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英,美,澳,中小麦品种光温发育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钧  曹卫星 《麦类作物》2000,20(1):34-38
本文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单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穗期分化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小麦品种对温光的反应,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数冬小麦30d春化与苗穗期遥明显缩短和穗分化通过二棱期相对应。3个春性品种表现为对长日照敏感、对春化不敏感;在冬性品种中,英国小麦有春化不满足时短日照促进发育的特性,灯似中国肥麦品种。美国和中国的3个品种则在高温下对长日照不敏感。春化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温光条件对光不敏感春性小麦穗分化的影响,在生长箱的可控试验条件下,调查了小麦开花期,并对幼穗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24℃和15℃的高、低生长温度下,16 h长日照均显著促进小麦的穗分化发育,8 h短日照则严重抑制穗发育,且高温进一步加剧短日照的抑制效应。在满足春化作用的前提下,日照长度是影响穗分化发育的主要因素。长日照下高温对小麦穗分化启动以后的穗发育速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品种间开花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川育12穗分化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在不同温光处理条件下穗发育进度均明显快于对照新春9号。  相似文献   

3.
尹钧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6):681-688
小麦的温光发育特性是影响小麦品种种植区域分布、引种、用种和栽培生产的重要生态因素,一直是小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前人研究与作者30多年研究结果,本文对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发育特性、反应规律和温光互作效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发育规律和不同生态区品种发育类型,揭示了温光作用顺序和春化、光周期与温光互作分类的对应关系,对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栽培技术改进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17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春化预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苗穗期、出苗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喜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不同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分成春化特性不同的三个类型,春性基因型不经低温春化即可完成幼穗分化、正常抽穗.而冬性基因型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低温(0~2℃)处理20d和30d能分别满足半冬性基因型和冬性基因型幼穗分化对低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是影响小麦抽穗、成花转变的重要因素,与小麦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温光发育特性是决定小麦适应性的重要生态因素,其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引种以及栽培措施的选择。小麦温光发育受4个春化主效基因 Vrn-1、 Vrn-2、 Vrn-3和 Vrn-4及3个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的调控。丰富的春化、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可提高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适应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麦温光发育与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小麦春化发育特性、光周期发育与温光互作效应、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子机理以及等位变异类型与地理分布,并分析了小麦冬春性与温光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小麦温光发育的分子研究、品种遗传改良和引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前所培育的冬性普通小麦品种,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其抗寒性有减弱的趋向,往往对产量有不良影响.所以,培育兼有高生产力和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是现阶段小麦育种的主要课题之一.据文献资料介绍,高生产力与对日照长度相对不敏感有关?1975;(?1983),而强抗寒性与对春化需求高有关(?1974).作者也得到了类似资料,并确知抗寒性和春化需求间呈正相关(?1987),高生产力与对日照长度相对不敏感有间接(通  相似文献   

7.
小麦春化发育相关蛋白质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对不同发育特性的小麦品种 ,进行春化、脱春化处理 ,经凝胶电泳分析表明 ,在冬小麦春化过程中 ,不仅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而且有新蛋白质的产生。英国Mercia品种与中国京 84 1都产生 5 3.2、4 6kD两种新的蛋白质 ,且在春化、脱春化中稳定存在 ,这两种蛋白质正是春小麦有而冬小麦未经春化没有的 ,表明这两种蛋白质的产生与冬性小麦春化过程密切相关 ;同时在春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 (POD)、酯酶 (EST)酶带及活性发生显著变化且产生了与特异蛋白质分子量 (5 3.2kD)接近的新带 ,表明POD和EST与小麦通过春化发育有一定相关性 ,而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与春化发育相关性较小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与春化发育基本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30个小麦大面积栽培品种为材料,采用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离析试验、田间幼穗分化进程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小麦品种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进行了分类和演化分析,并利用STS标记对供试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河南省70年来的小麦大面积品种演化中,存在着多种春化与光周期反应类型,但春化特性的演化表现为冬性程度由强减弱再增强的变化趋势;光周期特性敏感程度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经分子标记检测,河南省70年来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春化基因主要为 vrn-A1、 vrn-B1、 vrn-D1、 Vrn-D1b和 vrn-B3,光周期基因主要为 Ppd-A1a、 Ppd-D1a,但这些基因对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作用效果总体上尚不能准确反映品种的冬春性和光周期特性的实际情况,在育种工作中春化特性和光周期特性的选择与鉴定仍应以表型鉴定为主。  相似文献   

