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化感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抑草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化感水稻PI312777根际土壤中筛选具有抑草作用的细菌,为开发抑草微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菌株,以莴苣、稗草为受体,实验室生物测试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确定候选菌株的抑草活性。实验室生物测试结果表明,有2个菌株Z1和Z2的发酵液对莴苣具有强抑制作用,且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为50%~60%,株高的抑制率为40%~5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Z1和Z2的发酵液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8.1%和27.0%,株高的抑制率分别为8.85%和4.48%。菌株发酵液对3种水稻的根长有促进作用,对株高没有影响或小的抑制作用(抑制率3%)。结果表明水稻化感抑草作用与根际微生物有关,暗示从化感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抑草细菌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稻田土壤中抑草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稻田土壤为材料,采用稀释涂布法,结合生物抑草活性测试跟踪,筛选分离抑草真菌微生物。结果表明:从稻田土壤中筛选到32个菌株,其中11个菌株对莴苣根长和株高的抑制率高于50%,这11个菌株中有5个对稗草株高的抑制率高于40%,而对水稻具有抑制作用的有3株,没有抑制作用的2株。8号菌株因对稗草具有较好抑制率而对水稻没有影响,作为目标菌株,开展了其生长特性研究。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8号菌株属于曲霉属。该菌株的最优培养条件为以蔗糖为碳源,以酵母浸膏或蛋白胨为氮源,最适温度30℃,最适pH 6。8号菌株的菌液含蛋白质5.14 mg/L,总酚酸5.59 mg/L,可溶性糖448.12 mg/L,总黄酮为2.39 mg/L。8号菌株可开发利用为微生物除草剂应用于稻田除草。  相似文献   

3.
明确土壤微生物对化感作物田间抑草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农田杂草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是培育化感水稻的优良抗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微生物对该野生稻及其后代化感抑草作用的影响。本试验以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作为参照,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长雄野生稻及其中化感潜力后代(RL169)的抑草效应,并分析了与其共培稗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对稗草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显著增强了长雄野生稻及其化感后代(RL169)的抑草效应(P<0.05),而对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则无明显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根系分泌物和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互作(土壤微生物×根系分泌物×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对稗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2)长雄野生稻及其化感后代(RL169)改变了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稗草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水平和丰富度,与其共培稗草的根际细菌在科、属和种水平的数量显著低于非化感亚洲栽培稻(RD23)处理组(P<0.05)。3)长雄野生稻...  相似文献   

4.
化感水稻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文雄 《作物学报》2013,39(6):951-960
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遗传生理与分子生态特性和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过程与机制两方面。水稻化感作用是个可遗传的数量性状,控制该性状的QTL主要定位在第2、第3、第8、第9、第10染色体上,并存在显著的QTL上位性作用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但未见控制化感作用性状的QTL遗传信息与何种化感物质的产生紧密相关的研究报道。从现有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结果看,水稻化感物质可分为三大类,即酚酸类、萜类和黄酮类物质。这三类物质对靶标植物(稗草)均有抑制作用,但酚酸类物质起化感抑草作用的有效浓度较另两类物质的高,且从土壤中检测到的浓度比室内测定的化感抑草作用有效浓度低得多。因此,酚酸类物质是否是一类化感物质经常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然而,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逆境引起的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强与其合成酚酸类物质的基因表达增强以及所合成的该类物质分泌释放到根际土壤中的量增多有关。当抑制化感水稻的PAL-2-1基因表达后,其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减少,其中黏细菌属的细菌丰度明显降低,化感抑草效果下降,因而认为在田间条件下化感水稻PAL-2-1基因调控其酚酸类物质合成,经根系分泌进入根际土壤后引起根际特异微生物的趋化性聚集,在这一过程中,释放的根系分泌物可能被土壤中存在的多样性微生物所降解,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但正是通过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作用,引发了化感物质与根际微生物的藕合效应,并由此产生了水稻化感抑草现象。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根际生物学过程对于最终揭示水稻化感作用机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付斗  郭怡卿  余柳青  陶大云 《作物学报》2004,30(11):1140-1144
以盆栽试验对20份野生稻和5份非洲栽培稻材料的稗草出苗率、距离稻株不同范围播种的稗草株高和干重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将其划分为6类。再以稻叶水提液培养稗草,依其发芽抑制率、芽长抑制率、根长抑制率和发芽指数,再次聚类并划分为5类。盆栽和浸提液试验中效果均好的3份野生稻S37、S68、S72和  相似文献   

