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膜芥菜-水稻-豆角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实行水旱轮作,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广西贺州市农科所推出的地膜芥菜-水稻-豆角种植模式,在当地已较大面积推广.采取该模式种植,每667m2每年可产包心芥菜7500kg,产值3500元;稻谷510kg,产值1020元;豆角1500kg,产值2700元.全年每667m2纯收入达5000元左右.此外,由于实行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地力和施肥效果.同时,包心芥菜、豆角收获后茎叶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生物固氮,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减少了养份流失,节约了生产成本.现将该模式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瑞安市梅屿乡为主的梅屿大棚番茄基地是浙江省颇具规模的番茄基地,常年种植大棚番茄面积600hm^2。一直以来,以种植一季番茄为主,由于连年种植同一作物,因此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病害严重,农业生产效益不甚理想。近年来;当地农民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应用水稻一大棚番茄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以下简称水稻一番茄栽培模式),并通过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据2004年调查:每667m^2产番茄5869kg、产值10564元、纯收入达7037元,纯收入是常规种植(品种为合作903)的2.38倍,还增收粮食613kg,实现粮经双丰收。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17,(7)
<正>浙江省是全国西兰花主产区,年种植面积15万亩(10 000公顷),但连续种植多年后连作障碍加重,影响西兰花产量和效益。近年来,各地创新农作制度与生产经营机制,建立示范基地,推广"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年推广面积近5万亩(3 333公顷),占西兰花面积的1/3。实施该轮作模式,促使粮食和蔬菜生产互惠互利,改善和提高了基地生产功能,提升了技术装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田试验,表明循环增效耕作模式(豆-稻-菜)比常规耕作模式(稻-稻-菜)土壤有机质增加0.26%,水稻产量每公顷增加504.0kg,周年三造每公顷增收人民币4298.0元,投入产出比提高0.31。实施豆-稻-菜种植结构具有资源循环再生,节本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种植模式对新丰生姜生产力与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及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法,对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比对,并对单位面积嫩姜的产量和效益进行测算.[结果]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的整个轮作周期内,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土壤中细菌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都显著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同时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土壤中的Cu、Zn、As、Pb都低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而土壤中Ni的含量略高于露地生姜种植模式.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可为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如东县是江苏省主要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为提高出口蔬菜种植效益,我们进行了多种蔬菜套间种试验研究,其中总结探索出野渍菜、甜玉米、西兰花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一般亩产野渍菜4500kg,亩产值2500元;甜玉米(鲜穗)1000kg,亩产值1600元;西兰花1200kg,亩产值1900元,全年亩产值6000元左右。现籽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周年效益的影响,摸索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减少水稻季氮肥投入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光明米业有限公司崇明种植基地进行了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蚕豆)-水稻、休耕-水稻4种不同水旱轮作。结果表明,绿肥-水稻轮作下236.25 kg/hm~2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9 923.22 kg/hm~2。从周年经济效益来看,油菜-绿肥轮作方式下262.5 kg/hm~2施氮处理下周年经济效益最高,为15 496.89元/hm~2。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周年含量以绿肥-水稻升高最为明显,上升3.3 g/kg。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绒螯蟹、中粳中熟水稻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4‰~6‰含盐量土壤条件下,以0.67 hm~2为1方挖稻田环沟(环沟占比20%),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的稻蟹高效种养模式。结果表明:稻蟹种养模式的水稻单产为6 607.80 kg/hm~2,普通种植模式为8 340.30 kg/hm~2,但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食味值增加5.9%。3个蟹苗投放密度下,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2 250只,成蟹规格最大,雄蟹平均规格为166.6 g、雌蟹为136.04 g,成蟹平均产量为201.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2 609.9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3 750只,螯蟹规格中等,雄蟹平均规格为160.92 g、雌蟹为131.51 g,成蟹平均产量为316.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7 623.1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5 250只,螯蟹规格最小,雄蟹平均规格为149.53 g、雌蟹为125.52 g,成蟹平均产量为391.7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9 552.8元;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下每公顷纯收益仅为5 703.5元。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烟草-超级稻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紫云英-烟草-超级稻种植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实现每公顷年产值40860元,比种植两季杂交水稻增收21600元。  相似文献   

10.
