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采用C18柱(5μm, 4.6 mm×250.0 mm),以乙腈∶0.1%磷酸溶液(20∶80,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表明,磺胺间甲氧嘧啶在5.00~200.0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为0.18%;甲氧苄啶在1.00~50.0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02%,RSD为0.60%。本方法简单快捷,精密度好,可用于控制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溶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粒径5μm),流动相为0.02 mol/L磷酸溶液-甲醇(80∶20,V/V),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在10~500μg/mL浓度范围内,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均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5%和99.76%。该法准确可行,适用于同时检测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溶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HPLC法检测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蜂胶溶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4.6 mm,粒径5 μm),流动相为0.02 mol/L磷酸溶液-甲醇(80∶20,V/V),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在10~500 μg/mL浓度范围内,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均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和99.4%.该法准确可行,适用于同时检测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蜂胶溶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建立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以磺胺间甲氧嘧啶计)和甲氧苄啶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Inert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017mol/L磷酸液(20:80)(按1‰的比例加入三乙胺)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在该色谱条件下,两种药物分离很好,磺胺间甲氧嘧啶在24.89~248.9μg/mL之间,甲氧苄啶在5~50μg/mL之间,线性良好(r〉0.99999),添加回收率在97.46%~100.45%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能够满足实际样品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试验采用了ECOSIL 120-5-C18(250 mm×4.6 mm,5.0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20:80,V/V)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 μL。结果表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色谱峰峰型良好,均能达到完全分离;且在0.5~8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精密度和稳定性等考察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而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102%之间,RSD均小于2.0%,均符合方法学要求。采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5份供试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结果均符合规定,且与原质量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用于定量测定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甲氧苄啶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兽药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以C18为固定相,0.1%磷酸溶液-乙腈(80∶20)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70 nm,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磺胺间甲氧嘧啶的线性范围为5.0~100.0μg/m L,回归方程为Area=40.333×Amt-18.843(n=5),相关系数大于0.999。从高(120%)、中(100%)和低(80%)三个添加水平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磺胺间甲氧嘧啶的回收率为96.27%~98.30%。该方法简单,准确,精密度好,回收率高,可以用于测量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兽药粉剂/预混剂中甲氧苄啶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建立了HPLC测定兽药粉剂/预混剂中甲氧苄啶含量的方法。采用W aters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2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0∶80),流速1.0mL/m in,检测波长为271 nm,进样量为10μL。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250μg/mL,r=1.0(n=6);甲氧苄啶的加样回收率在99.38%~100.6%之间;最低检出浓度为0.25μg/mL。结果表明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8.
建立甲氧苄啶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以甲醇∶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0∶7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1nm。甲氧苄啶对照品浓度在10μg/mL~16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A=0.389 2C-0.369 6,r=0.999 9(n=5);平均回收率为99.61%,RSD=0.41%(n=5)。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甲氧苄啶原料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兽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二组分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18柱为固定相,0.05 mol/L的磷酸二氢钾(用三乙胺调节pH值到8.2):乙腈=75: 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0 nm。采用外标法定量计算含量。巴比妥的线性范围为5.6~280μg/mL,回归方程为Area=21.856×Amt+42.143(n=5),相关系数R2=1.0000;氨基比林的线性范围为14.3~715.0μg/mL,回归方程为Area = 22.267×Amt-13.009 (n=5),相关系数R2= 1.0000。巴比妥80%、100%、120%三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7.86%~101.06%之间,相应的氨基比林的回收率在99.48%~100.84%之间。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佳,准确度高,能够有效控制兽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8):77-81
