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株灰潮土解磷菌的解磷特性及其对花生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解磷菌能使土壤中被铁、铝等吸附固定的难溶性的非有效态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磷,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从南京长江南岸的潮土中分离筛选获得了一株解磷效果好、性状稳定的解磷细菌Y1。观测了菌株Y1形态及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其16S rDNA的保守序列。通过菌株生长和发酵条件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解磷能力。通过设置盆栽实验,研究了Y1菌株对花生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初步确定菌株Y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该菌株在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硝酸铵、初始pH 6~8、装液量为50/250 mL时,解磷效果最好。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株Y1的花生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59.0%、133.0%、18.9%,植株对N、P、K的吸收量分别比对照高73.6%、26.6%、41.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本实验从灰潮土中筛选出一株高效解磷菌Y1,不仅能够促进花生的生长、产量,而且能够增加花生植株对N、P、K的吸收。该研究结果为菌株Y1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玉米根际高效溶磷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作物根际土壤环境中解磷菌株资源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解磷试验,优选高效解磷菌种,为微生物肥料研发、生产提供优良菌种和实践依据。以玉米根际土壤为供试土壤,从土壤样品中进行解磷菌株的筛选,再利用溶磷圈法优选高效解磷菌株,通过液体培养条件下对Ca3(PO4)2、磷尾矿的分解试验及土壤解磷试验进一步对优选菌株的溶磷特性进行研究,并对优选菌株的16SrDNA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分离筛选获得19 株解磷菌株,利用溶磷圈筛选法得到一株高效溶磷细菌PS-1,对菌株PS-1 的溶磷性能研究表明:菌株PS-1 对Ca3(PO4)2、磷尾矿粉有较强的溶解能力,35℃培养条件下在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 天水溶磷含量可达到429.2 mg/L,是对照组的45.95 倍。菌株PS-1 发酵7 天对贵州磷尾矿粉的溶磷量为61.72 mg/L,溶磷率高达21.2%。在土壤中培养50 天,有效磷含量升高19.28 mg/kg。通过对菌株PS-1 的16SrDNA序列分析、比对,PS-1 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研究结果表明,解磷菌PS-1具有较强的解磷能力及应用前景,可以继续进行促生效果评价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溶磷微生物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目前筛选的溶磷菌株在盐渍化土壤中应用的潜力有限。以滨海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为材料,分离筛选可用于盐碱土改良的高效耐盐解磷菌株,为盐碱土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优质菌种资源。结果表明,北戴河湿地及曹妃甸湿地的3种原生盐地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筛选无机磷降解菌株5株和有机磷降解菌株3株,命名为C1-C7和G1,均能耐受10%的盐浓度。菌株间解磷能力差异显著,D/d为1.05~1.81,无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26.61~4415.00mg/L,与对照相比有效磷增量为0.80~4371.10mg/L;有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1.96~5.79mg/L,有效磷增量-3.40~0.20mg/L,有效磷含量与D/d之间相关性不强。其中菌株C1降解无机磷能力最强,溶磷量达4397.70mg/L,吲哚乙酸(IAA)分泌量为33.07mg/L,经分子鉴定该菌株为草酸青霉,是一株高效耐盐解磷菌,兼具促生作用,可以考虑作为盐碱地改良菌肥的重点菌种,与植物协同改良修复中重度盐碱土,可有效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有更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鼓槌石斛内生细菌分离、 鉴定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微生物农药和肥料生产提供菌种资源,用组织分离法从鼓槌石斛健康组织分离内生细菌,用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菌株;以平板法筛选解磷、解钾和固氮菌株;以田间试验检验固氮菌株的增产效果;用PCR扩增功能菌株的16S rDNA,结合菌株的菌体、菌落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确定功能菌株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鼓槌石斛组织共分离到33株内生细菌,数量和种类为根〉茎〉叶;其中GB7属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B16属链霉菌(Streptomyces sp.),GB8、GB9、GB21属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均有病害生防功能;GB2属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GB20属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具解磷功能;菌株GB1属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oxytoca),具固氮功能。  相似文献   

5.
两株不同解磷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土壤样品中的解磷微生物进行分离并研究获得的解磷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初步分析表明,两株不同的解磷菌株P1和P2,均为芽孢杆菌。利用比色方法对两株菌的解磷能力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培养基中的pH下降,菌液浓度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培养7d以后,菌液浓度有下降的趋势,而基质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在前期时比中期高,到培养至后期时,可溶性磷含量又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6.
大青叶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分布特征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大青叶(Cerasuspseudocerasus)为试材,研究其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年生长周期内大青叶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数量在新梢迅速生长期较低,而后逐渐增加,新梢停长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落叶期最低。大青叶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主要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主,不同生育期其种类不同,其中新梢停长期根际解磷细菌种类较其他时期复杂,类群最为丰富,共分离到6个菌属。根际与非根际相比解磷细菌种类与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7.
