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农村》2016,(5)
正近年来,泥鳅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了泥鳅的养殖方法,取得了最佳养殖效益。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技术强调了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及准备工作。现将有关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参考。泥鳅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正>近来年,泥鳅在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的需求增多,这推动了泥鳅人工养殖的兴起,很多省人工养殖的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成为了一个地区重要的致富来源。但因为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很多人经验不足,在养殖的过程中常常忽视技术要点。基于这种状况,本文通过研究泥鳅的习性,从而提出一些泥鳅养殖的技术要点,以期养殖户能够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养殖方式,推动泥鳅养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对泥鳅习性的阐述泥鳅的体型细长,表面为灰黑色,中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泥鳅池塘精养技术和稻田养殖技术,以期为农户养殖泥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胡秀珍 《农技服务》2014,(12):145-145
从泥鳅生物学特性、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庭院养殖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释了利用沼肥养殖泥鳅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通过实验室小型模拟生态养殖及生产实践养殖研究证明,采用沼肥养殖泥鳅可以实现泥鳅增产增收,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广阔的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6.
藕田养殖泥鳅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减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总结了藕田养殖泥鳅技术,以供种养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泥鳅密集在底泥中掘洞,鳅洞为泥鳅提供了躲避高温酷暑和低温寒冬的有效场所,泥鳅掘洞与浮叶植物群落也存在紧密联系。通过从农田改造、水体改良和水生植物调控等方面,针对农田泥鳅的生物特性、鳅洞的生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综述,分析了泥鳅掘洞过程的响应变化和生态作用,探讨了浮叶植物在泥鳅有土与无土养殖中的应用技术,旨在为泥鳅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无土养殖和工厂化高密度育苗提供技术支持,为泥鳅野生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改进泥鳅养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茭白田泥鳅无公害套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海涛 《现代农业科技》2010,(8):342-342,344
在分析茭白田的生态条件和泥鳅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从田块选择与整理、泥鳅养殖、茭白管理、日常管理和捕捞上市等方面介绍了茭白田泥鳅无公害套养技术,以期为茭白田养殖泥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池塘选择与清整、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并总结了泥鳅其他养殖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浅谈泥鳅养殖的几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磊  陈录 《农业与技术》2014,(1):153-153
泥鳅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鱼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很低,池塘、稻田以及水沟等都能够养殖,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方式。文中简单分析了泥鳅养殖的几项技术,供深入研究泥鳅养殖技术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全面论述了亲鱼的选育、繁殖、苗种培育以及成鳅的养殖和疾病防治等养殖技术,为泥鳅养殖生产提供了一整套养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莲藕一泥鳅高产混养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藕池准备、植藕、放鳅、日常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从事藕鳅种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莲藕—泥鳅高产混养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藕池准备、植藕、放鳅、日常管理及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从事藕鳅种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玉明  田秀娥  王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34-12436
[目的]了解安康地区泥鳅的胚胎发育全过程。[方法]用DOM和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所获的胚胎置于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培养,进行泥鳅的胚胎发育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期的27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泥鳅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历时30h45min。[结论]为泥鳅的人工繁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泰州地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用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并结合当地生产实践情况,推荐出低毒安全高效的药剂使用组合,实现了稻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赣榆区墩尚镇的泥鳅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墩尚镇泥鳅产业的发展动因和产业链市场的形成,得出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业是促进当地农民快速增收的有效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出口级黄板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台湾泥鳅及其杂交种肌肉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程度,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3种泥鳅(体质量9.56~94.02 g)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种出口级泥鳅肌肉(鲜样)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70.62%~73.01%,粗蛋白质为18.60%~20.03%,粗脂肪为4.15%~7.85%,灰分为1.40%~1.84%,除水分含量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板鳅是3种泥鳅中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品种;试验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量为24.52%~28.89%(干样,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39.56%~39.72%,3种出口级泥鳅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组成均与FAO/WHO要求一致,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1.24~83.54,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与缬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37.61%~38.65%,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各种氨基酸含量分析得出黄板鳅是相对组成最理想的品种;3种出口级泥鳅肌肉中脂肪酸含量丰富(22~2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40.66%~48.33%,其中DHA含量为2.03%~3.09%,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黄板鳅保健价值更有优势;10种常见的矿物元素均被检测出来,锌、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鱼类,且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3种出口级泥鳅均为营养价值高且具有养殖前景的鱼类,天津地区主产的黄板鳅综合指标最高,而杂交种营养指标大多介于父母本之间,杂交优势不突出。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