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棉铃虫是棉花蕾期和幼铃期的专蛀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区发生和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控制和减少该害虫对棉花蕾铃的危害,在做好科学监测的同时。积极采取农工较易操作的物理机械方法,在棉铃虫羽化期,及时在棉田摆放1~2年生杨树枝条来诱捕棉铃虫成虫,该防治方法具有对环境无污染、低成本,而且诱蛾效果显著的优点。现将该防治方法作一简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分布很广,在世界各棉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新疆在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棉铃虫也曾造成过严重为害,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棉铃虫发生很轻。从1994年起,棉铃虫在新疆棉区开始回升,1996年棉铃虫在吐鲁番、喀什棉区大发生。棉铃虫在新疆棉区大发生为害的特点是:嗜好食物的增加,为棉铃虫发生提供充足的营养条件;秋耕冬灌面积小,棉铃虫越冬基数大;防治措施不到位。棉铃虫的防治应当贯彻“  相似文献   

3.
正棉铃虫是花生田主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铃虫种群(包括棉田、花生田、玉米田)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山东省植保科技人员近期通过调查山东省花生主产区(非棉区)龙口、招远、莱阳、文登等四个县级市花生田棉铃虫成虫、卵量、幼虫量等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棉铃虫发生面积及种  相似文献   

4.
控制棉铃虫暴发成灾的APM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近年来全国特别是北方棉铃虫空前大暴发,其显著特点为发生范围广、数量大,发生期早、世代重叠,兼性迁飞、异地暴发,受害作物多、面积大。食物条件适宜、气候条件有利是其大面积暴发的根本原因;整体防治水平下降、抗药性剧增是造成大面积成灾的主要原因。由于适宜于棉铃虫猖獗发生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预测近年内其暴发危害的态势仍然持续,可能成为北方特别是黄淮棉区常发性的农业灾害。根据国内外控制棉花害虫暴发成灾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农村分散经营的特,控制棉铃虫暴发成灾必须组织起来,采用大面积种群治理(APM)对策,组建由决策、技术、信息和推广四大系统构成的区域性APM体系,实行大面积综合防治、统一防治、全面防治、全程防治,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逐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花各组织器官对棉铃虫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人类一直在做不同的尝试。每年因棉铃虫的危害使一些地方棉花产量大幅度减产。依靠大量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不但费用较高,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近十年来,国内外均成功的把Bt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达到有效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杀虫效果,在生...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微孢子虫病的田间发生调查及其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2003年对棉铃虫的微孢子虫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田间棉铃虫为中重发生,微孢子虫病呈现发生流行的趋势,第4代幼虫感染率达到49.0%,2001年之后,微孢子虫的感染率逐渐减少。该微孢子虫只感染棉铃虫、甜菜夜蛾和菜青虫,不感染粘虫、玉米螟和家蚕。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107孢子/mL的浓度接种2龄棉铃虫幼虫,16 d死亡率达到100%,接种3龄棉铃虫,16 d死亡率为87.8%,可以达到控制当代种群和压低下代种群的目的;105~106孢子/mL的浓度接种2龄棉铃虫幼虫,当代羽化率为32.2%,13.3%,下一代幼虫死亡率为88.9%,100%,可以控制下一代种群。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罩网和开放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单、双价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不完全生命表,分析了消长的关键因素。与亲本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均有较好控制作用,Bt蛋白致死效应是抗虫棉田棉铃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天敌捕食也是棉铃虫卵和一龄幼虫消亡的重要因素,捕食作用在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相近。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棉铃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疆北部植棉区几乎都采用了秋耕冬灌和茬灌冬翻的耕作制度,限制了棉铃虫虫蛹基数,使棉铃虫发生较少。21世纪初期,我区开始大面积推广节水型农业,引进了各类加压滴灌技术,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致使棉铃虫发生频繁、为害逐年加重。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发生和为害,减少经济损失,现将其在本区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慨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R93─5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运用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将抗棉铃虫基因转有到高产、优质、抗病的中棉所12中,通过走向选择和南繁加代等手段培育的高抗棉铃虫品种.该品种保持了原品种优良的农艺与经济性状,并具有显著的抗棉铃虫性特点.抗虫性:据实验室饲养试验鉴定,用该品种的棉叶饲喉工日龄棉铃虫幼虫,72小时后,”幼虫在活率为0,而对照中棉所12的平均幼虫存活率为72.2%。据小面积生产试验示范结果,在不治虫条件下,该品种顶尖受害牢低于6%,而普遍对照顶尖受害率为100%。该品种二、三代棉铃虫幼虫数量经对照中棉所12分别减少77.8%、80.1%,曹铃危害率均降低96.4%。田间实际治虫用药比对照可以减少60%-80%.丰产性、纤维品质及抗病性:据对比试验结果,在治虫条件下,该品种皮棉产量73公斤/667m’,和对照中棉所12基本持平.在不治虫条件下,该品种皮棉产量为66.7公斤/667m’,比对照增产60.2%.小面积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皮棉产量为60-65公斤/667m’,略高于对照中棉所12(58-60公斤/667m’).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抗虫棉具有显著的抗虫性和较好的结铃住。纤维品质测试结...  相似文献   