6.
稻稗混播互作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稗互作机制对揭示抑草稻的抑草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抑草稻材料6173、不抑草的地方品种93067以及已破除休眠的稗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稻稗混播法,研究混播水稻材料及稗草互作的生物学性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材料6173具有较强的抑草性能;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则主要对稗草的成苗率、孕穗期及抽穗有影响;相对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效果,稗草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表现为在单播时,93067和6173的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不明显,在与稗草混播的条件下,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明显,其中,93067茎、根干重仅为6173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93067茎长则仅为6173十分之三,而相应的与93067和6173混播的稗的草茎、根干重及种子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与稗草混播互作过程中,水稻对稗草的影响远小于稗草对水稻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稻稗互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71-180
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比较不同化感杂交稻组合和新品系抑制稗草能力的田间表现,探索利用水稻化感作用的有效方法。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封行前抑草率、竞争抑草率、灌浆期抑草率、伴生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分析。化感稻移栽条件下对于稗草株高和干物重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播条件;直播条件下化感稻的化感抑草率大于移栽条件下,且变异系数较小,可见直播方式更利于化感稻种植;环境条件是化感稻抑草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竞争抑草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化感作用表现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稻的抑草作用并未对存活稗草的地上部分生长量有明显影响,增强化感稻的化感作用,能有效抑制田间稗草的萌发。实验结果显示了化感稻是更适于直播种植的材料,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评价化感水稻不育系‘化57S’田间抑制稗草能力及稳定性表现及探究其在育种上的研究利用前景。以‘PI312777’和‘化感稻3号’为对照,分3期播种,对5个抑草性状及其稳定性表现进行分析。‘化57S’在3个播期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稗草能力,其灌浆期抑草率3个播期平均值介于对照‘PI312777’和‘化感稻3号’之间,且差异不显著,其余4个抑草性状在3个播期也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化57S’灌浆期抑草率、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3个抑草性状的稳定性均优于2个对照,其中灌浆期抑草率稳定性最好,变异系数仅为4.51%,可作为初步评价‘化57S’化感潜力的一个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化感作用和竞争作用共同决定化感稻田间整体抑草效果,化感作用主要是抑制稗草萌发,竞争作用既抑制影响稗草存活率又抑制存活稗草的生物量积累、但两者之间相关不明显。化感水稻不育系‘化57S’是一个田间抑制稗草能力较好且部分抑草性状稳定性好的化感稻材料,初步显示出具有良好的研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种子》2021,(4)
以141份胡麻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抗旱指标筛选。测定了水分胁迫下株高、根长、叶鲜重、茎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根冠比等9个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抗旱指标的筛选,用综合抗旱能力D值对141份自交系材料进行苗期抗旱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时不同材料间变异丰富,9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40.70%,根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株高和根长变异系数最小;主成分和相关分析表明,根冠比和根部性状对抗旱性影响显著,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综合指标。综合抗旱能力D值聚类将供试自交系材料分为强抗旱、抗旱、弱抗旱和不抗旱四个类群,其中11、14号材料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芦笋茎枯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本文从设施芦笋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性状稳定的拮抗性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综合鉴定,将该菌株归为Bacillus cereus,命名为KJ-1。KJ-1发酵液对芦笋茎枯病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稀释4倍时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65%。将KJ-1发酵液灌根施于设施芦笋地,明显提高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为CK的1.38倍,细菌、真菌数量均为CK的1.52倍,B/F值比CK有略微上升;同时,土壤微生物代谢类群多样性也有一定的变化,AWCD值和物种丰富度(S)都高于CK,其中AWCD值与CK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施用KJ-1发酵液提高了设施芦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多样性,对土壤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11.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 × O. 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旱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探讨菌株R57对黄芪的抑菌防病和品质提升作用,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无菌发酵液的体外抑菌效果、浸根法测定离体防病效果、灌根法测定盆栽防病效果;采用灌根法处理黄芪,HPLC-UV-ELSD法测定药效成分含量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分类地位。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57无菌发酵液对根腐病菌F. solaniF. acuminatum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02±1.71) mm和(19.96±2.42) mm。离体试验中,R57治疗性处理对2种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在7天和15天时均有显著防效,保护性处理对F. solaniF. acuminatum侵染分别在7天和15天时有明显防效,拮抗处理仅在7天时对F. solani侵染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R57发酵液对F. solaniF. acuminatum引起的根腐病,保护性防效分别为61.27%±4.89%和64.33%±8.25%,治疗性防效不显著。R57发酵液施用还可显著促进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的积累。经鉴定,菌株R5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具有“防病提质”的双重功效,可作为微生物制剂的多功能菌株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玉米幼苗的影响,以40 g/L、50 g/L、60 g/L和70 g/L玉米秸秆-土壤浸出液自然发酵及腐熟剂发酵液为试材,用滤纸培养、盆栽法和常规方法测定种子发芽率、幼苗根长、根数、株高、幼苗鲜重、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随发酵液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根长、根数、根系鲜重、株高、叶片鲜重均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浓度腐熟剂发酵液的上述指标值均大于自然发酵液;其中50 g/L自然发酵和60 g/L腐熟剂发酵液种子发芽率较高;腐熟剂发酵液显著增加幼苗根长;50 g/L腐熟剂发酵液极显著增加根数;各处理对幼苗根鲜重、叶片鲜重和株高无显著影响。50 g/L自然发酵液、60 g/L腐熟剂发酵液根系和叶片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与土壤浸出液无显著差异;总体看,50 g/L自然发酵及60 g/L腐熟剂发酵液对玉米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秸秆配施腐熟剂发酵可减弱其化感作用,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时可适当增加秸秆还田量。  相似文献   

