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泸州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珊  李启权  张浩  王昌全  谢云波  李冰  蒋欣烨 《土壤》2016,48(6):1216-1223
基于泸州180份植烟土壤样品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数据,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肥力因子和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泸州烤烟生态适宜区规划和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Fe、Mn、Cu、Zn、B及Mo平均含量分别为70.42、46.72、2.33、1.75、0.34和0.17 mg/kg,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效B和Mo符合球状模型,其余元素均符合指数模型;6个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全钾之间无相关性,与有机质、氮素、磷素及速效钾总体呈正相关;坡度和坡向与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之间无相关性,海拔与有效Mn、Cu及Mo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肥力因子对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强于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2.
广元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广元植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地统计学、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钼及硼等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及铜含量丰富,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效钼含量适中;有效锌和硼缺乏,总体处于缺乏或极度缺乏水平。半方差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系数均在29.72%~67.59%之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铁、锰、铜及钼含量表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土壤有效锌和硼含量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总体高于地形因子。土壤有机质对有效铁、铜、锌及硼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5%~27.2%。除有效锌外,土壤p H值对其余5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均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为5.0%~30.4%。土类对土壤有效铁、锰及铜有极显著影响,其空间变异性8.4%~12.3%。熟制和种植制度对6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较弱,进一步说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但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强于随机性因素。本研究结果为广元植烟区土壤微肥施肥管理及优质烤烟栽培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更客观地阐明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内在机理,对田间土壤肥力的有效管控和保障人类健康、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江西省丰城市鄱阳湖平原农田区,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283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0-20 cm表层土壤,对样点数据用三倍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20个,实际利用样点数为263个,分析了土壤样品pH、质地、氮、磷、钾和硼(B)、锰(Mn)、钼(Mo)、硒(Se)、碘(I)、氟(F) 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地统计学理论、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B、Mo含量均值处于丰富与上限值之间;Mn含量均值为330.24 mg/kg,处于缺乏水平;Se、I含量均值处于适量水平;F含量均值为474.59 mg/kg,处于边缘水平;6种微量元素含量均为中等程度变异,但各元素含量变异程度有所差异。B、Mn、Mo元素的最优插值模型为指数模型,Se、I、F均为球状模型。I元素的块金效应<25%,其他5种微量元素处于27.09%~41.77%。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为明显,除Se元素不缺乏外,其余5种微量元素均处在缺乏水平。B、Mn、F含量均受到土壤类型、耕层质地的显著影响,Mn、Mo含量与坡度、pH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Mn、Se、I含量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坡向与到河流的距离与6种微量元素含量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其他影响因素仅对某些种元素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B、I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耕层质地的影响最大;在Mn、Mo元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pH的贡献率最高;Se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全磷、坡度、高程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以全磷的影响程度最高;F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全氮含量相关显著,且全氮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研究区域土壤B、Mo的含量总体较高,I、Se含量适量偏上,Mn总体上较为缺乏,F处于边缘水平;6种元素含量均为中等程度变异。2)土壤微量元素B、Mn、Mo的最优插值模型为指数模型,Se、I、F则为球状模型;除I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外,其余5种元素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3)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因素中,坡向、到河流的距离与各元素含量间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B、I含量均受耕层质地的影响最大,Mn、Mo含量主要受pH的影响,Se含量主要受全磷的影响,F元素含量则主要受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黄棕壤若干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湖北省黄棕壤上采集32个土样,研究了微量元素B、Mn、Fe、Cu、Zn和Mo的总含量、有效态含量、它们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所得结果如下:(1)湖北黄棕壤B、Mn、Fe、Cu的总含量较丰富,Zn的总含量中等,Mo的总含量缺乏;B、Cu、Zn、Mo的有效态含量较缺乏;(2)各微量元素总含量在黄棕壤剖面中的分布均以心土层中最高,而有效态含量均以表土层中最高;(3) Zn、Mo的有效态含量与总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B、Mo的有效态含量与黄棕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Fe、Zn有效态含量则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除Fe外其他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为研究区域,结合统计分析探索鄂托克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以及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铁、锰、锌、硼)的影响,以期为当地肥料使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高原农田土壤铁、锰、铜、锌、硼有效态含量中等,铁和锰含量变异相对较小,铜、锌和硼含量变异相对较大;②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③铁、锰和硼有效态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铜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H值过高会影响土壤中铁、锰、铜和硼的有效态含量。  相似文献   

6.
