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晋稻8号为材料,在基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不同的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晋稻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栽插密度加大,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及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都呈明显下降,产量在栽插密度为16 660丛/667 m2时最高,说明足够的有效穗是保证晋稻8号具有较高产量的前提;在栽插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可有效提高晋稻8号的产量,有效穗、成穗率、穗长、总粒、碾米品质等也明显提高,但结实率下降。晋稻8号在施氮量为14 kg/667 m2、栽插密度为16 666丛/667 m2时产量最高,田间生长情况及稻米品质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 :沿海垦区稻茬啤麦以 18万 / 6 6 7m2 基本苗及施氮量 15kg/ 6 6 7m2 时产量最高 ;并以基本苗 18万 / 6 6 7m2 、施氮 15~ 18kg/ 6 6 7m2 为最佳组合 ,其穗粒结构合理 ,倒伏风险小 ,有效穗4 6万~ 50万 / 6 6 7m2 ,每穗实粒 2 2粒 ,千粒重 4 1g产量可达 4 0 0 kg/ 6 6 7m2 。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杂交水稻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了不同播期、施氮量在手插和直播种植方式下对Y两优886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播期推迟(4月15日—6月14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0~300kg/hm~2)增加而上升。播期对手插稻的结实率影响最大,对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影响最大。2种种植方式不同施氮量都表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手插稻以4月30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直播稻以5月15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手插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于直播稻。适当减氮,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也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挖掘湘早籼46号高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施氮量为240kg/hm2且栽培密度为40×104/hm2的处理产量最高。(2)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机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季晚稻秀水11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机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机穴播稻产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秀水114作机穴播稻适宜施氮量为30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秀水114有效穗数、高峰苗数增多,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茎蘖成穗率降低,拔节期和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各关键生育时期的LAI增加,粒叶比则降低,株高和基部伸长节间伸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华浙优261在浙江台州作连晚栽培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设计3种不同密度和3个不同氮肥用量,按单裂区试验处理排列,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其产量及有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华浙优261在椒江区作连晚栽培时,移栽密度1.2万/667 m2、纯氮用量14 kg/667 m2时能获得最高产量559.58 kg/667 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19.01万/667 m2、每穗实粒139.05粒、结实率81.49%、千粒重22.03 g。  相似文献   

8.
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9.
机插单季晚粳稻氮肥施用及丛栽苗数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机插单季晚粳稻秀水114进行施氮量、氮肥施用比例及丛栽苗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秀水114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正相关;施氮比例显著影响秀水114抽穗期、株高、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丛插苗数对其最高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纹枯病指数有影响。秀水114要获得高产,其适宜施氮量为纯N 20.7 kg/667 m2,施氮比例(基肥∶苗肥∶秆肥∶穗肥)为1∶5∶0∶4或3∶3∶2∶2,丛插苗数2~5本(基本苗3.2~7.9万/667 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插秧密度对超级早稻产量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处理间产量及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中早22产量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以150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长沙7.5t/hm^2,常德9.4t/hm^2).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增产效应最明显;陆两优996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195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在30×10^4~36×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密度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小麦秸秆还田后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每667 m2施纯N 22 kg最高,达644.3 kg/667 m2。随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生育期推迟,后期纹枯病呈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麦后水直播稻15 kg/667 m2、18 kg/667 m2、21 kg/667 m2、24 kg/667 m2不同用氮量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总施氮量15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明显不足,施氮量21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略显偏多,施氮量24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明显偏多,而施氮量18 kg/667 m2处理不仅使水稻各生育期的生长清秀稳健,而且穗粒结构较为协调,同时还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从而初步明确麦后水直播稻施氮量以18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麦套稻实现产量700 kg/667 m2的田块,其总颖花量在3 000万个/667 m2以上,穗数24万~27万穗/667 m2,粒数110~125粒/穗,结实率必须达到90%,千粒重必须在26 g以上。其栽培途径为:选择中熟中粳、矮秆、大穗品种,保证适宜的基本苗,"少量多次、平稳促进"施肥,以湿为主浅湿灌溉,严格防除杂草、红米稻,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防治好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2a晚季研究了不同纯N用量(0,120,165,210kg/hm2)和栽插密度(18×104,24×104,30×104穴/hm2)对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N肥用量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影响较小。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高产栽培的适宜施N量为165kg/hm2,密度为30×104穴/hm2。  相似文献   

15.
: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 kg/ha基础上,每公顷施氮量0~360 kg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ha时籽粒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为240 kg/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农19则以施240 kg/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 ~300 kg/ha.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不同茬口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 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 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 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内蒙古大豆主产区,以蒙豆5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旱作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施氮、磷、钾量和密度四项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四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优化解析,提出了单产175kg/667m2以上目标产量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即密度以2.05-2.19×104株/667m2、施磷(P2O5)量4.0-5.5kg/667m2、施钾(K2 O)量3.7-4.4kg/667m2、施氮(N)量4.0-4.7kg/667m2.经田间试验验证,模型和提供的优化方案可行,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除单株荚数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外,单株粒数、荚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随密度、施肥量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8.
垦育28号生育期170-175 d,剑叶上举,每 穗粒数120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 27-28 g,米质优良,产量650-800 kg/667 m2。栽培技术要点是旱育稀植或抛秧,秧田 播种量80-120 kg/667m2。施肥应注意前重 后轻,施肥量为纯N15.0-17.5 kg/667 m2, N、P、K合理配合。注意病虫害防治,盐碱地 施锌肥2.0 kg/667 m2,以防缩苗。  相似文献   

19.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插植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北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数、抽穗期干物质量、拔节期SPAD值、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虽增加但不显著;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明显增加,灌浆期SPAD值、株高、穗长、穗粒数显著降低,抽穗期SPAD值、结实率和产量则先增后降;氮肥用量和密度在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互作效应不显著;取得高产的最佳肥密组合是240 kg/hm2和16.7万丛/h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