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和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本研究旨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地区锦鲤的饲养和抗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的日本原种锦鲤在黑龙江地区土池(富营养)饲养,采用与食用鲤鱼相同的养殖条件,对锦鲤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四龄鱼和亲鱼的成活率测定,分别达77%,85%,95%,94%,100%,得出锦鲤适合黑龙江地区的土池养殖。进行原种锦鲤,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室内和自然条件下赵冬成活率的比较,原种锦鲤在水温11℃的室内越冬成活率较高。在高寒地区自然越冬条件下成活率接近0,抗寒能力极差,但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交的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和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成活率分别达56.6%,86%和81.1%。抗寒性状可通过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遗传给杂交种锦鲤,并对自交种,杂交种的后代较好体色的锦鲤进行了统计,自交后代为35%,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杂交种后代为6%,杂交种后代体色较好的锦鲤明显低于自交种。  相似文献   

3.
Ahikam  陈杰 《河南水产》2000,(1):33-34
杂交条纹狼鲈通常是指条纹狼鲈(Moronesaxatilis)和金眼狼鲈(M.chrysops)的杂交种。这种有时被称为“原始杂交”的杂交种是于60年代中期在美国南加州生产的,使用的是条纹狼鲈的卵和金眼狼鲈的精子。该杂交种常用名为Palmetto鲈。最近另一种相应的杂交种(用雌的金眼狼鲈与雄性的条纹狼鲈)也生产出来了。这种杂交种的常用名为阳光鲈。杂交条纹狼鲈在美国东南部的大型水库中用于游钓鱼类,因为那里有该鱼丰富的饵料资源——斑鰶和丝鳍鰶。  相似文献   

4.
我省几种鲤品种和杂交种形态特征和含肉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叙述在搞鲤鱼优良品种繁育技术和繁育体系研究过程中,对几种鲤品种和杂交种形态特征及含肉率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5.
<正> 据日本读卖新闻八○年七月十八日报道,千岁道水产孵化场寺尾俊郎领导的研究小组育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大鳞鳟(♂)×鳟(♀)杂交鱼种第一代。现有杂交种三龄鱼约200尾,二龄鱼约2000尾。杂交种的性状,如肉质和育成率等继承了双亲的特征,具有大鳞鳟生长快,鳟鱼味好的优点。杂交种染色体为67,介于双亲的中间,故容易保持两亲本的优点。杂  相似文献   

6.
1985-1990年作者对杂交种荷元鲤进行了连续三代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对其后代体色分离、雌雄比例等性状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杂交种为诱导材料,采用阻止第二枉体释放的方法使染色体加倍,刑连续三个世代的雌核发育后代在体色方面仍出现分离。由此可见,若要快速建立纯系或从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本采用电泳方法对德国镜鲤,选育镜鲤及杂交种的肝组织Pod、Mdh、Est三种同工酶进行分析,三种鲤的Pod同工酶谱只有一种表型,Mdh酶谱中选育镜鲤在MDH-2出现杂交。Est酶谱中选育镜鲤Est-6有基因多态现象,德国镜鲤Est-1和Est-5有多态现象,两个亲本在生化遗传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鳙、鲢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有关它们的鳃耙(方秉文)、鳞片、咽骨、咽齿(朱元鼎;王应天等)和消化道(倪达书和蒋燮治;林浩然)结构的研究,过去曾有一些报道,孟庆闻和苏锦祥对白鲢作了系统的解剖。1958年秋季,我们在杭州上城河利用鳙(Aristichthys nobil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得到鳙、鲢杂交种,杂交子裔大多生长发育良好。为了对鳙、鲢杂交种作进一步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就杂交种和鳙、鲢纯种的外部形态、骨骼、消化道及鳔等进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杂交种在部分养殖场已经试行生产,因此先作这样的基础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对这一新品种的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9.
《淡水渔业》1974,(3):22-23
为了培育优良的养殖品种,我们作了草鱼和翘嘴鮊的杂交试验,培育出杂交鱼种一万四千尾。杂交种的选育及成鱼养殖,尚待继续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1.
陈彤 《淡水渔业》1974,(12):26-28
本试验包括鲤鱼的五个自交品系及九个品系间杂交种。其中有一个自交品系易感染鲤痘疮病(fish pox),另一个自交品系易感染鳔炎症(swim bladder inflammation),这两个品系的杂交种及它们和其它品系的杂交种都不感染这两种病。由此得出结论,对这两种病的敏感性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鳔炎症是由于鳔管阻塞,伴随着继发性的Aeromonas liquefaciens感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4,(2)
该研究以雄鸡与雌鹌鹑正交组合杂交种的早期胚胎为研究对象,在杂交种蛋入孵不同时间点采取样本,并对所取样本中不同时段杂交种蛋死亡胚胎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外在因素外,大约90%以上的死亡胚胎均与杂交种胚胎发育在(72±6)h的形态特征相似;表明属间杂交种早期胚胎大批死亡的确切的时间应为(72±6)h。  相似文献   

