪年间(1874—1908年)状元,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旋即又在各地大举兴办实业,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并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达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9个企业。又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所等。他把实业公司、教育称为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坚实的历史基础。救国图存的社会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基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选取四倍体鸡脚叶型棉花新材料通謇1号为试验材料,对其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等相关性状进行鉴定评价,探讨其机械化种植模式。结果表明,通謇1号在纤维品质、成桃、吐絮等多个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基本符合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