9.
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对该麦区10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产量相关性状在10个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45和0.08。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产量潜力差异较小,高产品种(> 9 000 kg·hm-2)的成穗数均为中等偏多型。品种间幼穗分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一般表现为前期发育慢,后期发育快,个别品种的各个时期发育均慢;黄淮冬麦区南片多数品种则表现为各个时期发育都较快,个别品种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快。对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不同等位变异检测发现,除了Vrn-D1,10个供试品种在其他已知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座Vrn-A1Vrn-B1Vrn-B3Ppd-D1上含有相同的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10.
分析结果表明:西农1376小麦具有与早熟高产相关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表现在;(1)单位面积有较多的粒数,千粒重较大,亩穗数与穗粒数互补性强;(2)穗分化快,二棱期持续时间长,抽穗早;(3)植株有较好的受光势,叶片长度适中,功能期长.叶片光合强度及单叶净光合量在灌浆初期显著大于高产品种陕229;(4)穗分化期对日照敏感度低;(5)茎秆坚实,抗倒伏,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对供试品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含有显性春化基因 Vrn-D1(20.3%),3份材料含有显性基因 Vrn-B1(4.7%),未检测到显性基因 Vrn-A1和 Vrn-B3;除中国春和宁春45外,其余62份材料均含光周期不敏感基因 Ppd-D1a;9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B1b,28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D1b,35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 Rht8;15份材料同时含有 Rht-D1b和 Rht8;苏麦3号和兰考198含抗赤霉病基因位点 Fhb1。芯片检测结果发现,西农系列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共含有1 049个特异SNP,集中在2A和6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可能是决定西农系列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重要遗传位点;所有参试材料共含有1445个相同的SNP位点,集中在2D和3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新疆冬春麦区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185份品种(系)的重要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位点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不同。含有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的品种47个,占供试品种(系)的25.4%;Vrn-B1为43个,占23.3%;Vrn-D1为38个,占20.5%;Vrn-B3位点不存在显性等位变异。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在冬、春性小麦内的分布比例也不同。在春性小麦品种(系)中,显性等位变异Vrn-A1出现的频率较高(55.3%);其次为Vrn-B1,占50.6%;Vrn-D1占44.7%。在冬性小麦中,仅有显性等位变异Vrn-B1出现,占2.0%。在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80.0%的品种(系)携带光不敏感显性等位变异Ppd-D1a;其中在春性和冬性小麦品种(系)中,Ppd-D1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3.5%和77.0%。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存在11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组合。  相似文献   

13.
黄淮北片主栽小麦品种冬春性与主要春化基因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我国黄淮北片麦区冬小麦的冬春性与春化基因分布的关系,以该麦区的48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依据不同小麦品种的低温春化需求来分析品种的冬春特性,同时分析了主要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在上述品种中的组成。结果表明,黄淮北片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占75.0%,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各占10.4%,弱春性品种占4.2%。春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黄淮北片麦区的主栽小麦品种的主要基因型为vrnA1/vrn-B1/vrn-D1/vrn-B3,占77.1%,其余品种含有Vrn-D1基因(22.9%,11个),未发现携带显性基因VrnA1、Vrn-B1及Vrn-B3的品种。黄淮北片主栽品种调查结果显示,根据vrn-A1/vrn-B1/vrn-B3/vrn-D1全隐性基因型推测的品种的冬性和表现型的一致性高达97.3%,根据显性基因Vrn-D1推测的春性与表现型的一致性为54.5%。总的来说通过春化基因组成推测的冬春性与根据低温需求鉴定的冬春性的一致性为87.5%,表明可以通过检测春化基因分子标记来对品种的冬春性进行快速推测,实际工作中若能利用春化基因分子检测与田间观察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品种的冬春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西北春麦区Apsim-Wheat模型的模拟精度及适应性,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15-2018年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参数筛选法(Morris)和基于方差分解法(Sobol)分析了Apsim-Wheat模型中作物品种参数、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并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对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用Morris法得到的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参数分别为始花期积温(TFI)、出苗到拔节期积温(TEOJ)、春化敏感指数(VS)、田间持水量(DUL)、萎焉系数(LL15)、小麦萎焉系数(WheatLL)、播种日期(sowing date)、播种密度(sowing density)、播种深度(sowing depth);用Sobol法得到的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与Morris法相同,而得到的敏感作物品种参数不同,分别为春化敏感系数(VS)、开花期积温(TF)、出苗到拔节期积温(TEOJ)、潜在灌浆速率(PGFR)、光周期敏感指数(PS)、灌浆期积温(TSGF);在Morris法和Sobol法下Apsim-Wheat模型中对小麦产量最敏感的参数均是作物品种参数,且多与品种积温、春化及光周期等参数有关,分别占总敏感性的73.85%和62.9%,土壤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对小麦产量的总敏感性分别为26.15%和37.1%,占比较小。综合来看,Morris法和Sobol法均可筛选出对小麦产量敏感的参数,且在调整土壤参数和田间管理参数时,两者具有可替代性;在调整作物品种参数时,可以依据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两种方法各自优势,快速筛选出模型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光周期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对青海和西藏249份小麦品种光周期基因 Ppd-D1、 Ppd-B1和 Ppd-A1等位变异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 Ppd-B1位点上,237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95.18%),12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b(4.82%);在 Ppd-A1位点上,233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a(93.57%),16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6.43%);在 Ppd-D1位点上,221个品种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a(88.76%),28个品种携带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D1b(11.24%)。光周期不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B1a和 Ppd-A1a分别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光周期反应中占主导地位。西藏和青海小麦品种中共存在6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其中青海小麦品种中存在5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 Ppd-D1a/Ppd-B1b/Ppd-A1a类型,西藏农家品种中存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存在含光周期敏感型等位变异 Ppd-A1b的类型。等位变异组合 Ppd-D1a/Ppd-B1a/Ppd-A1a在青海和西藏小麦品种中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16.
冬、春性小麦品种早播(9月30日)、适播(10月30日)的总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结实粒数均极显著高于晚播(3月2日)。晚播对春性品种小花分化发育与结实的不利影响小于冬性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与可孕小花数及其结实率密切相关,而与总小花数及其结实率无明显联系;同时大穗多粒基因型也以较高的可孕小花结实率为生理基础。孕穗期小花数均与叶面积、叶片重、叶鞘重和总干物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高的相关不显著。此外,冬、春性品种的结实粒数均与成熟期茎叶重、总单茎重、结实小穗数、穗长和穗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良好、协调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是改善小花发育质量、提高穗粒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