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镁肥在中国南方三种缺镁土壤中的迁移和淋洗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镁淋溶是导致南方土壤缺镁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探究了四种镁肥(氧化镁、改性硫酸镁、钙镁磷肥和硫酸钾镁)在中国南方三种酸性缺镁土壤(黄壤、紫色土、红壤)中的有效性、迁移和淋洗特征以及土壤对镁素的固持,以期为南方缺镁土壤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镁肥(折合MgO 100 mg·kg~(-1))后,三种土壤施镁土层(0~15 cm)交换性镁含量提高了2倍~15倍。氧化镁、改性硫酸镁和硫酸钾镁在三种土壤中均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能力,经过60 d淋洗(模拟降雨量1 000 mm),未施用镁肥土层(15~50 cm)中有效镁含量均较对照增加17.9~105.4mg·kg~(-1)。黄壤上不同镁肥处理镁累积淋失量在104.9~243.8 kg·hm-2,与紫色土接近,但较红壤高2倍~3倍。实验结束后,黄壤和紫色土上施用氧化镁、改性硫酸镁和硫酸钾镁的淋失率均超过三分之一,而红壤中均低于7%;施用钙镁磷肥增加了土壤对镁的固持,减缓了镁向下淋洗,淋失率在三种土壤中均为负值。综合四种镁肥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土壤对镁素的固持、镁在土壤中的淋洗特征以及土壤酸化阻控,钙镁磷肥在三种酸性缺镁土壤中施用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镁肥基施及后期喷施对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镁肥基施及后期喷施对直播冬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冬油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基施镁肥,用量分别为MgO 0、15、30、45、60 kg/hm~2;副处理为叶面喷施清水和镁肥,于油菜终花期(即播种后180 d)喷施等量(750 L/hm~2)清水和0.5%硫酸镁。结果表明:(1)镁肥基施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产油量,与不施镁相比,施镁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了370~675和253~409 kg/hm~2,增幅分别为14.08%~25.68%和21.12%~34.19%。(2)镁肥基施及后期喷镁可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和产油量,与喷水相比,喷镁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加了89~267和44~138 kg/hm~2,增幅分别为2.74%~9.36%和2.81%~9.56%。基施MgO 15 kg/hm~2时,喷施镁肥的油菜产量和产油量增产效果最佳,分别为266和138 kg/hm~2;基施镁肥超过MgO 30 kg/hm~2时,喷施镁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界于缺乏与潜在缺乏时,油菜基施MgO 30~45 kg/hm~2即可满足整个生育期的镁养分需求;基施镁肥用量较低(MgO 15 kg/hm~2)时,后期喷施叶面镁肥可以达到相应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镁肥对葡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大田条件下,施镁对缺镁葡萄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为葡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4个土施硫酸镁梯度,为0、112.5、150、187.5 kg/hm~2,副区设3个叶面喷施硫酸镁浓度,分别是0%、0.2%、0.4%。土施和叶面喷施镁肥能够显著提高叶片镁含量,土施150 kg/hm~2同时叶面喷施0.4%硫酸镁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实际光量子产量、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原初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非光化学淬灭维持在较高水平,初始荧光最低。缺镁土壤适量施镁(如土施150 kg/hm~2同时叶面喷施0.4%硫酸镁肥)能够显著增加叶片中镁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PSⅡ天线色素的非光化学能力耗散,缓解光系统受损程度,同时保持PSⅡ原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但施镁量过大,气孔导度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配施缓控释肥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基于一个长期定位的裂区试验,其中两个主区为秸秆还田区和秸秆不还田区,每个主区设7个处理,分别为施用180、375和600 kg ha-1控释肥和相应的化肥以及对照,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秸秆还田和控释肥对土壤养分变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比不还田区增加了10.65%、全氮含量增加了18.68%;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由不还田区的9.17 mg kg~(-1),152.29 mg kg~(-1)提高到秸秆还田区的10.83 mg kg~(-1)和253.66 mg kg~(-1);施用控释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都高于施用化肥的处理;施用控释肥对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从2009年到2016年,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控释肥的各处理小麦产量高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处理,也高于秸秆不还田的控释肥处理和化肥处理,增加幅度为1.61%~23.59%。