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内生真菌嗜线虫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NQ8GⅡ4菌株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效及作用机制,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枸杞根腐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ium barbar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防御酶活性测定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预先3 d接种NQ8GⅡ4菌株能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高达70.07%。拌土法接种NQ8GⅡ4菌株可显著降低温室中枸杞根腐病的发生,防效为76.38%,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相当。接种NQ8GⅡ4菌株显著促进枸杞生长,株高、侧枝数、叶宽、茎粗和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61%、90.56%、52.50%、32.35%和44.69%。在病原菌胁迫下,接种NQ8GⅡ4后21 d与不接种相比POD、SOD、PAL和CAT活性分别增加33.92%、65.64%、57.96%和41.59%,MDA含量减少44.23%。说明接种NQ8GⅡ4菌株可以促进枸杞幼苗生长,激发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缓解病原菌胁迫导致的膜脂过氧化作用,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分离法从‘宁杞5号’枸杞健康根筛选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采用两点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枸杞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活性,为枸杞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资源菌。结果表明,8株DSE菌株均可定殖于枸杞根部,形成典型的DSE结构,且对枸杞根腐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12(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81.47%;8株DSE菌株发酵滤液和挥发物质对枸杞根腐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12发酵滤液浓度为10%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78.43%;菌株M1(Alternaria alternata)发酵滤液浓度为50%时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为91.48%;菌株M1产生的挥发物质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94.10%。盆栽试验中,菌株M1和S12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效果,防效分别达89.54%和83.17%,优于50%多菌灵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本结果表明DSE菌株M1和S12可有效防治枸杞根腐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  相似文献   

3.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茅文俊  鲍大鹏  周陈力  李燕  谭琦  汪滢 《园艺学报》2015,42(9):1837-1842
采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野生型菌株CM01为供试材料,以金粉包裹质粒pDHt-gpdA-GFP-bar,运用基因枪法转化,经草铵膦抗性筛选,最终在靶距离6 cm或9 cm,氦气压力7.58 × 106 Pa或8.96 × 106 Pa条件下,获得2个遗传稳定的转化子Gfp2与Gfp3,转化效率为0.4 cfu ? μg-1。PCR鉴定与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草铵膦抗性基因Bar已经以单拷贝或者多拷贝方式整合到蛹虫草转化子的基因组中。蛹虫草转化子的菌丝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测到绿色荧光,表明载体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蛹虫草转化子中得到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基因枪法应用于真菌蛹虫草,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遗传转化方法,而转化效率需要通过优化基因枪参数设置、受体材料制备等途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根癌农杆菌介导甘蓝枯萎病菌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载体PCH-sGFP对尖孢镰刀菌甘蓝专化型两个生理小种进行转化,该载体含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筛选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获得转化菌株后,经检测表明:T-DNA目的片段成功整合到枯萎病菌基因组中,并且单孢继代培养6代后荧光蛋白仍能稳定遗传。对转化菌株的生长速度和致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菌株和转化菌株在生长速度和致病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转化菌株可用于甘蓝枯萎病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松茸菌株组织分离与液态发酵菌株CS992的优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生长速度和生物积累量为指标,选择优良适于液态发酵松茸菌株为目的的从不同松茸产地采收松茸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的4支菌株和1支日本引进菌株中优选出CS992菌株,其生长速度快(1.8cm/5d),菌丝积累量高(干菌丝23.3g/1,000mL)与其它供试株比较差异极显著,松茸(CS992)菌丝体胞内、胞外活性多糖分别为2.70%、4.2g/L。通过几年的传代培养和应用试验研究证明,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无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草莓根、茎、叶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内生细菌183株及根际细菌55株,其中9株拮抗菌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concav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4种草莓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效果。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拮抗菌株G3-23、J3-20、G3-29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J6-1、J1-4、G2-12、G3-k2和J1-11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3-20鉴定为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G3-17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G3-23能够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对由P. concavum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该菌株能在离体草莓叶片上成功定殖,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8.
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从12个配对菌株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不同,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4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4者与后2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遗传转化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的重要手段,构建较为完善、高效的厚皮甜瓜遗传转化体系,为基因功能验证和厚皮甜瓜种质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厚皮甜瓜B8为材料,用携带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QY002005的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B8子叶诱导再生,通过探究影响甜瓜遗传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因子的作用,建立以B8为基础的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结果】以正常光周期培养3 d的无菌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其进行微刷+10 s超声处理可提高农杆菌侵染效率,荧光芽获得率达29.6%;压力85 kPa的2次5 min的抽真空侵染方式(间隔1 min)侵染效果较佳;4 mg·L-1的Basta较适宜筛选抗性植株。利用以上方法,单次转化120个子叶节外植体,可获得31个再生荧光芽,17株生根苗,通过PCR检测确定8株阳性苗,阳性率达58.8%,阳性植株获得率为6.7%。【结论】成功建立了以B8为材料的甜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甜瓜关键基因功能验证和种质精准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构建香菇(Lentinula edodes)YUCCA8基因的双向启动子(Leactin和Legpd)RNA干扰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菇菌丝转化方法,获得12个相对稳定的YUCCA8基因沉默阳性转化子.qRT-PCR分析表明,转化子的YUCCA8基因表达量下调至野生型菌株S606的10%~40%;与S606相比,...  相似文献   

