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伴随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能够很好地反映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变化.本文从农民不同来源收入的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过程,并运用结构变动值分析法和收入结构变动贡献分析法揭示了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许少辉  李宗洙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57-11558,11569
阐述了昆明市农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并从收入结构视角分析了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昆明市农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主要部分,但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并成为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部分,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也渐趋增加。在昆明市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已开始抗衡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也对农民收入做出一定贡献,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渐趋多元化。昆明市要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不断缩小各县区农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并根据1993~2013年的相关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对降低农村恩格尔系数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在保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4.
何蒲明 《农业展望》2010,6(7):39-42
文章从农民收入总量及其不同来源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其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显著,其中财产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增长相对更为显著。最后对农民收入结构及消费的趋势,以及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其消费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收入是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农民收入增长也是反映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改革3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这30年,农民收入呈现出四个特点:农民收入呈现波动性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收入的增长过程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0--2000年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与结构变化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农民收入的绝对量水平和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两方面考虑。为今后十年农民收入增长设定几种可能目标。要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获得提高,必须扩大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从产权的角度出发,在土地存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流量调整,来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2013年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向着完成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收入倍增目标又迈进了坚实一步。但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未扭转,农村内部收入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现阶段,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必须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制度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芳  葛淼  代振  田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60-9362,9367
根据历史统计年鉴,对辽宁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辽宁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五大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是农民增收和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收入是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农民收入增长也是反映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改革3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这30年,农民收入呈现出四个特点:农民收入呈现波动性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相似文献   

10.
在对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农民收入结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海南省2008—2012年的农民收入结构型动态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其占比仍然高于其他收入占比),而工资性收入逐步上升,成为海口市、三亚市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海口市农民收入的结构优势高于三亚市,财产性收入结构优势明显,对收入增长贡献较大,虽然海口市、三亚市的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结构劣势亟待改善;两市家庭经营性收入结构偏离分量对收入增长贡献方面,三亚市为正,海口市为负,结构优势不突出;转移性收入结构优势方面,海口市高于三亚市。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显示,海口市、三亚市的收入增速在增加,竞争劣势减弱,优势增强。因此可见,加快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对协调好海口市与三亚市农民收入增长差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结构与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业机械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以及内部收入结构差异的影响,以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及分位数模型检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结构和分配效应。【结果】农业机械化表现出一定的增收效应,促进了农民总收入的提高;在主要收入来源上,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发现农业机械化具有收入分配效应,缩小了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其中农业机械化促进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的提升,中低收入农民从中获益更多。【结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机服务市场,加大农业机械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发挥其在促进农民收入包容性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潜在影响,然后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揭示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1990~2015 年期间,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1%、15.72%、15.47%、12.78%;各收入来源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例较低、贡献率较小,但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其他收入来源,且处于收敛趋势;(2)农村土地流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相对其他收入来源结构而言,近几年的农村土地流转对财产性收入增加的作用较小。研究认为,通过确权赋能,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为贵州省加快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大扶贫背景下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其消费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促进其消费有显著影响,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显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其消费的贡献能力不足。针对贵州农民收入结构与消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民的收入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河南省农民的收入结构变动过程、特征以及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为确定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政府制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贵州省加快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大扶贫背景下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其消费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促进其消费有显著影响,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其消费的贡献能力不足。针对贵州省农民收入结构与消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促进少数民族村农民增收,是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收入结构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我省少数民族村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从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少数民族村农民增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收入结构角度看,当前影响贵阳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因素。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有:加快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减少农村,富裕农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财政、金融等多种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且收入增长变缓。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针对安徽省农民收入情况,深入分析"农业、农民和农村"三大因素对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产生的制约,提出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时代"三农"队伍、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完善惠农政策等措施,以多管齐下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做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是助力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为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助农增收的内在机理,本文以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相关收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及其收入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民收入结构中不同来源收入增长的促进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农民转移净收入、农民财产净收入、农民工资净收入、农民经营净收入;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中、西、东北地区助农增收效果更加明显;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是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对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差距有拉大的风险。基于此,政府应该顺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特征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同时也要制定出避免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拉大城乡差距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143-144
宏观上,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微观上,第一产业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第一产业内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于农民收入有着何种影响是值得研究的,以四川省为例,对第一产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农业、牧业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林业、渔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