姜冰  王松涛  孙增兵  张海瑞  刘阳  刘倩 《土壤》2021,53(6):1221-1227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系统采集分析390件表层土壤样品,获得了N、P、K、Cu、Zn、Mo、B 7种土壤养分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pH和有机质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Mo、B元素有效量低,总体表现为缺乏和较缺乏;N元素有效量背景值略高于临界值,分布不规律;P、K、Cu、Zn元素有效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N、P、K、Cu、Zn、B 6种元素全量与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测试的7种元素有效量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N、K、Zn、B 4种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成土母质中,奥陶系和寒武系土壤pH、奥陶系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奥陶系土壤中总体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粗骨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全区,养分有效量在粗骨土中总体较低。研究区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不仅与元素全量水平关系密切,同时受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黑土某些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根据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对黑土中微量元素B、Cu、Fe、Mn、Mo和Zn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它们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①吉林省黑土B、Mn、Mo、Zn的全量缺乏 ,Cu、Fe的全量略低 ;②黑土B、Cu、Zn的有效态含量缺乏 ,其中Zn严重缺乏 ;③黑土剖面中 ,B、Cu、Fe、Mn、Mo、Zn等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分布相似 ,均以淋溶层最低 ,表层和淀积层较高 (Mo的全量除外 )。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剖面分布中淀积层层次较深 ,表层富集程度稍强 ;④黑土中B、Fe、Mn、Mo、Zn的有效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B、Mo的有效态含量与 pH值呈显著正相关 ,而Cu、Fe、Mn、Zn的有效态含量则与pH值呈负相关 ;黑土B、Cu、Fe、Mn、Mo、Zn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根据吉林省黑土中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布的特点 ,需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增加黑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采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综合评价土壤微量元素空间数据的结构性、空间格局变异产生原因及影响因子。本论文以生态型城市桐庐县为研究区,研究了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期耕作的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高效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满足空间分析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布置采样点数目与密度,在作物收获后,选取水田区、旱地区、茶园区、果园区和桑园区等有代表性的田块采集分析土样386个。利用GS+7.0和ArcGIS 10.1进行半方差分析和Kriging插值,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比较各因子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铁、锰、铜、锌4种微量元素变异系数在58.37%~90.22%之间,块金效应值在10.9%~12.5%之间。4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结构相似程度较小,呈斑块状特点。不同土壤类型对有效Fe和有效Zn的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4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有效Fe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Cu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Cu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Mn呈显著正相关。有效Zn与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Mn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海拔等8个因子合计分别能够解释4种微量元素变异空间变异的19.1%、2.2%、12.2%和12.1%,8个因子中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3.1%~13.5%。【结论】研究区内铁、锰、铜、锌4种微量元素总体处于丰富水平,呈中等变异。不同元素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除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海拔等8个因子外还有众多其它结构性影响因子,土地利用方式有重要影响但非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浙江乐清市乐成镇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和B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Fe、Mn、B含量属于中等变异,Cu、Zn属于强变异。描述空间变异的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Fe、Zn和B的最适模型是球状模型,Mn为指数模型,Cu为线性模型;Fe、Mn、Zn和B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u的块基比大于75%,表明Cu含量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其中Fe、Mn和B明显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点,Cu、Zn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土壤类型对Mn、Cu的含量有着显著影响,水稻土中Mn、Cu的含量显著高于红壤;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Fe与土壤pH、OM、全氮、碱解氮以及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Mn、B与pH、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性,Cu仅与速效钾显著相关,Zn的含量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毕如田  李华 《土壤》2005,37(3):290-294
