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乔洁  毕利东  张卫建  沈仁芳  张斌  胡锋  刘艳丽 《土壤》2007,39(5):772-776
利用化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化肥不仅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而且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异.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和2倍NPK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NPK均衡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影响小于非均衡施肥的处理(NP、NK、N、P、K),适当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布置室内盆栽试验,观测不同N、P肥施用量处理对不同母质和肥力水平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N和基础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红壤水稻土速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和呼吸熵并不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三纪和第四纪高肥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在超过2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第三纪低肥水稻土则随施肥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N则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问微生物生物量N变化表现为第四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低肥水稻土.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土的基础呼吸强度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即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但土壤呼吸熵随施肥量变化并没有一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张继光  秦江涛  要文倩  周睿  张斌 《土壤》2010,42(3):364-371
以江西进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有机C、C库管理指数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相比,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pH、CEC、有机C、全N、全P、无机N、速效P、速效K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C和C库管理指数也较试前土壤和其他处理土壤明显提高,此外,土壤的转化酶、脱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有机C以及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且它们均与土壤有机C、全N、全P、无机N、速效P等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红壤旱地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或与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制度对大豆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大豆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5.
江西进贤水田长期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要文倩  秦江涛  张继光  周睿  张斌 《土壤》2010,42(3):467-472
利用江西进贤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不同器官养分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和有效养分含量。水稻各器官对N、P、K的吸收存在明显差异,籽实中N、P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分别为56% ~ 73%和65% ~ 85%,K的吸收则主要集中在秸秆(49% ~ 60%)。籽实产量与N、P施肥量显著相关,施肥对根茬生物量的影响比对籽实、秸秆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的生物量。N、P、K化肥的均衡施用及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水稻籽实产量,其中NPK+OM处理籽实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73.4%,2NPK与NPK处理分别增产59.5% 和35.2%;配合施肥可以提高肥料表观利用率。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产量受土壤性质的影响显著,全P、速效P及碱解N与水稻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8和0.95)。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含量及基础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7年试验研究了施用15t/hm2和7.5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对土壤碳含量与基础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随之增加。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商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及土壤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与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用有机-无机肥对太湖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孙瑞娟  王德建  林静慧  刘勤  杨林章 《土壤》2009,41(3):384-388
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的有机无机肥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5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施用化肥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单施N肥和NPK配合施用在试验前2年系统生产力(水稻+小麦) 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施肥尤其是有机无机肥混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土壤中N以NO3--N形式存在,有机肥的施入显著降低了土壤中NH4+-N的含量.土壤速效K与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些速效养分的同源性,可能是由有机肥施用带入土壤中的.土壤中碱解N与NO3--N含量呈显著的相关,而与NH4+-N含量没有关系,土壤速效P与有效态Fe含量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小同施肥制度下小麦土壤微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小麦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与化学N、P、K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化学性质是农业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该文研究了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差异.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样品采自湖南省东部、中部和西北部8个水稻主产县,测定了高产、中产和低产水稻土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SMBC)、微生物生物量N(SMBN)、土壤呼吸、代谢熵(qCO2)、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脱氢酶、土壤有机C(SOC)、全N(TN)、全P(TP)、全K(TK)、有效N(AN)、速效P(AP)、速效K(AK)和稻谷与稻草产量.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土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与中产水稻土无明显差异.SMBC、SMBN含量和土壤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由于湖南省植稻区施用磷肥有近50年历史,土壤磷素含量较高,导致不同生产力水稻土之间的磷酸酶活性没有差异.细菌和放线菌与SOC、TN、TK、AN含量之间相关性最好.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与土壤SOC、SMBC、SMBN、TN和A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高产水稻土与中产水稻土之间在微生物性质上差异很小,中产水稻土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可以达到高产水稻土的产量目标.目前低产水稻土的微生物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较差,应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合理施用,重视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提升这类土壤的生物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平衡施肥对长期缺施钾肥的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的修复效果,通过2年盆栽试验,以五种不同施肥处理(NPK、NPKSi、NPKOM、NPhK、NPhKOM),研究了长期缺施钾肥的水稻土的微生物特性,结果发现,在对照(NPK)基础上增施硅肥(NPKSi)、钾肥(NPhK)能促进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提高微生物活度,加速微生物量N、P的转化,同时也能提高微生物量C。相反,在淹水条件下配施有机肥(NPKOM),由于降低了水稻根际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使根际微生物生长萎缩,微生物活度、微生物量C无显著提高;虽然土壤微生物量N、P随之增加,但有机N的矿化减弱,植株可吸收的有效态养分减少。增施钾肥的同时配施有机肥(NPhKOM)具有增施钾肥的优点,即可提高微生物活度、提高微生物量C,加速有机N、P的矿化,但同时也会减少微生物数量。因此在缺钾水稻土的修复实践中,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对水稻增施硅肥、钾肥应是有效举措,而配施有机肥则须谨慎:有机肥或须适量酌施,或须结合增施钾(硅)肥。  相似文献   

12.