13.
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特征居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之间,并明显区别于双亲,且群体中个体的头部形态稳定一致,均具有典型的中间型特征,个体间没有明显差异。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分析显示,在杂交种群体共15个样本中,有4个与拉萨裂腹鱼为同源,其余11个与异齿裂腹鱼为同源,各自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即杂交种群体中既有属于拉萨裂腹鱼遗传基因的个体,也有属于异齿裂腹的遗传基因的个体。综合以上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等自然水域中能够自由杂交而产生后代,且两者都可以互为父母本,但以异齿裂腹鱼为母本产生的杂交种在群体中占多数,推测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促使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自然水域中容易杂交。  相似文献   

14.
德国镜鲤和选育镜鲤及其杂交后代的同工酶电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电泳方法对德国镜鲤,选育镜鲤及杂交种的肝组织Pod、Mdh、Est三种同工酶进行分析,三种鲤的Pod同工酶谱只有一种表型,Mdh酶谱中选育镜鲤在MDH—2出现突变。Est酶谱中选育镜鲤Est—1和Est—6有基因多态现象,德国镜鲤Est—1和Est—5有多态现象,两个亲本在生化遗传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种间杂交产生全雄性后代的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在研究推广罗非鱼全雄性杂交种养殖中,成绩显,获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包括奥尼杂种(俗称奥尼鱼)和莫尼杂种(俗称福寿鱼)在内的罗非鱼杂交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和抗病力强的特点,显示出鱼类杂交的优势。特别是奥尼杂交种后代,都是95%以上的雄性,养殖这种雄性罗非鱼,  相似文献   

16.
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群体生化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正、反杂交种[即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进行了9种同工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史氏鲟的多态位点比例最低(20.00%),西伯利亚鲟及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的多态位点比例最高,且相等(35.00%);群体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1215~0.1744;聚类分析表明,史氏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同一分支,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聚为另一分支。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于一九七九年以草鱼♀×鳙鱼♂的杂交,获得杂交品种草鱼,这种杂交种草鱼已在整个佛罗里达州进行商业化生产。据一九八○报道,杂交草鱼多为三倍体不育品种,经该学技术检验有部分杂交种为二倍体。这种杂交种鱼苗期为杂食性,喜食无脊椎动物和浮萍属植物。实验室内以循环池养殖,进行轮藻属植物、南方茨藻、红线儿菹、金鱼藻以及巴西(艽木)等水草的食量、食性的试验。杂交品种日食草量较少于亲本草鱼,最喜食浮萍、轮藻,其次  相似文献   

18.
刘荣臻  王浩  陈洁平 《水产学报》1985,9(3):265-273
本实验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和尼罗罗非鱼(Tilapia milotica)及其杂交种——福寿鱼(T.missambica ?×T.nilotica ?)的血清蛋白进行了分离,同时对其雌性特异蛋白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血清蛋白电泳图型具有 12—14条蛋白质带,尼罗罗非鱼有12—13条蛋白质带,杂交种—福寿鱼有12—15条蛋白质带;三种鱼血清蛋白电泳图型在雌、雄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成熟雌鱼有两条新的蛋白质带,这些带都比同种的雄鱼所显示的颜色深。杂交种——福寿鱼的血清蛋白电泳图型,为其亲本的中介型。 此外,本文还对雌性特异蛋白的蛋白质带,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2009,(2):26-29
奥尼鱼 品种来源用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和尼罗罗非鱼为母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杂交优势明显的子一代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
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筛选和培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吸取荷元鲤育种经验的基础上,用抗寒性强的黑龙江野鲤与菏包红鲤杂交。得到了一个抗寒、生长快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