11.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棉铃虫捕食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龟纹瓢虫近年来田间发生量逐年增多,1994年6月中下旬至7月初百株累计虫量最高可达604头,占天敌总发生量的89.5%,这段时间恰与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相吻合。龟纹瓢虫成、幼虫虽喜食蚜虫,但此期田间蚜虫发生量甚少,故对棉铃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幼虫龄期及猎物密度增高而增多.温度1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捕食量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多,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1959)Ⅱ型反应,故可用圆盘方程拟合。对于龟纹瓢虫更深一步研究,可进一步为棉铃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世界》2010,(11):55-56
截至2009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累计推广应用2100万hm^2,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为害,节省了大量农药,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棉铃虫大发生地区种植抗虫棉能省工省时、增产增收,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近几年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受到棉农的欢迎。但有些棉农反映抗虫棉整个生育期生长良好,可在田问却发现有的抗虫棉不抗虫,仍有棉铃虫发生,而且有的棉株上棉铃虫和其他害虫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棉铃虫大量暴发,其范围之广,面积之大,密度之高,危害之重,给农一师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和危害。它是多食性害虫,除了危害棉花以外,还能危害小麦、玉米等。  相似文献   

15.
刘军  杨玉强 《种子世界》2004,(12):36-36
在棉铃虫大发生地区种植抗虫棉能省工省时、增产增收,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近几年抗虫棉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受到棉农的欢迎。但有些棉农反映抗虫棉整个生育期生长良好,可在田问却发现有的抗虫棉不抗虫,仍有棉铃虫发生,而且有的棉株上棉铃虫和其他害虫还十分严重,不知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棉区转CryI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转 Bt棉 GK-19和转 Bt美棉 BG-15 60进行了室内生测和大田调查。结果显示 ,室内生测两Bt棉品系对棉铃虫的抗性随组织器官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总体上 ,繁殖器官的抗性效率大于其它器官 ,7月份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 8月和 9月 ;田间调查 ,在对照田第 3和 4代棉铃虫高峰虫量百株 14头和 2 8头密度下 ,Bt棉 GK-19和 BG-15 60对第 3和 4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为 86.2 1%、87.89%、93 .10 %和 92 .19%。表明长江中游棉区转 Cry1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田间种群数量亦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据各棉区病虫害测报区域站监测,今年一代棉铃虫总残虫量在大部棉区偏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南疆转Bt棉种植面积比率大,对二代棉铃虫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结合棉花长势和6月份天气条件综合分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计今年二代棉铃虫在黄河流域大部、新疆北部棉区为中等发生,长江流域大部和新疆南部棉区为偏轻发生;预计棉田全国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棉铃虫成为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重大致灾害虫,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估计,1992年棉铃虫的大暴发,造成皮棉减产3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高频率化学农药的使用,使棉铃虫的抗药性迅速增加,迫使农药的施用量增加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人畜因农药中毒死亡事故连年上升。  相似文献   

19.
棉花品种对棉铃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食不同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酯酶、谷胱甘酞-S-转移酶的活性不同,用新复极差法测验,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取食高抗品种棉叶的棉铃虫,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大,而取食感虫品种叶片的棉铃虫,其比活力较小,由于食料不同,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对羧酸酯酶,辛硫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1991、1992和1997年安阳市二个主栽棉花品种分析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发展阶段,气温偏高,干旱,有利棉铃发育,霜前皮棉较常年增产25.0%以上,其中中棉所12增幅大于中棉所16;而1992年暖冬、干旱,棉铃虫大发生,棉花生长季又处于该现象衰减阶段,气温下降过早过快,影响棉铃成长,夏棉霜前皮棉较常年减产36.1%,春棉只有常年40.0%左右,纤维品质下降,2.5%跨长缩短了2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