高效降解角蛋白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从环境中分离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采用以羽毛粉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筛选,结果得到一株高效降解羽毛角蛋白的NJY1(CGMCC No.2337)菌株。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析(Genbank登陆号:EU624205),该菌株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相似性达100%,初步认定该菌株为苏云金芽孢杆菌。采用该菌株经过72h发酵,角蛋白降解率达72.5%;2%羽毛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25.2mg/mL。本试验为微生物发酵降解羽毛粉,生产高质量的蛋白饲料提供了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1株野生茶树菇的鉴定及其母种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茶树菇,同时丰富国内茶树菇种质资源,以采自贵州的1 株野生茶树菇NC1 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和母种培养条件研究,包括对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C/N 比、最适温度、最适pH 等。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玉米淀粉,其次为葡萄糖或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其次为蛋白胨,最适C/N 比为30/1~40/1,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 5.0~6.0。研究结果可为野生茶树菇NC1 菌株进一步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株胶质芽孢杆菌解磷活性及其适宜解磷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一株胶质芽孢杆菌的解磷活性及适宜解磷的培养条件,在胶质芽孢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添加难溶性的磷酸钙培养7天后,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基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以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菌体浓度,分析培养基中碳源、氯化钠浓度、pH值和菌体浓度对解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0.03% NaCl、pH 6.0时该株胶质芽孢杆菌解磷活性最高,而菌体浓度对解磷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土壤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效果,从大庆油田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特征明显的3株石油降解细菌(编号18、H、21),这些菌株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生长,试验通过形态学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明确了这3株细菌的种属,分别为氧化微杆菌,节细菌和芽孢杆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试验菌株在无机盐培养基中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pH值、盐浓度、氮源、磷源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H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pH=7,盐浓度为3%;18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pH=8,盐浓度为3%;21菌株最适生长条件:pH=7,盐浓度为1%。H、18、21菌株的最适氮源分别为KNO3、NH4NO3、NH4Cl。H菌株的最适磷源K2HPO4:KH2PO4为1:2(双磷源),18菌株的最适磷源是K2HPO4,21菌株的最适磷源为K2HPO4。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不同龄组樟子松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龄下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樟子松林地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下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无显著影响,不同林龄同一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差异显著,中龄林的表层含水率最低(4.34%),近熟林40~50 cm土层深度的含水率最高(17.21%),高于其他林龄(P<0.05)。(2)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H及电导率变化差异显著,中龄林土壤不同土层深度pH含量最低,各龄组不同土层土壤pH>8,呈弱碱性。土壤电导率以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显著高于幼林龄,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升高的趋势。(3)林龄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显著影响,中龄林全N、有机质、NH3-N(氨氮)、速效P及有效P含量高于其他林龄,且差异显著(P<0.05)。(4)对不同林龄间土壤肥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土壤全N、有机质、速效P、NO2-N(亚硝氮)、NH3-N出现在前3个主成分中。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根际土壤溶磷菌分离筛选、鉴定及其溶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溶磷菌株,为进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采用NBRIP培养基从马尾松不同林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431株,不同林龄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15年>20年>25年>10年>2年。用溶磷圈法初筛出11株D/d比值较大的菌株,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最后复筛出1株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yL14。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yL14菌株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该菌溶磷能力达65.14 mg/L。试验表明,相对于对照试验培养液的pH值,溶磷菌培养液pH值均略有下降,但是pH值与溶磷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该试验获得了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玉米田除草剂苯唑草酮长期施用造成土壤中大量残留问题,本研究利用富集驯化法进行菌株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降解能力,通过形态和18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长期施用苯唑草酮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5株能以苯唑草酮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TOF1,TOF2,TOF3,TOF4和TOF5。它们在7天内对初始浓度400 mg/L苯唑草酮的降解率分别为35.86%、34.35%、32.12%、9.91%和27.99%,通过重复验证,发现TOF1和TOF2降解重复性较好,这2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和Penicillium tardochrysogenum(缓慢产黄青霉)。这2个种属的获得为苯唑草酮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应用昆虫数学生态学方法,查明武威地区苗圃地灯下蛾类昆虫种类及其时序动态,掌握研究区蛾类昆虫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昆虫多样性调查和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以武威市国家杨树樟子松良种基地为调查监测地,利用诱虫灯对武威地区苗圃地灯下蛾类昆虫进行调查,并对其昆虫群落多样性特征及时序动态进行分析。诱集到的5154头蛾类昆虫分属于鳞翅目9科54种,其中夜蛾科为优势类群(共38种),天蛾科次之(共5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物种数、个体数变化趋势一致,4月较低、6—7月最高;优势度指数4—5月最高、7月最低;均匀度指数在6—8月较稳定,4、9月波动较大。武威地区苗圃地蛾类昆虫群落较丰富,以夏季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木霉菌剂对茉莉的促生作用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施用木霉菌剂后,田间测定茉莉的株高,并采用稀释分离法测定茉莉根围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种木霉菌剂中,T9菌剂和H6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真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真菌数量最高,为14.19×104个/g,比对照增加了196.86%;3种木霉菌剂均能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细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细菌数量最高,为21.68×106 CFU/g,比对照增加了222.14%。3种木霉菌剂对茉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T9菌剂处理的株高最高,为43.37 cm,比对照提高了22.10%。T9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还可促进茉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高固氮效能的芽孢杆菌,为固氮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优良的菌株,从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的芽孢杆菌株,然后采用Touch-Up PCR(上升PCR)的方法从菌株中扩增固氮酶的nifH结构基因和用全氮比色法测定固氮效能的方法,复筛出具有nifH结构基因同时具有高固氮酶活的菌株,进一步从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初筛得到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的5株芽孢杆菌,然后复筛得到1株抗逆性强、具有nifH结构基因同时具有高固氮效能的菌株C2,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分析土壤中可培养细菌菌株的氮代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2株分离自苹果园土壤的细菌菌株SY5-4和SY11-10为试材,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分别测定菌株生长特性及其氮素转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异养条件下,菌株SY5-4和SY11-10的世代时间分别为243.5 min和202.7 min。菌株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铵态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铵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硝化(amoA和hao)和反硝化(nosZ、norB、nirK和nap)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菌株SY11-10具有多种氮素转化潜能。综上,供试菌株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氮素发生变化,并在菌体中检测到不同氮转化基因,表明菌株参与多种氮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