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对进一步提高玉米收获质量、提高劳动力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有很大帮助。乌什县玉米收获技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没有实现规模化收获、农机农艺不匹配和售后服务不到位,要强化宣传提高认知、强化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和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更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1):124-125
该文介绍了通过对彬县玉米机械化收获现状,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继续加大购买机补贴力度,加强农机农艺相应配合等。为渭北旱塬提高玉米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增加粮食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全国商品粮食重要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玉米收获机械化严重阻碍着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市对玉米收获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迫在眉睫。其主要原因是:一、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1.农机与农艺不相融合。本地区玉米种植大多密植,行距大部分在400-500厘米之间,而国内生产的玉米收获机的行距在500-650厘米之间,从而造成农业的种植与玉米收获行距的不融合。2.分散经营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玉米种植的收益和市场竞争力。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当和玉米收获机械不能与我国玉米生产形势相适应是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低的主要原因。综述了选育适宜机械化收获且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玉米品种;研发适应中国不同种植区的机械化收获及烘干设备;进行适宜玉米籽粒收获种植制度、栽培技术和物化产品研发;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适度增加玉米种植的经营规模,降低农民玉米收获机械的购买、持有和使用成本,提升农机人员作业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质量和比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我国玉米生产效率,明确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结果的归纳与分析,得出自然环境、种植规模、机械化水平、播种质量、施肥水平是玉米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农艺结合是现阶段提升我国玉米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其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是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保障;选育适宜机械化种植的品种、合理密植、提高耕地质量和优化施肥方式是农机农艺结合的主要目标。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种植结构调整后玉米生产效率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玉米周公之生产的过程中,传统的培育手段与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产生制约作用,因此促进玉米种植模式的改变,建立完善的种植体系是刻不容缓的.文章通过对我国玉米种植现状进行分析,从播种对收获的影响、植物特性对收获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玉米生产中的农机农艺技术相互影响发展进行概述,接着从玉米种植与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调整、收获方式的选择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描述,最后从政府引导、农机农艺统筹、机械化标准生产的研究与指导三个方面对促进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提出使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机与农艺是农业种植的两个重要内容,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现代工程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的融合,由于不同地区的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受到农艺栽培技术的制约。本文就玉米种植生产中的农机农艺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农机农艺相互影响及制约因素,并就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提出建议,以期完善玉米种植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玉米种植产量水平,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应合理采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该文阐述了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荣成市玉米种植中农机与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改变耕作制度、推进技术融合、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示范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调整肥料配方和微生物菌肥用量等融合措施,以期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促进荣成市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以及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推广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玉米机收,改良传统夏玉米收获模式,探索完善的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本研究对不同夏玉米籽粒收割机收获玉米的生产效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和籽粒损失率等作业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对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与传统收获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品种迪卡653、伟玉618和联美853均适宜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可以作为夏玉米籽粒机收主要品种;谷王4LZ-BZ1收割机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和籽粒含杂率高于谷王TB60,谷王TB60更适宜开展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技术推广;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模式较人工摘穗收获模式收益更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推广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提出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和加大机具研发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作为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近几年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水平。为系统研讨马铃薯种植、施肥、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加快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农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玉米不仅具有食用价值,更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我国粮食生产领域中,玉米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对我国玉米生产进行剖析,发现其机械化水平比较低,该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玉米创收。农机农艺结合度欠缺是制约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玉米增收,必须要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本文就结合重庆市垫江县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明光市玉米收获机械推广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快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探索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机制,生产企业要加强技术攻关,加强"三包"结合服务等。  相似文献   

13.
玉米和水稻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在这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全省水稻机械栽植水平达到87.4%,这主要得益于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在玉米全程机械化各环节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收获。在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全省下大力气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环节,并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予以倾斜,将玉米收获机纳入普惠制,有力地促进玉米种植大户、农机经营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购买农机的热情,使玉米机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达到42%,超出我国玉米机收平均水平。虽然2014年全省玉米收获机呈现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在实践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解决,以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重点介绍了夏玉米种植前的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玉米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并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逐步探索玉米从前期播种、中期肥水管理到后期收获脱粒等全过程机械化操作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旨在摸索农机与农艺在玉米生产上的最佳结合点,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徐师旺 《吉林农业》2013,(3):150-150
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生产环节除播种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外,收获及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成为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此,吉林省农机部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实施作业费补贴政策,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吉林省农机部门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广,使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逐渐为农民所接受。文章简要介绍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与农机农艺结合不密切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详细介绍了影响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基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效率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玉米机械化收获是当前农机化作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环节,是目前县乡两级农业、农机部门的重要工作,对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有很大的促进。当前人工收获玉米成本高出机械收获,再加上玉米收获技术逐步完善,政府补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同时机械收获减轻了农民朋友的劳动强度,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县的玉米机械化收获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应用机械作业系列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旨在摸索农机与农艺在玉米生产上的最佳结合点,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小麦玉米栽培方式和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生产与高产栽培技术之间存在的种植方式、农艺环节、配套机械种类、收获方式、良种质量等相关问题,探讨了影响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艺融合的历史、传统观点、经营模式、科技体制等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旨在推动建设持续稳定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