秸秆还田配施控释肥的各处理较化肥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也较秸秆不还田下控释肥处理和不还田配施化肥处理高,增加幅度为2.22%~15.06%。秸秆还田配施180 kg ha~(-1)缓控释肥的小麦和玉米多年平均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从南方各地采集7种不同类型土壤126个样品,测定土壤有效镁含量.结果表明,平均有效镁含量37.2mg/kg.几种土壤类型供镁能力排序为:水稻土>棕色石灰土>暗泥质砖红壤>泥质红壤>麻硅质红壤>硅质红壤>红土质红壤.同样母质发育红壤,其有效镁的含量与植被种类覆盖、土壤侵蚀程度有关,说明植被生态环境对土壤质量产生重要作用.盆栽试验表明,不同镁肥用量对玉米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施镁的增产幅度受土壤施钾水平的制约,大量施用钾肥,更引起土壤供镁量不足,钾与镁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大田施用镁肥,以红壤旱地上黄豆、花生增产幅度最大达25%~40%,其次是茶叶、烤烟,增产幅度20%~25%,水稻增产幅度较少仅有6%左右.施镁肥增产幅度与土壤有效镁含量和作物品种有关.镁肥品种以含镁石灰性物质或水溶性镁化合物较好.  相似文献   

6.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改良盐碱耕地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促进盐碱耕地的快速改良和高效利用,研究了鲁西北内陆盐碱耕地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施用有机物配施化肥对盐碱耕地的改良作用和效果,试验设置了对照(不施肥),单施化肥,牛粪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共4个处理,各施肥处理按等氮量投入。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牛粪75 m~3配施化肥、麦秸75 000 kg与化肥配施的改良作用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处理。(1)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变化:施用牛粪加化肥处理由8.07 g/kg提高到11.18 g/kg,增加了3.11 g/kg;麦秸加化肥处理由8.26 g/kg提高到10.16 g/kg,增加了1.90 g/kg;而单施化肥处理由8.16 g/kg提高到8.52 g/kg,增加了0.36 g/kg,与不施肥(对照)无显著差异;(2)耕层EC值改变:施用牛粪加化肥处理由1.08 dS/m降低到0.43 dS/m,减少60.8%,盐渍化等级由中度改良为轻度;麦秸与化肥配施由1.05 dS/m降低到0.68 dS/m,减少35.5%,盐渍化等级由中度改良接近为轻度;单施化肥由1.07 dS/m降低到0.88dS/m,降幅为17.8%;盐渍化等级无明显变化;(3)土壤物理性状:牛粪与化肥配施和麦秸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38.5%和23.0%,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大幅度增加,土壤转化酶活性有显著提高;(4)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冬小麦季,对照为738 kg/hm~2,单施化肥为3 832 kg/hm~2,牛粪配施化肥达到6 386kg/hm~2,麦秸配施化肥达到4 418 kg/hm~2,与单施化肥产量相比,牛粪与化肥配施增产65%,麦秸与化肥配施增产15%;夏玉米季,对照为1 528 kg/hm~2,单施化肥为4 263 kg/hm~2,牛粪配施化肥达到7 616 kg/hm~2,麦秸配施化肥达到6 352 kg/hm~2,与单施化肥产量相比,牛粪与化肥配施增产79%,麦秸与化肥配施增产49%。因此,盐碱地采取牛粪或麦秸与化肥配合施用,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大幅提高作物产量,是快速、绿色、高效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水肥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裂-裂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溉定额(4 500m~3·hm~(-2)、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绿肥(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化肥(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和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溉定额能显著增加春小麦产量,与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 000 m~3·hm~(-2)和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对春小麦产量的增加幅度为7.73%和9.99%。与不施化肥相比,施用化肥对春小麦的增产幅度为132%。绿肥和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极显著,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高,为2 639 kg·hm~(-2);种植绿肥和不施化肥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最低,为987 kg·hm~(-2);两者相差167%。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春小麦根际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降低的趋势,含水量和pH值呈极显著增加的趋势。