采用HPLC法,建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和甲氧苄啶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十八烷基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冰醋酸(25∶75∶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4 nm,流速1.0 m L/min,进样量为20μL的色谱条件,进行了回收率试验、精密度试验、线性回归试验、干扰试验、耐用性试验。3个浓度氟苯尼考(0.04、0.05、0.06 mg/m L)和甲氧苄啶(0.008、0.01、0.012 mg/m L)的回收率均在98.0%~102.0%,相对偏差RSD值(%)均小于1.50。取含量测定项下的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以峰面积计算,氟苯尼考和甲氧苄啶的RSD值(%)分别为0.72和0.44,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氟苯尼考在0.02~0.08 mg/m L浓度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Y=347 555X+698 784(r2=0.999 7);甲氧苄啶在0.008~0.03 mg/m L浓度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472 586X+478 231(r2=1.000 0)。通过改变流动相比例、色谱柱、柱温等色谱条件进行的干扰性和耐用性试验,显示出含量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且系统适应性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用HPLC方法测定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和甲氧苄啶的含量,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回收率高、结果准确等,可作为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时的相互作用,本试验采用肉汤稀释棋盘法,用恩诺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单药恩诺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256μg/mL;联合用药的MIC分别为8μg/mL和32μg/mL,经计算FIC指数为0.375。结果表明,恩诺沙星与磺胺间甲氧嘧啶联合用药对大肠杆菌呈现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拟定标准进行了改进,通过固定浓度的盐酸溶液溶解供试品,再使用无热原滤膜过滤的方法排除了干扰。通过上述供试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检验人员无需采用特殊灵敏度的鲎试剂,亦可完全消除干扰作用,增强了标准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哺乳期磺胺间甲氧嘧啶(SMM)暴露对仔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以0、10、50、200 mg/(kg·d)剂量对哺乳期ICR小鼠灌胃给药直至出生后21 d;第22天断乳时剖杀部分仔鼠,采集腓肠肌,BCA法测定其腓肠肌总蛋白含量,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游离氨基酸水平,RT-PCR法检测其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另一部分仔鼠以性别分笼喂养至出生后63 d,并每周称重1次。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仔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仔鼠腓肠肌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瓜氨酸(Cit),蛋氨酸(Met),组氨酸(His)和鹅肌肽(Ans)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组的Cit和Ans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低剂量组的Cit含量显著降低(P0.01);仔鼠腓肠肌Mtor,Pi3k3ca,Pi3k3cb,Akt1,Eif4ebp1和Rps6kb1等基因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腓肠肌总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哺乳期SMM暴露对仔鼠骨骼肌氨基酸代谢有一定的改变作用;对mTOR信号通路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为临床上探讨生命早期SMM暴露是否引起代谢性疾病问题提供了毒理学风险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4.
按照磺胺间甲氧嘧啶-恩诺沙星2m l(含磺胺间甲氧嘧啶0.1g,恩诺沙星0.05g)试验剂量,对20只大白鼠进行腹腔注射,常规饲养8d未见任何死亡,故测得大白鼠对该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0.5g/kgBW(以磺胺间甲氧嘧啶计),即MTD大于规定使用剂量25倍以上,休药期应考虑在28d以上。  相似文献   

15.
磺胺间甲氧嘧啶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SMM-Na两种混悬注射液与SMM-Na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旨在为SMM混悬注射液的开发和注册提供依据。将18头猪随机分成SMM混悬注射液、SMM-Na混悬注射液和SMM-Na注射液3个试验组,按100 mg/kg BW单次肌注给药。HPLC分析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用MCPKP程序计算动力学参数。3种制剂在猪体内的动力学过程都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SMM混悬注射液:t1/2α(2.86±0.85)h,t1/2β(45.57±8.06)h,AUC(712.04±108.20)mg.L-1.h,Cmax(12.16±0.52)mg/L;SMM-Na混悬注射液:t1/2α(7.90±1.21)h,t1/2β(24.87±12.92)h,AUC(1 489.78±164.63)mg.L-1.h,Cmax(97.86±10.24)mg/L;SMM-Na注射液:t1/2α(0.10±0.04)h,t1/2β(6.20±0.57)h,AUC(1080.83±93.78)mg.L-1.h,Cmax(84.30±4.26)mg/L。SMM混悬注射液虽然消除缓慢,但血药浓度低,有效血药浓度时间短,很难达到临床治疗的要求;SMM-Na混悬注射液血药浓度高,有效血药浓度时间长,是一种较理想的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SMM-Na)混悬注射液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样品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其成为微乳溶液,然后稀释进样分析。色谱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Hydro-RP(250 mm×4.6 mm,4μm),柱温40℃,以甲醇-乙腈-1.5%冰乙酸水溶液(10∶20∶7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271 nm。同一样品经永停滴定法和HPLC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t0.05,P0.05,呈显著差异。HPLC测定制剂的平均含量为98.99%,RSD为0.48%。磺胺间甲氧嘧啶在20~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本方法更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油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混悬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