在永济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传统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半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通过GS 软件对永济市耕地土壤的6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中6种微量元素中Zn和Mo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的范围,Fe、Mn和B属于中等偏低的变异强度范围,而Cu则在河漫滩区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其他地形部位则表现为中等偏低的变异强度。河漫滩区微量元素Cu、Zn和Mo,盆地区微量元素Zn、B、Mo,丘陵区微量元素Zn、Mo以及山地区的Zn和Mo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其他则属于中等偏低的变异强度。丘陵区6种微量元素含量在所研究的尺度上的总变异中既受到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空间变异影响,同时也受到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影响力为中等尺度;河漫滩区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总变异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在河漫滩区自然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通过对研究区耕地土壤中6种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与空间变异性分析,为进一步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耕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壤调查研究表明,天津小站稻种植区土壤的微量元素全量中,Fe、Mn、Zn、S丰富,Cu中等,B、Mo和Se偏低;有效态含量中,Fe、Cu、Mn、S丰富,Zn和B中等偏上,较普遍缺Se,少部分土壤缺Mo。Cu、Mn、B、Mo、Se和S的有效量受全量的影响较大,Fe和Zn的有效量与其全量相关性不明显。Cu、Fe、Mo、Se、S和Mn的有效量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H对Mn和Se有效量的影响明显,水溶性盐含量与Fe、B和S呈显著正相关。天津稻田土壤需要针对性施用微肥、配施有机肥并适当调理土壤酸碱度。本研究对于稻田土壤改良和水稻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绿洲连作棉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棉花长期单一种植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明确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在南疆棉区分别选择新开垦1a和连续植棉5、15、20、30 a的棉田,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上棉田0~100cm土壤剖面Mo、Cu、Zn、Mn、Fe等5种微量元素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棉田微量元素含量与连作年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长期连作后,土壤0~20cm耕作层全钼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持续下降,与连作年限呈一元负线性关系;全铜、全锌、全锰含量随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与年限呈二次函数关系,分别在连作7~10、10~12、17~18 a达到最高累积量,之后持续下降,分别在14~17、20~22、32~34 a降回到开垦初期的水平。土壤剖面中部30~50cm土层各元素全量均随连作年限增加剧烈下降,与连作年限呈一元负线性关系,长期连作易导致该层微量元素缺乏。剖面下层50~90cm土层各元素全量在长期连作后表现出一定的累积趋势,然而与连作年限之间没有明显的函数关系。随连作年限延长,0~60cm土层中含量水平越低的元素,含量下降越明显,Mo表现最明显,其次为Zn和Cu,而Mn和Fe下降较少。在长期连作棉田,棉花种植应注重Mo、Zn、Cu等微量元素肥料的补充施用,并结合土壤深度翻耕,提高中部土层微量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重庆市14个县(区)的334个植烟土壤样品的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Zn、B和Mo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以上植烟土壤缺Mo、Zn,75%以上土壤缺B,有效铁、锰含量较丰富,有效铜极丰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钼含量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硼含量在pH<7.0时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在pH>7.0时含量下降。植烟土壤中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有效锰、硼和钼与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与施氮量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铁、 锰、 铜、 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也直接影响到小麦籽粒的营养价值。不同地区、 品种以及种植方式小麦微量元素营养品质不稳定。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协同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位于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北京、 河北任丘和河北赵县,采用裂区设计,以试验点为主区,即任丘、 北京、 赵县; 施氮量为副区,设5个氮素水平0、 90、 180、 270、 360 kg/hm2; 小麦品种为副副区,为济麦20、 皖麦38、 京冬8号、 中麦8号。收获后于每个小区中随机取样测定籽粒样品中Fe、 Mn、 Cu、 Zn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显著性,分析不同试点生态条件与施氮量对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微量元素含量的稳定性以及氮肥的调控补偿效应。【结果】 1)小麦籽粒中铁、 锰、 铜、 锌微量元素含量受生态环境、 栽培因素及品种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各试验因子均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差异越大,对小麦微量元素的影响作用越大。降水量可以影响小麦对铁和锰的吸收, 锌则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试点纬度影响较大; 土壤中的钾可以促进小麦对铁、 锰、 铜、 锌的吸收利用。2)在0~360 kg/hm2 施氮范围内,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对土壤中铁、 铜和锌的吸收,不利于锰的吸收积累。适当施用氮肥有利于缩小小麦籽粒铁、 锰、 铜元素含量的生态环境变异,提高其生态稳定性,但对锌元素试点间稳定性影响较小。施用氮肥对不同小麦品种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有利于缩小小麦品种间铁、 锰、 锌含量的差异。【结论】栽培环境对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即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较强的栽培可塑性。施氮有利于弥补生态环境或品种差异引起的微量元素含量不稳定性,调节品种差异并补偿生态环境对小麦造成的不利影响。适宜的栽培环境对提高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岛崂山茶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岛市崂山茶种植区土壤调查研究表明,茶园土壤中6种主要微量元素(Zn、Cu、B、Mn、Fe、Mo)的有效量多大于其缺素临界值,有效态铜、锌、锰含量均处于高水平,钼中等,硼较低。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Zn、B、Mn等元素全量与有效量间具显著正相关性,Fe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全量并不是有效量的完全控制因素;pH值与有效态Zn、Cu、B、Fe和Mo均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酸性增强(酸化)会增加这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有机质含量与有效态Zn、Cu、B、Fe和Mo呈正相关性,说明有机质较高有利于土壤元素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