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汉字文化与日本筷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使用筷子,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稻作农耕为中心,以使用筷子和碗用餐为表征,关注人生与现实生活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挖掘史料和对汉语原创词"著"为中心的词语释义与读音的解读,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钱露露  叶磊 《农业考古》2022,(3):200-208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吴越争霸”与稻作东传(摘要)南京博物院谷建祥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东传,使日本迅速地由绳文文化步入弥生文化,社会生活类型从渔猎型向农耕型过渡;它不仅使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急剧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农耕礼仪等各方面始终保持着与中...  相似文献   

5.
据考古资料,日本从绳文时代晚期出现稻作农业,到了弥生时代稻作农业已是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6.
稻作农业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创造文明的重要基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和自成体系的耕作制度,是许多南方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根基,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独树一帜。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稻作农耕日益衰微,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消弭在历史的尘埃中,民族特性因之亦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在理性工具指导下的产量诉求,不仅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食品安全成为一个难以言状的社会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描述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耕历史和耕作制度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意涵进行探究,旨在说明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的"落后",实际蕴藏着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并以此来反观当下的"发展"与"科学"。从地方知识中吸取智慧,既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界大多主张日本的水稻是从中国江南地区经舟山传入的,并有论者认为最先传入日本的是红糯陆稻.本文就舟山出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炭化稻米,结合舟山陆稻(岱山翻稻)的稻米属性、种植方式、传播扩散,以及稻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日本史前稻作主要是福冈弥生时期(分前、中、后三期,约当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的炭化米粒和日本《稻作图》所表现的传统农耕稻作方式、民俗习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有亲缘关系.从而推论,公元前2、3世纪,舟山移民日本推进了弥生时代水稻种植的快速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古代舟山和日本应该同属一个“红糯栽培圈”.  相似文献   

8.
由日本佐贺大学农学部和佐野喜久生教授负责的日本文部省科研“中国江南·华南学术调查团”于1990年10月份访问中国。该调查团经日本文部省批准负责对日本古代有明海农耕文化区进行专题研究,是日本的国家重点课题之一。这一课题为期三年,并和中国有关学者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第一年(1990)考察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第二年(1991)考察中国华南和云贵地区的稻作文化。第三年(1992)考察日本有  相似文献   

9.
目次 一、前言二、栽培稻种属 三、水田类型四、水田灌溉 五、耕作农具六、耕作技术 七、播种与收获八、谷物加工 九、谷物贮藏十、结语 一、前言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中国的汉代和日本的弥生时代为中心,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如栽培稻的种属、水田的类型、主要的耕作农具、耕作的技术、谷物收获具、谷物加工具、贮藏谷仓等)进行对比,然后再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初步概括。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一直就是以稻作为主要的农耕对象。大约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国的稻作农耕逐渐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0.
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岛  忠平 《农业考古》1991,(1):181-186,204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水稻农耕遗址及相关遗物,其中福冈市板付遗址、佐贺县唐津市菜畑遗址、福冈县二丈町曲田遗址等处发现的属绳纹时代后半期至弥生时代前期的稻作水田遗迹、居址和中国大陆文化特色的磨制石器以及其它农具、碳化稻米痕迹等等,对研究探索日本列岛稻作农业的起源,持有十分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据现知材料,日本列岛的稻作农业,首先是从最邻近中国大陆的北九州地区开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范舟游 《农业考古》2007,(3):197-200
湘西土家族图腾神灵崇拜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稻作民族,由于水稻的发现、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引申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土家先人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图腾崇拜和祭祀习俗上,在土官土司制度及强宗大姓封闭式专制统治下,这一民族仍保留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原始农耕稻作成份,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稻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料理是汉语原创词,成为日语的基本词汇统一的餐饮、烹饪的日常用语。日语的"料理"一词,推断是由到中国学习医学的遣隋使、遣唐使带到日本,作为中华餐饮文化、中医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载体来到扶桑而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为主。日本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稻作文化,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集团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考察日本稻作文化的内涵入手,继而研究现代日本稻作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启示我国现代稻作文化的发展应确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立法辅助、保持文化本真性和促进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16.
原始宗教深深地影响到了哈尼人的稻作农耕.出于保护寨子的需要,哈尼人在村头建造寨神林并予以维护,客观上为稻作农耕提供了水源;依农耕律令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哈尼人农耕生产提供了精神保证;而稻作农耕的困境,也使得原始宗教呈现式微态势.  相似文献   

17.
这次集会,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在今天发言者中,只有我是学农的。关于亚洲农耕文化中的绳文农耕论,或是围绕农耕论问题,我作为农学工作者持有怎样的看法呢?这是我想谈的问题。特别是就我研究的稻作起源和稻作圈成立以及结构等问题,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地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20.
日本弥生时代的祭祀和稻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关恕  郑若葵等 《农业考古》1991,(1):187-192,167
据现见的民俗材料所示,不伴行着任何农耕礼仪或祭祀活动的水稻农耕作业似乎是绝无仅有的。故从水稻播种到收获的各个农耕作业阶段中,履行各种礼仪和祭祀活动是十分寻常之事。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天地阻隔,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各地,印度东部的蒙达族地区,以及日本的农村中,他们在稻作农耕过程所进行的祭祀活动,却有着许多惊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