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根据水分平衡原理,利用陇水15个站1970~1997年共28年的蒸发量、降水量资料,计算秋季的干旱指数,制定干旱标准,并按干旱指数对陇东的秋旱进行气候类型划分,分析秋旱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秋旱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渭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气象、农业干旱传播规律,基于研究区1980—2014年的气象数据,使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de Martonne干燥度指数,评估气象和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和响应关系,并通过游程理论提取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历时、烈度,同时利用 Copula 函数度量气象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播阈值和农业干旱风险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为3个月,北洛河流域的干旱传播时间为2个月;2)水热条件变化对干旱传播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沿干燥度梯度呈分段变化;3)不同子流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抗旱性不同,其中各子流域的草地及泾河、北洛河流域的林地干旱传播阈值较小,易发农业干旱;4)各分区气象干旱传播到农业干旱后历时延长、烈度增大,泾河、北洛河流域耕地的扩大作用最强。本研究可为评估不同干旱类型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流域干旱预警系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利用唐山11区、县1991~2005年作物干旱受灾资料,对各区县作物干旱受灾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方法,对本地区分区县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价实例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唐山各区县种植业干旱受灾率风险水平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旱作节水技术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大省,又是土壤水分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干旱缺水严重的省份。因此要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发展、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是一项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是个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干旱缺水严重的省份.多年来,吉林省十分重视旱作节水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形成了适应吉林省特点的旱作节水农业配套技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旱作节水经验.为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发展,维护粮食的安全,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速农业跨越式发展进程,提出吉林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6.
利用流经吉林省各流域的39个水文站的1980年-2005年的蒸发与降水资料与吉林省26个土壤墒情监测站2002年-2005年的土壤含水率资料,分别计算多年干旱指数、土壤含水率成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指数能根据某一时段蒸发量和降水量,及时地反映该地区的干旱程度。方法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7.
发展旱作农业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旱作农业,也叫雨养农业,非灌溉农业。是指在干旱或无灌溉条件下,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从事种植业的一种农业生产。克旗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山区。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4倍以上,60%以上的耕地几乎常常受到干旱的威胁.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因此.搞好旱作农业.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农业干旱的指标和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对湖北省农业干旱作出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本文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用“条件”水分平衡方法,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水分盈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农业干旱指标I0(P-Ep)/Q,并用此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近30年来主要干旱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地各种类型各级干旱出现频次进行了农业干旱分区。  相似文献   

9.
王俊  胡继超  袁学所  吴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62-17163
利用历年逐日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引用一种动态干旱指数,通过比较干旱指数计算值和干旱等级判别标准来判别干旱的发展;然后,基于动态干旱指数,运用VC++计算机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动态干旱识别系统。这对该地区干旱预测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夏季,微山县长时间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日蒸发量大,旱情持续严峻,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分析微山县2014年夏季干旱特点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干旱灾害相关的气象要素、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微山县农业生产提供气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乌兰察布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是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地区。全市年均降雨量仅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50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600多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面对全市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的实际,乌兰察布市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膜下滴灌机械化生产,走出了一条顺应自然规律、节水增效的新路子,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0—2015年捷地气象站水面蒸发资料,分析泊头市蒸发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干旱情况。结果表明,泊头市6月蒸发量最大,1月蒸发量最小,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大;干旱指数为1.96,属于半湿润区。  相似文献   

13.
2014 年夏季,微山县长时间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日蒸发量大,旱情持续严峻,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文章通过分析微山县2014 年夏季干旱特点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干旱灾害相关的气象要素、 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微山县农业生产提供气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1949—2016年中国干旱灾害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我国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体系和保障粮食产量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Python语言获取1949年以来中国各省、市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自然断点分级法、GIS平台和R语言定性和定量地探讨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阐述我国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 ①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1949—1970年为波动阶段,1971—2000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6年为波动下降阶段,发生特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年份所占比重较大;②农业干旱在空间上呈“北重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格局。山东受灾最重,灾损高达208.2万hm2,西藏最轻,灾损为2163.53 hm2;③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波动幅度较平缓,二者受旱灾影响程度较大,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④粮食产量的多少和受灾面积的大小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粮食单产与干旱受灾面积呈负相关。结论 干旱灾害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各农业干旱灾害指标对粮食灾损的解释力较强,对粮食产量估测具有参考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可以提高应对农业干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为粮食进出口提供指导意见。此外,干旱灾害仅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方面,农业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农业政策等也对其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朝阳市农业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现状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山地丘陵区,气候属北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是有明显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辐射强、降水少、易干旱、蒸发量大、春秋两季风沙大。干旱是朝阳市突出的特点,而且干旱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和连续性,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如何充分利用气象资源,采取相应对策,降低和消除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209-212
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天气风险,天气指数保险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效路径。通过对传统农业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天气指数保险的多项优势。以河南省干旱灾害为例,分析干旱灾害与农业损失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设计了河南省玉米干旱灾害天气指数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利用天气指数保险应对农业天气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特点将土壤水分分区指标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表示农田土壤含水量水平,第二类表示土壤供水状况,第三类表示旱期长短。各类指标又有生长期内和春、秋两关键时期三个指标。对每一类三个指标应用类平均聚类方法得到三个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以第一类指标所得方案为主,进行协调,将黄土高原划分出4个土壤供水类型区,12个土壤干旱类型亚区。最后对各水分区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业干旱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调查、实验、模型相结合方法,建立了区域农业干旱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区域农业干旱评价、监测及对策分析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气象干旱指标P/E(p-降水量,E-潜在蒸发量)不能准确表达农业干旱状况,本研究所建立的农业干旱模型经验证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农业干旱的评价、监测与实际相符,对农业于旱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农业区划是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沧州市农业区划为研究对象,引入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并提出了人均优势指数和单位面积优势指数,运用这些优势指数来量化各农业产业在不同县(市)的优势程度,识别不同县(市)的农业优势产业;通过计算不同产业综合优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得到沧州市各县(市)农业产业优势的相似矩阵和系统聚类树状图,把农业优势产业相似和空间位置邻近的县(市)聚为一类,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7个农业优势产业分区;并根据各分区的农业产业优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农业利用策略,以期提高沧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干旱对农业危害的特点及其减灾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是一种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灾害。大气环流异常是干旱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候变暖变干是导致干旱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当气温升高,地表蒸发量加大,自然降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迅速下降,致使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同时发生,从而造成农业生产严重受损。阐述了干旱的危害特点、分类和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和发生规律、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监测和预测与预警、减灾技术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