种植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有机质和含水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施用化肥能极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氮、速效磷和含盐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速效钾、含水量和pH值。灌溉定额与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表现显著,4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施用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7 500 m~3·hm~(-2)的灌溉定额和不施化肥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两者相差80.6%。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灌漠土带田春小麦高产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为:6 000 m~3·hm~(-2)的灌溉定额、种植绿肥和施用化肥相结合。此管理模式下的带田春小麦产量为2 667 kg·hm~(-2),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水量和pH值分别为106 mg·kg~(-1)、34.7 mg·kg~(-1)、93.6 mg·kg~(-1)、23.3 g·kg~(-1)、11.5%和8.29。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两种肥力土壤小白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小白菜产量呈显著(低肥力)和极显著(中肥力)的二次回归关系,中、低肥力土壤施氮小白菜分别增产141.2%~309.4%和149.5%~617.6%;低肥力土壤小白菜产量仅为中肥力土壤的28.6%~49.5%。施氮75~300kg.hm-2提高小白菜硝酸盐含量9.9%~33.3%(中肥力,75 kg.hm-2处理除外)和240.3%~363.6%(低肥力),硝酸盐含量以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N 150 kg.hm-2处理除外)。施氮降低中肥力土壤小白菜Vc含量、提高氨基酸含量,对可溶性糖影响不大;低肥力土壤施氮降低小白菜Vc、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方法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稻田生态系统氮肥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成为重要的农业和环境措施。本研究在位于湖南岳阳的农业部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开展为期1年的早稻、晚稻田间试验,比较了不施肥(T_1)、尿素常规施肥(T_2,施N 280 kg·hm~(-2)、P_2O_5 165 kg·hm~(-2)、K_2O 120 kg·hm~(-2))、控释肥常规施用(T_3,施N 230 kg·hm~(-2)、P_2O_5 165 kg·hm~(-2)、K_2O 120 kg·hm~(-2))、高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_4,施N 230 kg·hm~(-2)、P_2O_5 138 kg·hm~(-2)、K_2O 120 kg·hm~(-2))、中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5,施N 180 kg·hm~(-2)、P_2O_5 123 kg·hm~(-2)、K_2O 120kg·hm~(-2))及低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6,施N 140 kg·hm~(-2)、P_2O_5 123 kg·hm~(-2)、K_2O 120 kg·hm~(-2))下氮肥的养分利用率、作物产量及氮素流失情况,以期为稻田氮素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侧条施用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减少面源流失。1)在减少稻田秧苗数量和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T_4处理的水稻早晚稻产量分别比T_2处理增加13.17%和4.72%,与T_3处理相比亦分别增加7.27%和1.74%;2)侧条施肥处理有效降低了稻田氮素流失量,年氮流失量为0.466~0.673 kg×hm~(-2),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地表径流氮流失量3.54%~29.36%;3)侧条施肥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T_4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是T_2、T_3处理的1.70倍和1.22倍。因此,采用合适的施肥方式、配施适量控释氮肥可获得较高的产值和收益。高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_4)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对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硫酸钾镁肥对小白菜、茶叶、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配施硫酸钾镁肥对小白菜、茶叶、西瓜的产量、品质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都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施硫酸钾镁与施硫酸钾或氯化钾相比,小白菜产量提高3.81%和9.88%,茶叶产量提高8.75%和3.81%;小白菜NO3-含量降低180.7 mg/kg和52.5 mg/kg;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0.30%和0.27%,茶多酚含量减少0.90%和3.63%,咖啡碱含量增加0.31%和0.19%;西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增加0.07%和0.57%,Vc含量提高8.84%和7.35%。施用硫酸钾镁比施用硫酸钾或氯化钾每公顷增加经济效益733~4041元。  相似文献   

11.
