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比分析红茶和黑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与品质成分变化,将二者工艺结合,以探究一种采用夏季原料加工黑毛茶的新工艺及对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工艺茶1#为所筛选工艺组合中的最优工艺,其茶叶内多酚氧化酶是降低原料苦涩味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及胞外酶和湿热作用是形成黑茶风味的关键因素,与传统工艺加工的黑毛茶比较,多酚含量减少,酚氨比降低,苦涩味明显降低,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进红茶发酵技术,降低夏暑红茶的苦涩味,提高夏暑茶品质,增加茶叶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红茶的发酵过程中加入采摘后的苹果,利用苹果呼吸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和香气成分,使发酵叶的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红茶的发酵。加入苹果后,红茶发酵叶的温度比对照显著升高,内含物质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有利于红茶品质的茶红素、茶黄素由于发酵时间的延长和供氧量的不足而下降,但是对茶叶品质不利的茶褐素含量也发生下降。在发酵过程中加入苹果可以降低苦涩味,提升茶叶的感官品质,同时也使部分茶样带有苹果的果香,形成其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3.
郭丽 《福建茶叶》2003,(4):23-24
近年来,茶叶中的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茶多酚、咖啡碱和茶叶多糖,这不仅与它们的药用价值有关,还和粗老茶叶存在的广泛性及其销售的劣势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不论是何茶类,夏茶、暑茶或中低档茶的品质都较差。因此,对于这部分茶的消费必须另辟新径。在我国和日本民间,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茶叶愈粗老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愈好。日本的清水岑夫[1]研究发现,茶叶中具有降血糖效果的成分是茶多糖。茶叶中的多糖含量是随茶叶原料的粗老度而增加的[2],也就是说,茶叶越粗老,多糖的含量越高;茶叶多糖不仅具有…  相似文献   

4.
红茶的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红茶的香气成分以及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各个工序中香气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广东茶业》2003,(1):34
一般来说细嫩的名优茶叶比粗老的茶叶营养和药用成分高,绿茶比红茶高。 对具体个人来讲,可选适合自己的茶叶。比如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喝点红茶,在茶中加些糖,既增加能量又补充营养;青年人正处发育期,以喝绿茶为好;妇女经期前后以及更年期,饮用花茶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寿宁县白芽奇兰茶叶的生产现状,介绍了高山区白芽奇兰红茶的初制工艺和品质特征。高山区白芽奇兰红茶初次制工艺包括:应用标准鲜叶原料、分阶段萎凋、适度重压揉捻、自然发酵、高温工而成的红茶,其外形紧结乌黑油润显毫、品种香明显且带兰花香、味甘甜醇厚并带花香、叶底橙红明亮、汤色铜红匀亮,品质风味独特,是寿宁高山红茶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茶叶》2020,(1)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青岛市秋季红茶的感官品质情况和生化成分含量,本研究选用青岛市各茶叶企业生产的21种秋季红茶为试验样品,通过茶叶品质品鉴和生化分析试验,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地区的秋季红茶大部分感官品质和生化品质都比较高,部分红茶品质特征鲜明,达到了或超过了国家优质标准,表明茶企基本上掌握了红茶的制茶技术。但个别红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酵不足、发酵过度、火工过高等,出现汤色、滋味、香气等方面的问题,感官品质较差,需要在制茶过程中注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程启坤等人确立了红茶品质化学鉴评等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测定茶汤中的有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而有关茶叶无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目前研究得颇少。1980—1983年竹尾忠一曾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  相似文献   

9.
随着茶叶产业结构变化,红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方式迫切需要加工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文章针对红茶加工的原料判定、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主要工序,解析其过程中特征品质的变化指标,综述了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智能算法等在各工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茶叶加工的智能化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智能化红茶生产线建设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香味茶(Flavored Tea)是以各种茶叶为原料,采用混合或微胶囊包埋等技术,添加鲜花、水果香料或植物香料窨制而成的一类具有花果香味的茶叶产品。近年来,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饮食上追求新奇、多样化和刺激性的消费观念的出现,风味独特而独具魅力的香味茶在欧美等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年销售茶叶中有30%是香味茶,约1.9万t;德国有100多种香味茶,年产量达4万~5万t;意大利茶叶销量的10%是香味茶;斯里兰卡近年来也非常重视香味茶的开发和生产,除了传统的小豆蔻香味茶外,还开发生产了20多种热带水果风味的香味茶,如香蕉红茶等。目前我国香味茶生产量不大,主要有玫瑰红茶、荔枝红茶、香兰茶和兰贵人等产品。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越冬期不同的覆盖材料对茶园土壤温度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寻求效果佳的防冻材料,研究采用稻草、白膜、黑膜、稻谷壳和防草布等5种材料在茶园行间进行地表覆盖,比较不同材料覆盖后对土壤温度和茶叶产量、品质,以及春茶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进行覆盖的对照,5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平均增温1.5~2.9℃,...  相似文献   

12.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4.
使用自来水冲泡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将其产生的茶垢分别进行定量、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等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产生的茶垢质量显著小于其他茶类,而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的茶垢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措施和目标,总结出适合闽东红绿茶生产的新垦茶园、茶林嵌合型和纯茶种植老茶园生态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相同品种的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氧嗪酸钾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别嘌呤醇组,连续灌喂14 d,探讨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降尿酸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各剂量组的体质量、肾脏指数、血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发花红砖茶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上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茶各剂量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也均极显著降低(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尿尿素氮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的尿尿酸极显著升高(P<0.01);除红茶低剂量组尿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之外,其他给茶组的尿肌酐均达到极显著升高(P<0.01);除发花红砖茶中剂量组显著降低黄嘌呤氧化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P<0.05)之外,红茶中剂量组及两种茶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P<0.01)。结果表明,红茶及发花红砖茶均可减少尿酸的产生,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降低血尿酸与升高尿尿酸、尿尿素氮、尿肌酐方面优于红茶,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红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红茶的重要品质特征,可直接影响品饮者对茶叶等级划分的直观判断。加工过程中,来自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水解、类胡萝卜素降解、脂肪酸降解、美拉德反应及焦糖化反应等生成的不同种类、比例的挥发性化合物综合作用使红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就红茶加工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重要工序对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红茶香气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简述近年关于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主要茶类特征成分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为开发茶类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79—27—17是以槠叶齐为母本,以大叶种混合花粉为父本经人工杂交授粉育成,在实生苗苗圃选拔、无性繁殖、系统选育、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制烘青绿茶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制红碎茶品质优于槠叶齐,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槠叶齐和福鼎大白茶,是一个优质高产的红绿茶兼用型茶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武夷名丛资源、丰富红茶品类,以水仙为对照,对13个武夷名丛分别蒸青固样、加工红茶。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分析其红茶适制性,并对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鬼洞白鸡冠’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均超过对照,其中茶黄素含量为0.81%,显著高于对照,且感官审评品质优异。综合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得出,‘鬼洞白鸡冠’、‘金锁匙’、‘金凤凰’、‘白毛猴’、‘雀舌’适制红茶。鲜叶酚氨比与红茶品质未发现显著相关性。鲜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咖比和氨咖比与红茶品质或重要影响因子呈显著相关,可为茶树种质红茶适制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