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不同巨桉人工林土壤分形特征及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贤健  韩光中 《土壤》2014,46(4):725-731
为探讨耕地退耕成人工巨桉林后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抗蚀性能产生的影响,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4.5年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农耕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巨桉人工林下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模式土壤分形维数介于2.142~2.296;在0~15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耕地林果林粮纯林,纯林和农耕地之间差异显著,其他3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5~30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耕地纯林林粮林果,4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有负相关趋势;与土壤体积质量、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分形维数越小,土壤有机质、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越大,土壤体积质量、微团聚体含量越低,土壤结构越稳定,抗蚀力越强。因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土壤分形维数特征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不同巨桉模式下土壤抗侵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耦合关联分析的护岸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贤健  张彬 《土壤》2019,51(3):609-616
为综合评估护岸植被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选取草地、灌木、乔草和乔灌草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坡面为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理化指标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抗蚀性指标的耦合模型,以综合评价不同护岸植被模式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容重、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重量直径和水稳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因子,其中0.25 mm团聚体对区域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呈中等关联性,其关联性排序为0.25 mm团聚体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容重;不同护岸植被模式土壤抗蚀性质与理化性质指标的系统耦合度整体属于弱协调,协调度的大小顺序为乔草乔灌草草地灌木自然坡面,乔草模式属于中度协调,其他模式均属于弱协调状态,说明乔草模式为护岸植被的最佳组合模式。土壤抗蚀性质与理化性质指标的协调程度可以为科学改善河岸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性及为护岸植被的优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两种巨桉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巨桉人工林组培苗和实生苗两种起源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形采样法在样地内采集多个样点,按上(0—10cm),中(10—20cm),下(20—30cm)三层分别利用环刀和塑料盒采集原状土壤,测定不同层次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渗透速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结果](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容重呈现递增趋势,而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呈递减趋势。组培巨桉林土壤容重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而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高于显著实生苗巨桉林地(p0.05);(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水稳性指数、抗蚀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结构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水稳性指数和抗蚀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分散率和分散系数呈现升高趋势。组培巨桉林地不同土层的抗蚀指数和结构系数均高于实生苗巨桉林地,但分散系数均显著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p0.05);(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两种巨桉林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呈现出下降趋势,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呈现上升趋势。组培苗巨桉林地不同土层各粒径(5mm;5~2mm;0.5~0.25mm;0.5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MWD均高于实生苗林地,而结构体破坏率、2~1mm和1~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低于实生苗巨桉林地。[结论]组培巨桉人工林的土壤抗蚀性更佳。  相似文献   

4.
以川中丘陵区3.5a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作为研究材料,弃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对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干筛团聚体、土壤崩解速率、土壤水稳性指数(K值)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不同巨桉林地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土壤的机械组成差异极显著,物理性黏粒含量纯林弃耕地林果林粮,砂粒含量林粮林果弃耕地纯林;不同模式下土壤干筛团聚体组成差异极显著;土壤崩解速率总体上表现为纯林弃耕地林果林粮,且纯林的静水崩解率在垂直方向上增大,林果、林粮、弃耕相反;水稳性指数总体表现为纯林弃耕地林果林粮,垂直方向上,纯林K值减小,其它模式K值均增加。通过以上抗蚀性指标的分析,可以认为不同模式土壤的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巨桉纯林弃耕地林果林粮。  相似文献   

5.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3年生巨桉纯林、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农耕地作为对照,运用标准化平均质量直径及分形理论,分析不同巨桉人工林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的变化顺序为农耕地>林粮>巨桉纯林>林果,农耕地与不同林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差异显著,农耕地在退耕成巨桉人工林后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3种林地模式与农耕地比较有效磷、容重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林地覆盖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为大团聚体的含量,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分形维数与<0.25mm团聚体含量、容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1~2mm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强;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对土壤分形维数特征的研究可以定量揭示不同巨桉模式下土壤质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差异及其评价模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土壤抗蚀性是评定土壤抵抗土壤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入生物学指标,对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桉树林、退耕杉木林、退耕茶园、退耕枇杷园和退耕撂荒地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0.25 mm团聚体破坏率、>0.5 mm团聚体破坏率、有机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6个指标;5种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退耕杉木林>退耕桉树林>退耕枇杷园>退耕茶园>退耕撂荒地。在此基础上,应用6个优化指标构建了研究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强、中等、弱3个等级的判别模型,模型总判别正确率为96.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为完善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性土壤抗蚀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土石山区典型防护林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4种典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水崩解试验测定土壤抗蚀指数并对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防护林土壤抗蚀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白桦纯林>落叶松纯林>辽东栎纯林。土壤抗蚀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0-20cm土层抗蚀指数是20-40cm土层的2~5倍。土壤抗蚀指数随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土壤抗蚀性指数与容重、粒径>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基本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川中丘陵区巨桉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含量状况对于掌握该地区巨桉种植对土壤稳定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十分必要。该研究以典型川中丘陵区3.5a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壤为对照,应用分形模型,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碱解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数量随着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2~5mm粒径团聚体在土壤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分形维数排序为:弃耕地纯林林果林粮;土壤碱解氮含量排序为:弃耕地林粮林果纯林,巨桉林地较弃耕地土壤分形维数和碱解氮含量低,说明巨桉的栽培在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土流失的同时却造成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力衰退;巨桉林地土壤碱解氮集中分布在0.25mm和0.25~0.5mm粒径的细砂和中砂砾中;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0.25~0.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与2~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科学评价了巨桉种植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为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水土保持和肥力维护工作提供了合理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壤微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类及有机质含量作为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平均重量直径和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4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灌丛地〉草地〉竹林地〉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运用微团聚体类指标和水稳性团聚体类及有机质指标分别进行土壤抗蚀性评价时,得到相反的结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评价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这与研究区特殊的成土过程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耕作侵蚀使坡耕地土壤主要性质产生坡面分异,进而产生土壤抗蚀性的坡面分异。坡耕地不同部位土壤抗蚀性强弱为:上部〉下部〉底部〉顶部,这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坡面分异一致,证明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抗蚀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灌丛草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探讨祁连山东段不同高寒灌丛草地的土壤抗蚀性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方式,对东祁连山金露梅、柳、杜鹃3类高寒灌丛草地的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丛草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0.5mm的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土壤团聚结构破坏率表现为:柳灌丛草地杜鹃灌丛草地金露梅灌丛草地;土壤水稳性指数依次为:杜鹃灌丛草地(97.1%)柳灌丛草地(96.9%)金露梅灌丛草地(95.8%);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杜鹃灌丛草地最大(95.0%),金露梅灌丛草地最小(92.9%)。总体上,杜鹃灌丛草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金露梅灌丛草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差。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对0.5mm的机械团聚体含量、0.25mm的机械团聚体含量、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结构破坏率、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有机质、土壤崩解率、土壤水稳性指数、土壤抗蚀指数10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评价分析认为,影响高寒灌丛草地土壤抗蚀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水稳性指数、0.25mm水稳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  相似文献   