低钾配施纳米氢氧化镁对白菜的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低量施钾条件下配施纳米氢氧化镁对白菜营养效应的影响和提高钾素利用效率的作用。【方法】 采用酸性紫色土在西南大学进行了大白菜盆栽试验。在所有处理均施N 200 mg/kg和P2O5 100 mg/kg的基础上,试验设不施钾,低钾量(K2O 75 mg/kg土),适量钾(K2O 105 mg/kg土),低量钾配施纳米氢氧化镁1.13、1.88 mg/kg土,共5个处理。在大白菜生长68天后收获,测定了白菜产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养分吸收量及钾素利用效率、营养品质等指标。【结果】 低量钾配施纳米氢氧化镁对白菜增产作用极显著,配施氮磷钾肥总量的0.3%(1.13mg/kg土)时白菜产量增加21.5%;配施纳米氢氧化镁使白菜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值分别提高5.3%~10.3%、4.0%~6.1%、4.8%~8.9%和4.3%~8.7%。提高白菜抗氧化能力,使白菜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等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含量分别提高7.6%、6.2%和6.8%~20.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酶类抗氧化物质含量分别提高9.8%~18.8%、10.7%~11.2%和7.4%~9.9%。配施纳米氢氧化镁促进白菜养分吸收,白菜磷、镁含量分别提高3.8%~16.9%、11.1%~24.9%,氮、磷、钾和镁吸收量分别提高9.1%~10.2%、13.2%~32.3%、8.4%~14.4%、26.6%~39.7%,钾素偏生产力、钾素农学效率、钾素生理效率和钾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0.6%~23.7%、74.5%~77.6%、27.4%~36.5%和14.6%~25.0%。低钾与纳米氢氧化镁配施的效果以配施氮磷钾肥总量的0.3%好于配施0.5%(1.88 mg/kg土)。配施纳米氢氧化镁对白菜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对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11.5%~12.9%,有利于改善白菜卫生品质。【结论】 综合白菜产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养分含量和吸收量、钾素利用效率和营养品质,以配施氮磷钾肥总量0.3%的纳米氢氧化镁处理综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2.
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壤旱地花生生长及氮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方红壤旱地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生长和氮素累积的影响,以花生品种粤油256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N0)、50%施氮量(N_(50%))、75%施氮量(N75%)、100%施氮量(N_(100%),当地习惯施氮量135 kg·hm~(-2))、125%施氮量(N_(125%))、150%施氮量(N_(150%))、5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50%)+RI)、75%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75%)+RI)、100%施氮量+接种根瘤菌(N_(100%)+RI),研究花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提升水平、氮素累积特征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适量施氮会促进花生生长,过量施氮会产生不利影响。单施氮肥时的增产幅度在9.8%~13.5%之间,以N75%的产量最高,为4 651.0 kg·hm~(-2)。合理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的生长发育促进明显,所有处理中以N75%+RI的产量最高,达到5 169.1 kg·hm~(-2),但施氮不足(N_(50%))时接种根瘤菌的效果微弱。所有处理的花生氮素累积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适量施氮(≤N75%)可以提高花生氮素累积的最大速率vmax,使之出现时间tmax略有提前,但氮素快速累积的持续时间Δt较短;过量施氮(N100%)会使Δt过长,v_(max)降低、t_(max)推迟;而适量施氮配合接种根瘤菌处理的v_(max)较高,tmax出现时间及Δt时长适中。所有处理中以N75%+RI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最高,其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也较高,因此,本试验条件下以施氮101.25 kg·hm~(-2)(N75%)配合接种根瘤菌的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红壤区花生的高产高效种植、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土区肥料运筹对玉米生物性状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求东北黑土耕作区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有膜(M)和无膜(W)两种覆盖处理,3个施肥水平230kg N/hm~2(W1),280kg N/hm~2(W2)和330kg N/hm~2(W3),3种施肥比例60%-40%-0%(F1),60%-20%-20%(F2)和33%-33%-33%(F3),分别设置1组对照,共计20种处理。研究了覆膜、施肥量与施肥方式的差异对作物耗水量、玉米作物生长性状、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植株的生长优势明显,同时植株对于土壤水分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在WW3F2施肥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消耗最大;施肥量和施肥比例的不同导致玉米植株的生长性状及产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肥比例方案60%-20%-20%(F2)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提高,其中MW3F2处理方式下植株产量相对MW3F1和MW3F3处理分别提升了2.8%和12.7%;在肥料运筹模式选取中,采用提升耗水量和肥料用量的方式,能够提高了玉米的产量,降低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综合耗水量和肥料用量两个因素,MW1F2和MW3F2模式在黑土区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郊区大白菜生长期氮素的供应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发云  尹斌  曹兵  蔡贵信 《土壤》2006,38(6):692-697
在南京郊区露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秋季大白菜生长期的土壤N素供应、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和肥料N素损失。结果表明,在大白菜整个生育期,耕层土壤供N量为50.7kg/hm2,占土壤全N量的1.07%。作物收获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和N素含量随施N量的提高而升高,施用N肥显著增加了大白菜的生物量,提高幅度高达3~4倍。植株吸收N量70%以上来源于肥料N。在本试验条件下,尿素N肥表观利用率为26%~35%,土壤NO3--N含量随N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主要累积在0~4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15.