The conversion factor, kK, for estim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potassium (K) by the chloroform-fumigation extraction method was determined for some arable soils: upland field soil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conditions, an upland field soil under a greenhouse condition, and a paddy field soil under a flooded condition. The kK value varied with land utilization (paddy or upland) or fertilization (chemical or organic fertilizer). Value of kK was different between paddy field soil (0.28–0.38) and upland field soil (0.41–0.73).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value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estima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K in soil by the chloroform-fumigation extraction method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amounts of biomass K in different types of soils under conditions with varied field managements will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连续3年在不同土壤中施用不同量的生物有机肥的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棉花各器官干物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生物有机肥,3种土壤的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和各器官干物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脲酶活性也在增加,土壤pH则相反,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活性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不同土壤施用生物有机肥10~30 g/kg时基本达到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高、中、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的棉花各器官干物质量分别在施用生物有机肥10~20、20~30、40 g/kg时基本达到最高。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3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酶活性则变化差异较大。通过在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中施肥与不施肥比较发现,本底有机质含量越低的土壤,施肥较不施肥的土壤养分、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增加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77,自引:3,他引:77  
沈宏  曹志洪  徐志红 《土壤学报》2000,37(2):166-173
分析了施肥对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生物量碳(CMB)、矿化碳(CM)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CA、CMB、CM及CPMI的大小为:水稻土〉黄棕壤〉红壤〉潮土。施肥对CA和CPMI,CMB和CM的影响分别为:处理3〉处理〉处理1〉处理4〉CK,处理3〉处理5〉处理4〉处理1〉CK。在提高CA、CMB、CM及CPMI方面,稻草肥、绿肥优于厩肥,厩肥高量施用优于常量施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培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研究了厩肥区、秸杆区、化肥区和无肥对照区四种不同培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厩肥、化肥或秸杆还田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量;土壤微生物生物质量、土壤呼吸及代谢商等微生物指标均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呈相同的变化趋势;BIOLOG生态盘测试亦揭示了培肥管理措施能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盐渍化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微生物可以通过摄入能量合成有机渗透压物质来实现对盐度的适应,然而,不同程度盐渍土微生物对能量的需求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该研究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选取河套灌区轻度盐渍土S1(电导率为0.46 dS/m)及中度盐渍土S2(电导率为1.07 dS/m)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单施无机氮(U1)以及分别用有机氮(U3O1、U1O1、U1O3和O1)替代25%、50%、75%和100%的无机氮,监测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在第二个生长季的动态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会导致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下降,S2土壤较S1土壤微生物量碳下降12.01%~68.81%,土壤微生物量氮下降14.31%~58.58%,土壤呼吸速率下降11.75%~54.71%。不同盐分条件下,适当的有机肥施入比例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S1和S2盐渍土分别以U1O1及O1处理较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分别较U1处理提高48.44%、42.50%、31.74%,68.07%、48.99%、45.1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土壤矿质氮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从玉米产量及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角度,得到该地区适宜的施肥模式为,轻度盐渍土:有机氮替代50%无机氮;中度盐渍土:有机氮替代100%无机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施肥能直接或间接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探讨不同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程度,为合理施肥和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收集近10年 (2008—2018年) 来发表的文献,建立了包含185组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等相关内容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了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 (PLFA) 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8.5%、30.9%和41.6%。施用 (单施或配施) 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47.3%、50.4%和58.7%,相当于施用化肥的2.8、2.4和3.9倍。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增加各类微生物菌群PLFA含量,对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提高幅度为23.8%~30.4%,对革兰氏阴性菌(G–)和革兰氏阳性菌 (G+) 的提高幅度为37.8%~43.2%,且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对各类微生物菌群PLFA含量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施用化肥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提高幅度在一年两熟制区为17.9%,在水田和水旱轮作条件下为18.3%~27.6%,而在一年一熟制区及旱地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pH的土壤中,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总PLFA的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在pH < 6与pH > 8的土壤上施用化肥对微生物总PLFA含量无明显影响。施肥显著提高了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42.4%)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174.5%)的活性,对与氮循环相关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施肥并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G +∶G–)。 【结论】 在不同种植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pH下,施肥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量和与有机质分解相关的酶活性,但未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G+∶G–)。单施或配施有机物料均有利于提高农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各类菌群的生物量,效果显著好于单施化肥。   相似文献   

18.
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对设施土壤呼吸的耦合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滴灌水分和微生物有机肥对设施土壤呼吸的影响及耦合作用机制,设计不同灌溉定额(15、18、21 mm)和不同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2 800、3 600、4 400 kg/hm2)处理,以传统化肥处理为对照,观测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协同作用下土壤呼吸速率、累计碳排放量等指标,分析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酶(脱氢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根系生物量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滴灌-微生物有机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土壤脱氢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升11.6%~27.6%、8.0%~27.7%和1.8%~11.2%,其中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相结合对脲酶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p0.05)水平;土壤呼吸速率与根系生物量、土壤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正相关。该研究证明了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碳排放有显著的耦合效应,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耦合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土壤供磷能力的差异,并从土壤磷素平衡、全磷、有机磷、Olsen-P和MB-P的含量的变化等方面探索了导致供磷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其中以有机物循环利用配合磷肥施用处理土壤的供磷量能力最高,植株平均吸磷量是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3.5倍,比长期施用磷肥处理平均高出59.8%。长期单施氮肥导致土壤供磷能力衰竭,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还低17.2%,单一有机物循环利用和配施N肥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分别高80.3%和40.2%。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固持量,土壤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利用可能是其向有效磷转化的关键途径。磷肥配合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提高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有效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