14.
Unknown compounds in crop plants are inhibitory to seed 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weed plants. A Petri dish assay showed that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oats (Avena sativa L.),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extrac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root growth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 var. oryzicola Ohwi.) and eclipta (Eclipta prostrata L.).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rop extracts increased, root growth of the test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with nine standard phenolic compound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s of allelopathic compounds depend on the extracted plant extracts. Caffeic acid, hydro‐cinnamic acid, ferulic acid, m‐coumaric acid, p‐coumaric acid and coumarin were present in all the crop plant species, and hydro‐cinnamic acid were detected as the highest amount. Coumarin at 10?3 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root growth of alfalfa and barnyard grass more than that of eclipta.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extracts of barley, oats, rice and wheat have an allelopathic effect on alfalfa, barnyard grass and eclipta and that the findings of bioassay were considerabl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 and amount of causative allelochemicals, indicating that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three test plants were ranked in order of wheat (highest), barley, rice and oats (lowest). The results may have value in enabling weed control based on natural plant extracts or crop residues in the field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玉竹根际土壤提取液的生物学试验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探讨玉竹连作障碍与化感作用的关系。采用浸提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玉竹的化感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玉竹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玉竹自身根茎芽胞发芽率、幼苗苗高及根鲜重,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增强。在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中鉴定到24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酮、醛等化感物质,其中很多被报道是化感物质。可得出结论:玉竹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自身根茎芽胞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且自毒效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推断化感作用可能是造成玉竹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苦荞水提液的化感作用及其相关的化学成分,以2种农田恶性杂草马唐和三叶鬼针草为供试植物,测定苦荞水提液的不同有机相萃取物的化感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苦荞水提液的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的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水提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萃取物均对马唐和三叶鬼针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相的化感抑制率最强,当浓度为2.00 mg/mL时,供试植物的化感响应指数为-1.00,抑制率达到100.0%,其次是石油醚相,正丁醇相的抑制率最差。总体上,3种不同萃取物对马唐的抑制作用大于三叶鬼针草,对根长抑制率大于茎长。苦荞水提液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中含量大于0.5%的化学成分有41种,其中石油醚相的主要成分为4-乙基苯酚,含量占26.8%,乙酸乙酯相的主要成分为四氢薰衣草醇,含量占20.7%。本研究初步证实,苦荞对农田杂草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含有活性的化学成分,其化学成分的活性特征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r21的抑菌广谱性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优化了菌株P-r21发酵条件,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该菌株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接种试验研究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P-r21最佳发酵条件为在PYJ中培养初始pH 6.0,培养时间为12 h。菌株P-r21对供试的6种植物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Fusarium proliferatum、Rhizoctonia cerealis、Gaeumannomyces graminis、Fusarium graminearum、Colletotrichum karstii)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对C. karstii和B.cinerea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88.0%和84.5%。发酵滤液对B. cinerea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0.6%,对叶片和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100%和80.0%;发酵液10倍稀释后防效也可达到67.1%和60.7%。本研究明...  相似文献   

18.
以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um)为指示菌从青海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中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6S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并进行促生功能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1株内生细菌中36株有拮抗作用,占供试菌株的44.0%,其中从根部分离的13株的抑菌率均在50.0%以上,菌株2018GH11对6属8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0%以上,特别对孜然根腐病菌的抑菌率达67.6%,抑菌谱宽;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6Sr 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se;2018GH11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和产IAA能力;发酵菌剂2018GH11用量为0.50%时,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鲜重及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33%、39.40%、22.22%、215.99%和126.70%。该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2018GH11具有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