减氮及硝化抑制剂对菜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浩  李博  熊正琴 《土壤学报》2017,54(4):938-947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周年监测集约化菜地四种蔬菜种植过程中N2O的排放和蔬菜产量变化,探究减氮(640、960 kg hm-2 a-1)以及施用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CP)对菜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Nn)处理相比,减量施氮(Nr)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平均降低菜地N2O排放27.1%;与仅施用尿素的处理相比,在减量和常规施氮水平的基础上添加硝化抑制剂又分别能降低菜地N2O排放总量29.4%、26.0%,降低N2O排放系数60.9%、42.4%,而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显著降低菜地单位产量N2O排放量32.1%、30.3%,以减氮结合CP(CP-Nr)处理减排效果最佳。因此,减氮结合CP应用于集约化蔬菜生产是一种有效的菜地减排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石灰性褐土小白菜优质高产与氮、锌、锰肥配施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应用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研究了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施用氮、锌、锰肥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磷、钾肥的基础上 ,施用氮、锌、锰肥的增产效果为氮 锌 锰。氮与锌、锰肥配施有利于小白菜增产和改善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 ,小白菜高产、优质施肥方案为尿素 288.2~446.4kg hm2、硫酸锌 60.8~118.9kg hm2、硫酸锰 67.5~ 127.2kg 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对设施大棚蔬菜产量、土壤氮分布及土壤–蔬菜系统氮平衡的影响,为调控优化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氮素养分管理技术、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供试蔬菜大棚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种植年限8年,种植模式为黄瓜 (Cucumis sativus L.)–紫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L.) 轮作。试验设不施氮肥处理 (N0) 和施氮肥处理;在相同施氮量下,再设施氮不施抑制剂 (N)、配施脲酶抑制剂 (N+UI)、配施硝化抑制剂 (N+NI) 和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 (N+UI+NI) 4个处理。所有处理在黄瓜定植之前基施有机肥41500 kg/hm2,除N0外,其他处理同时底施化肥N 56.3 kg/hm2。在试验开始一个月后每隔10~15天进行一次追肥,全生育期总计共施入化肥N 304 kg/hm2。紫甘蓝茬不再施用有机肥,只在定植前底施化肥N 135 kg/hm2 (N0处理除外)。测定指标包括黄瓜、紫甘蓝产量和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收获季植株含氮量,分析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和土壤-蔬菜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  【结果】  与N处理相比,N0处理黄瓜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但紫甘蓝产量显著下降了12.7 %;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 (N+UI、N+NI和N+UI+NI) 的黄瓜产量较N处理无显著增加,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7.6%~11.9%,氮素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显著提高34.5%~53.3%,13.5~22.5倍和1.5~3.6个百分点,其中N+UI+NI处理的农学效率和收获指数最高;3个配施抑制剂处理的紫甘蓝产量显著高于N处理,其中N+UI+NI又显著高于N+UI和N+NI,3个抑制剂处理紫甘蓝吸氮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8.0%~21.4%和34.8%~68.3%。3个抑制剂处理的两茬累积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76.9%~94.2%和52.8%~98.3%,其中N+NI的累积表观氮素利用率最高,N+UI+NI农学效率最高。综合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考虑,N+UI+NI的效果最优。配施抑制剂后,黄瓜、紫甘蓝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至紫甘蓝收获期,0—100 cm剖面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215.1%~275.2%,氮素盈余量显著下降15.1%~17.8%,但其氮素盈余率仍维持在35.5%~37.1%。  【结论】  由于连续的高氮投入,导致种植多年的蔬菜大棚土壤氮素供应水平较高,当季施用氮肥以及配施氮抑制剂的增产效应不明显。但在适宜的氮素肥力水平下,氮肥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提高蔬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显著降低土壤氮素盈余率,并将氮素有效保存在100 cm以内的土层中。