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品种及突变体八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不同品种和突变体为材料,组配成5×3NCⅡ交配设计,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主穗小穗数、主穗粒重、抽穗期和千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显性程度均为部分显性至完全显性。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的Wr/Vr回归关系不显著,株高和穗长的遗传中,存在着上位性效应。本试验所选的4个矮秆早熟突变体作亲本,有利于提早后代的抽穗期,但不利于培育矮秆和大穗大粒品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矮秆突变系“原冬96”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育成的矮秆突变系"原冬96"与5个高秆品种杂交。采用势能比法测定 F_1矮秆性状的显性程度。F_2代根据2个组合 P_1、P_2及其 F_2株高分布估算矮秆基因对数;对5个组合的 P_1、P_2及其 F_2株高、每株穗数、每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粒重进行通径分析。F_3代估算2个组合株高、株粒数、株粒重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原冬96"的矮秆性状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呈现不完全隐性,遗传力较高,遗传行为比较简单,以其作亲本的杂种后代不因株高降低而产量下降,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矮秆亲本。  相似文献   

3.
对迟熟中籼IR1529-68-3-2的50个早熟突变系进行分类,并应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迟熟品种的早熟突变系的11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遗传参数,以及这些性状对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熟突变系可分为早熟中稻和中熟中稻两种生态遗传类型.2.早熟突变体的抽穗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3.与早熟突变体抽穗期关系密切的性状,按直接作用大小顺序排为:千粒重>株高>不实率.4.早熟突变体的株高、千粒重和生育期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4.
γ射线辐照野生稻与黑糯F_1植株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迟熟中籼IR1529-68-3-2的50个早熟突系进行分类,并应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迟熟品种的早突变系的11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遗传参数,以及 些性状对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熟突变系可分为早熟中稻和中熟中稻两种生态遗传类型。2.早熟突变体的抽穗与千粒重呈级显负相关。3.与早熟突变体抽穗期关系密切的性状,按直接作用大小顺序排为:千粒重〉株高〉不实率。4.早熟突变体的株高,千粒  相似文献   

5.
高粱与旱稻属间杂交部分遗传物质导入的F3及BC1表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粱(S.bicolor)为母本、旱稻(O.sativa)为父本进行属问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短芒和黄色柱头新性状,并能在F2、F3及BC 1 稳定遗传。F1在株高、穗长、穗型、分蘖性等性状上仍疯狂分离,并出现父本白色籽粒单株。BC1在株高、分蘖二性状上接近父本,回交效应非常明显,t测定无差异,并出现多子房新性状。高梁与旱稻杂交及回交,能创造变异,产生新性状,对创造矮秆、优质、多子房新种质十分有效。然而,二者杂交后代主体性状仍似母本,只表现父本少数性状。属于部分遗传物质导入。  相似文献   

6.
选用3个自育宽柄芥不育系和4个父本系(自交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宽柄芥杂交亲本及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F1代柄肋鲜重、开展度、单株鲜重、产量、株高的特殊配合力高于一般配合力,说明大多数农艺性状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于狭义遗传力,表明这些性状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大;不育系K46A和DJA除个别性状外10个性状GCA均呈正向效应,是有利用价值的亲本。不育系K6A及父本系K42、DJK、SGK、HK部分性状的GCA呈正向效应,部分呈负向效应,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针对性地选用;"K6A×K42""DJA×HK""K46A×SGK"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用5个性状各有特色的小麦优异突变体进行双列杂交(无反交)。利用10个组合F1和5个亲本材料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F1显性程度表明:除抽穗期以负向优势为主外,其余7个性状均以正向优势占主导。亲本本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呈显相关,但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作为种质资源,矮秆突变体890376对降低后代株高最有利,大粒突变体核生二号最有利于提高后代的  相似文献   

8.
林龙湘  张书标 《核农学报》2010,24(4):657-661
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原因,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和花粉育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高杆和矮杆2种异型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0-5和2.1×10-5。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提高,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三节间长等的显著提高;高秆株的抽穗期比福eS1提早3~5d。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降低,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主要农艺性状与培矮64S相似。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在不育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结果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  相似文献   