藠头氮和钾需求量较多,在水稻-藠头水旱轮作耕作制耕地种植藠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g/kg左右,最佳施肥量为:纯N:117 kg/公顷,纯P_2O_5:54 kg/公顷,纯K_2O:82.35kg/公顷,最佳产量36668.1 kg/公顷,对中高肥力水旱轮作耕地,上述磷、钾最佳使用量较适宜。但在实际生产上,纯氮可适当增加到128.25 kg/公顷。氮肥是影响藠头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施肥效果最显著。不施肥氮的相对产量最低为79.5%,不施肥磷肥的相对产量最高为95.3%,不施肥钾的相对产量产量为91.7%。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西瓜-水稻-雪菜一年三季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江苏省苏州市应用的可行性,于2019年—2020年对该种植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试验验证,并对应用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每667 m~2年纯收入可达5 288元,经济效益显著,且该种植模式茬口安排合理,不仅增加了土地复种指数,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运用豇豆-水稻-大白菜周年轮作高效栽培技术,能进行周年水旱轮作,不仅能有效的防控病虫害、改善土壤、又能显著提高水旱轮作区农户的收益。该模式豇豆产量约2000kg/667m~2,产值约8000元;水稻产量600kg/667m~2,产值约2000元;大白菜产量约5000kg/667m~2,产值约6000元,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适合用于生产双季稻的地区。运用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每公顷耕地的粮食产量与水稻-水稻-蔬菜模式基本持平,总产值每公顷土地增加了63510.5元,纯收益增加了48505.8元。因此,要把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应用在双季稻的地区,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及其优势,探讨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生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生姜的姜块鲜重、大小、第2子姜数、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低于露地生姜,Cu和Ni含量显著低于露地生姜。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既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市是全国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坝区以蔬菜一水稻——蔬菜水旱轮作栽培模式为主。近年来,坝区在水稻收获后,种植秋无筋豆已成规模,年种植面积10000余亩,无筋豆嫩荚产量1500kg/亩,产值3600元/亩。种植秋无筋豆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效益高等特点。现将秋季无筋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昆明市常年种植洋葱666.7 hm2,总产量35 000t,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北京、武汉、沈阳、长春及三北地区各大城市,部分产品经转口销往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水稻一洋葱水旱轮作无公害栽培,比水稻一小麦或水稻一蚕豆(常规种植模式)每公顷增加收入9 000元以上,不仅成为种植区广大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而且葱蒜类与其它作物轮作可以减轻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调节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17.
<正>荷兰豆又称食荚豌豆,在我国种植地区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荷兰豆的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荚,质脆,味甜,富含蛋白质。产品经速冻加工后远销至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创汇蔬菜品种。为了适应荷兰豆产业发展的需求,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通市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等单位相继投入科研力量对荷兰豆的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效益突出的高效种植模式,其中"鲜食大豆—西兰花—荷兰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就是典型的代表,荷兰豆产量为每公顷8250公斤、鲜食大豆产量为每公顷11.7吨、西兰花产量为每公顷18吨,三熟累计产值达每公顷12.5万元左右,纯效益达每公顷9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塑料大棚黄瓜/丝瓜-晚稻一年三茬种植模式,不仅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黄瓜、丝瓜后茬种植水稻进行水旱轮作,还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现全县应用面积105hm2.该模式丝瓜于10月下旬播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定植.次年2月底至7月上旬采收,每667m2产量7500kg,产值12000元;黄瓜于11月上旬播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定植,次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采收.每667m2产量2300kg,产值5500元;晚稻于6月中旬播种.7月中旬移栽,11月上旬收割,每667m2产量500kg,产值1000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浙东沿海地区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务农劳动力减少,粮经争地矛盾突显等问题。为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生产风险,对本地农户种植西兰花的习惯,经田间试验和生产经验积累,因地制宜摸索出西兰花-早稻水旱轮作模式,现该模式已成为本地区实现粮经双丰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作者重点介绍西兰花茬口早稻直播栽培技术特点,为类似地区农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瑞安市梅屿乡大棚番茄基地是我省颇具规模的番茄基地,常年种植大棚番茄600hm^2。该基地一直以来,以种植一季番茄为主,因连年种植,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调、病害严重,生产效益不太理想。近年来,当地农民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应用水稻、番茄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的种植模式,使侵害番茄的病菌大幅度减少,病害发生减轻,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据2004年调查:该模式亩产番茄5869h,产值10564元。纯收入达7037元,是常规种植(品种为“合作903”)的2.38倍,还增收粮食613kg,实现粮经双丰收。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既解决了蔬菜基地农民的口粮问题,又为实现大棚番茄可持续、稳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