然而,菜田土壤累积的大量氮素在大水漫灌时可能发生淋溶损失,因此在多年连作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氮肥的优化施用与调控技术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施用腐植酸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腐植酸与无机肥料配施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于2014年始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单施磷钾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3 000kg·hm~(-2)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15%+3 000 kg·hm~(-2)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30%+3 000 kg·hm~(-2)腐植酸等5个处理,分析不同氮肥运筹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可以有效改善夏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累积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其中,以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8.68%~12.96%,籽粒氮含量、籽粒氮累积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分别增加2.83%~3.92%、11.75%~19.74%、8.83%~19.41%,氮肥利用率增加52.00%~116.55%。因此,常规施肥减氮15%+3 000 kg·hm~(-2)腐植酸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对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荐的肥料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密度和有机肥对苏北滩涂蓖麻群体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沿海滩涂试验基地进行蓖麻种植密度和有机肥试验,探讨江苏沿海滩涂连续有机肥施用和种植密度对蓖麻群体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高(18 000株·hm~(-2))、中(15 000株·hm~(-2))、低(12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与3个有机肥施肥水平(12 000 kg·hm~(-2)、6 000株·hm~(-2)和0 kg·hm~(-2))的田间小区互作试验。在蓖麻各生育期调查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中密度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使开花期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比不施有机肥处理分别升高47.37%、169.21%、54.65%和13.77%,达到显著水平(P0.05)。有机肥施用增加了中、低密度下蓖麻生长后期叶面积指数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对群体生长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中密度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达到高密度水平。中密度群体增施有机肥还促进了干物质在花后生殖器官中所占比重,且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补偿了密度降低带来的蓖麻群体产量降低,最终中密度处理下施用12 000 kg·hm~(-2)有机肥蓖麻获得最高产量(3 943.77 kg·hm~(-2)),与高密度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通过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蓖麻群体生长,促进干物质的合理分配和转移,实现了保穗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种植翻压紫云英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依托长期种植紫云英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化肥(100%F)、紫云英配施100%、80%、60%和40%化肥(G+100%F、G+80%F、G+60%F、G+40%F)以及紫云英(G)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其他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影响很小,土壤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分别增加了20.61%、10.49%和2.20%;单施紫云英处理土壤WSOC、WSON、SMBC和SMBN含量分别增加了25.52%、36.30%、19.16%和10.37%;紫云英配施化肥增加了土壤WSOC、WSON、SMBC和SMBN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2.99%~22.80%、26.66%~56.61%、19.01%~29.56%和16.08%~32.90%。施肥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的比例,紫云英配施化肥和单施紫云英效果优于单施化肥。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水稻产量、SOC、TN和铵态氮(NH_4~+-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肥增加水稻产量,G+80%F最高(10026kg hm~(-2))。与100%F相比,化肥减施20%~40%水稻不减产,同时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提高,增幅分别为11.64%~149.65%和2.66%~149.92%,土壤SOC、TN和NH_4~+-N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降低。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紫云英翻压22500 kg hm~(-2)、磷钾肥常规用量、氮肥减施20%时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