11.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双核菌株G和单核菌株dan3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fvh1和fv-hyd1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fvh1在双核菌株G中,菌丝阶段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原基和子实体阶段,而单核菌株dan3中,测试3个阶段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基因fv-hyd1在双核菌株G和单核菌株dan3中,原基阶段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子实体阶段,而菌丝阶段表达量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12.
罗莹  张志军  李淑芳  刘连强 《食用菌》2012,(2):15-15,18
通过对南韩灵芝、京大灵芝、美芝、G4、G18、日本紫芝6株灵芝菌株的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商品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4灵芝菌株生长速度较快,产量高,子实体商品性状好,是适宜天津地区推广的灵芝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苹果不同部位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促生潜力的菌株,为开发苹果益生真菌储备菌种资源,为探究苹果内生真菌与宿主互利共生关系提供试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内生真菌,基于ITS序列鉴定到属种;筛选、比较菌株产IAA、铁载体等促生能力;回接潜力菌株于苹果组培苗,50 d后观察组培苗生长情况。【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51株鉴定为29种。促生潜力筛选后,选取IAA含量高、兼具促生功能多的5株菌(LG06、PG06、LG12、LY09、PJ09)回接苹果组培苗。结果表明其中4株内生真菌对苹果组培苗的促生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菌株PG06的叶片数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总氮含量增高最多(p<0.05),依次增加了61.17%、44.08%、42.56%。【结论】苹果内生真菌PG06、LG12、LG06、LY09对苹果组培苗均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可进一步探索田间试验。研究为苹果生物肥料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袋栽实验比较野生型、Pofst3过表达型和Pofst3反义沉默型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分别记为Ⅰ、Ⅱ、Ⅲ)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数量、子实体数量、菌柄直径、菌盖直径等农艺性状;测定其漆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Ⅰ、Ⅱ、Ⅲ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与Ⅰ相比,Ⅲ的原基和子实体数量多,菌柄直径大,菌盖直径小,原基和子实体中Pofst3的相对表达量低;与Ⅰ、Ⅱ相比,Ⅲ的漆酶、木聚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较高;Pofst3对糙皮侧耳发育的影响可能与其胞外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40个灵芝属菌株(包括9个江西野生菌株和31个国内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G23、G06、G17、G15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较快,长势较好。不同菌株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菌盖大小、形状、菌柄长度、直径等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野生菌株G01、G06和G09具有较大的驯化潜力,可进一步开发利用,栽培菌株G33、G32、G11、G12、G30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江西省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色氨酸合酶(tryptophan synthase,TrpB)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在生物抗逆应激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耐热栽培菌株S606为实验材料,采用双向启动子(Leactin和Legpd)启动LetrpB蛋白β亚基功能结构域的反向互补片段(400 bp),构建了LetrpB基因的RNAi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载体转入香菇菌丝中,在潮霉素培养基上筛选转化子,再通过PCR检测片段是否插入,获得了稳定的阳性转化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转化子的LetrpB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转化子LeALDH、LeamiE等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下调,而LeYucc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40℃高温处理24 h后,野生型S606的菌丝体在25℃条件下可以恢复生长,而RNAi转化子的菌丝体则不能恢复生长。研究结果表明,香菇菌株S606的LetrpB基因参与了热胁迫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单核体菌株Dan3和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以及原生质体分别为转化受体,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为侵染菌株,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为外源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转化金针菇。结果显示:金针菇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高,为40.31%;单核体菌株Dan3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低,为21.87%。  相似文献   

18.
以柴达木盆地野生型和人工栽植的黑果枸杞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比较了二者浆果内花青素、多糖和多酚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型和人工栽培黑果枸杞浆果内的花青素含量分别为8.37、8.97mg·g~(-1),二者之间无差异;多糖含量分别为57.20、57.88mg·g~(-1),二者之间无差异。人工栽培的黑果枸杞多酚含量高达50.59mg·g~(-1),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黑果枸杞。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组织分离法,在不同健康果树的木质部中分离到235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所得菌株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6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过滤和高温灭菌得到的菌株发酵液进行抑菌谱试验,最终获得拮抗作用较强的内生细菌X8。对X8菌株在植物体内定殖、分类鉴定和防治作用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X8菌株可以在杏、辣椒等植物中定殖。X8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抑制作用最强,达80.3%,对3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达到75%以上,对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75.4%和79.3%,显著高于50%腐霉利和25%甲霜灵的防效。经16S rDNA序列分析,X8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最终将X8鉴定为B. subtilis,在GenBank中序列登录号为HQ647257。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对分析多种导致真菌内源萎锈灵抗性的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SdhB)氨基酸序列的突变位点,将香菇(Lentinula edodes)SdhB氨基酸序列第243位的组氨酸替换为亮氨酸,构建了香菇萎锈灵抗性同源筛选标记载体,以农杆菌介导转化小米粒培养的香菇菌丝。转化子经5次传代后,PCR扩增验证插入片段,并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香菇单核体和双核体菌株经转化后,均能筛选到具有萎锈灵抗性的转化子,单核体菌株的转化率为34%,显著高于双核体菌株(4%);单核体转化子中的同源筛选标记及报告基因稳定性较好。本研究构建的萎锈灵抗性同源筛选标记可有效地在香菇遗传转化体系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