9.
空间技术诱发的水稻变异及育种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空间技术诱为3个水稻中籼品种表明,诱变当代SP1生理损伤轻,对发芽率,成苗率和育性基本无影响,但对苗高和株高影响较大,整个SP1群体表现抽穗不整齐。SP2叶色突变频率低,突变谱窄,其中遗传工程稻未发现有叶色变异;早熟突变频率高而效应明显,同时因选用基因型的不同,SP2早熟突变的差异明显;伴随着早熟突变出现了诸如半矮秆,多蘖,粒重,粒色,叶色,叶形等其它农艺性状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蚕豆优势组合的选配效率,以6个蚕豆材料(P1~P6)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0个组合,分析亲本和F1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蚕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为正值,株高、始荚高和主茎节数的超亲优势为负值。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P1和P2为选育大粒高产的优良亲本,P1×P2和P4×P6符合高产的育种目标,P2×P5和P2×P6符合大粒的育种目标;遗传力分析表明,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粒数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可以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且这3个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适宜进行早代选择,其他性状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蚕豆育种应将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作为重点目标;通径分析表明,在育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分枝数、株高、百粒重、每荚粒数等农艺性状。本研究为蚕豆育种进程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汕优63重组自交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和互作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L.spp.indica)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241个株系,进行了株高,抽穗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分析,定位了这些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QTLs)。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共检测到45个主效QTLs和47对互作QTL位点影响上述9个性状,贡献率为2.83%-28.46%,第7染色体C1023-R1440区间为最适跃区段,同时检测到5个性状的主效QTL与3个性状的互作有关,为典型的一因多效现象,为分析水稻杂种优势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加速器氩离子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研究用加速器氩离子辐照晚籼香占,期望改良其不利农艺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以氩离子100Gy辐照,均能诱发变异。从100Gy辐照的M2和M3代中,获得3个综合性状较好的突变株系,经M5代品比及对主要性状的测定,小区产量比原种增加14。34%~121.51%,变量分析达极显著水平。株高降低25%~39%,生育期缩短8~25天,有效穗数明显增加,抗病性亦有所提高。另外,从150Gy辐照的后代中,也获得2个明显早熟和矮化的突变体。初步证实重离子辐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种新型发酵饼肥配制的基肥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经济学性状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根系活力、淀粉酶活力、硝酸还原酶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经多菌种混合发酵的饼肥配制的基肥。烤烟的农艺性状优于常规发酵饼肥配制的基肥;烤烟产量、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12.2%、8.9%;烤烟的生理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部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运用25个早籼稻组合按北卡罗莱纳Ⅱ(NCⅡ)设计进行了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米长、精米宽、精米形状、胶稠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7个性状受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受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因此在育种中要特别注意不育系本身的特点。垩白级别、糊化温度的狭义遗传力较小并受特殊配合力影响较大,在世代传递中的稳定性是较差的,因而在育种时要特别考虑双亲的表现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大麦种质并探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以57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在张掖、兰州两地的57份大麦种质资源的株高、穗长、穗粒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地区6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3.08%和26.19%,且张掖地区种植的大麦材料6个农艺性状均优于兰州。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57份材料分别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分别为半矮秆型材料(张掖地区)和中高秆材料(兰州地区),第II类群和第III类群均为中高秆材料。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计贡献率为80.072%和75.501%的前3个主成分来评价57份大麦资源。揭示了不同大麦资源的表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空间环境诱发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对水稻品种丙 95 50 3经空间诱变处理产生的多蘖矮秆突变体R955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和矮生性鉴定。结果表明 ,R955在播种至抽穗天数、千粒重、籽粒体积、株型和谷粒着芒特性等性状上与ID 3等 5个已知矮秆基因的多蘖矮源明显不同。R955苗期对GA3反应不敏感 ,其矮生性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与d3、d10 、d14 、d17和d2 7基因均不等位。R955株高接近半矮生型 ,单株有效穗数多达 68个 ,株型良好 ,籽粒大小正常 ,在培育多穗型水稻品种上可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硝酸盐含量有明显差异的2个小白菜品种江苏矮脚黄(P1)、上海青(P2)及其杂交一代(F1)、杂交二代(F2)和回交一代(B1、B2)6个群体共计460株进行了硝酸盐含量的检测,并采用联合尺度检验法分析其硝酸盐含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属于数量性状,其遗传表现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小白菜高硝酸盐含量对低硝酸盐含量性状为部分显性,显性度为0.45。通过对遗传力的估计值计算结果表明,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广义遗传力为56.1%,狭义遗传力为21.6%,显性作用和环境影响都较大。因此,选育低硝酸盐含量的品种,应注重在高世代(如F5或F6)进行选择,不宜采用个体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抽穗期和株高的辐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用0、20、30、40krad的137Cs和60Coγ射线辐照,探讨其抽穗期和株高的辐射遗传效应,比较两种辐射源的差异。结果表明:137Cs和60Coγ射线均能诱发早熟和矮秆突变,辐射遗传效应显著并相似。说明两种辐射源均可采用,但性状的平均表现与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值随品种、辐照剂量和辐射世代的不同而异。诱变效果较好的品种是77中-2882,剂量为30krad;在M2、M3代的辐射遗传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9.
辐照小麦花粉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5Gy、10Gy、20Gy和30Gy60CoΥ射线辐照4个小麦品种(品系)的成熟花粉,研究其杂交当代籽粒的发育,M1的生理损伤及M2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10Gy辐照小麦成熟花粉的诱变效果好;在M1中,10Gy处理的出苗率为17.1% ̄70.2%,成株率一船达40%左右;在M2中,突变性状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和育性等。用10Gy辐照54368小麦的花粉后自交,早熟突变高达58.7  相似文献   

20.
节瓜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5个节瓜亲本材料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单瓜重、瓜长、肉厚、雌性率、早熟性、病毒病抗性、瓜形指数等)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7个性状遗传均属加性-显性模型;早熟性、瓜形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雌性率、瓜长、瓜形指数表现不完全显性;单瓜重、抗病毒病表现超显性;单瓜重、抗病毒病、肉厚的显性基因表现增效,早熟性、雌性率、瓜长、瓜形指灵敏的隐性基因表现增效;单瓜重与瓜长、肉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0.6952、0.7210),瓜长与瓜形指数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0.8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