11.
南京紫金山灵谷寺不同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京紫金山灵谷寺不同林分林下土壤的抗蚀性,对该区域内的4种植被(麻栎、枫香、白栎、桂花)林下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桂花 > 枫香 > 麻栎 > 白栎。土层土壤抗蚀指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现本地区土壤抗蚀指数随浸水时间而减小,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其通式为S=at2+bt+c。土壤中(>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抗蚀指数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对16个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孔隙度、水稳性指数、团聚度、(>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全氮对土壤抗蚀性影响较强。计算各林地土壤的抗蚀性综合指数,得出各林地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花(0.24),枫香(0.08),麻栎(-0.13),白栎(-0.18)。  相似文献   

12.
山地黄壤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抗蚀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黄壤区不仅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产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为阐明四川山地黄壤区土壤抗蚀性特征。该研究以山地黄壤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均表现出由小粒级团聚体逐渐形成大粒级团聚体的趋势,提高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Water-Stable Aggregate, WSAwet)、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团聚度(Aggregation Degree, AD)和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降低了结构体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isruption, PAD)、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ean Weight Specific Surface Area, MWSSA)、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 FD)和分散系数(Dispersion coefficient, DC);2)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抗蚀指数(Soil Anti-erodibility Index, SAI),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抗蚀性由高到低为:成熟期、抽雄期、拔节期、苗期,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3)土壤抗蚀性与玉米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和根系密度(Root Mass Density, RMD)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玉米生长可显著影响土壤抗蚀性。山地黄壤区坡耕地,种植玉米有利于增强土壤抗蚀性,有助于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5类16个指标对研究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因子为无机胶粒类、团聚类、水稳性团聚体类和有机及微团聚类。不同地类各土层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典型林分林地、疏幼林地、旱地、荒(草)地、坡耕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最强,其次为疏幼林地,再次为旱地、荒(草)地,最差的为坡耕地,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坡耕地、荒(草)地、旱地、疏幼林地是研究区主要的流失地类。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抗蚀性可分为5类,抗蚀性最强的一类是典型林分林地各土层。  相似文献   

14.
盱眙火山岩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抗蚀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盱眙火山岩丘陵区5种不同的人工林(杨树林、杨梅林、朴树林、墨西哥柏林、桃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人工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对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将10个抗蚀指标降到了4个:> 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林分下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Y=0.073X4+1.066X5+9.261X9+0.554X10-64.939。结果表明杨树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在5种林分中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竹子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生长迅速、耐旱、抗性强、多年生的特点,同时竹林有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和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西南地区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不同竹林之间的土壤抗蚀性差别,选择昆明西山的灰金竹林、慈竹林、实心竹林,通过对几种竹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风干率、水稳性指数及分散性指数、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地表径流泥沙含量多个土壤抗蚀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将含沙量作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作为自变量通过Excel统计和SPSS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它们在不同指标下的土壤抗蚀性的强弱关系。综合分析表明:>0.5 mm水稳性团聚体风干率和有机质含量是反映竹林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3种竹林间土壤抗蚀性强弱关系为灰金竹林>实心竹林>慈竹林。  相似文献   

16.
种植苎麻对南方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时空互换法,采用野外典型区域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南方4省(江西、湖南、四川、湖北)不同苎麻种植年限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体破坏率,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南方种植苎麻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的指标;(2)种植苎麻增加了土壤中2mm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土壤中2mm和0.25mm团聚体的破坏率,且其效果随着苎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种植苎麻对增加2mm团聚体的含量及降低其破坏率的作用尤为突出;(3)所选择的4个研究区中,以四川省达州地区种植苎麻提高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的效果最为突出,其次是湖北省咸宁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