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采伐迹地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长白落叶松结实的丰年秋季采伐后全面整地,可实现人工促进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的目的,更新幼树呈均匀分布,人工整地促进天然更新,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2.
章古台沙地油松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与比较分析,认为在章古台沙地油松天然更新是可能的.天然更新方式有2种:林隙更新;林缘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一般分布在距母树树冠投影以外的东北方向;更新幼树年龄在时间上一般是不连续的,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大的2004、2005、2008年;每100 m2更新幼树57~139株.油松...  相似文献   

3.
不同疏伐密度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研究分析了辽宁阜新半干旱区油松母树林不同疏伐密度对天然更新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和母树林密度有密切关系,在低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增加;在高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或无更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对油松母树林下天然更新幼树进行疏伐密度处理后,天然更新幼树地径和树高都有明显增长,表明油松在更新密度较大情况下进行疏伐有利于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14块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天然更新调查数据,针对影响天然更新效果的因素众多,仅用定性分析难以做出判断的特点,因此采用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把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依重要性分别是海拔高度、林木株数、郁闭度、腐殖质厚度、针叶树蓄积比重、蓄积量、针叶树株树、坡度。由于云冷杉等针叶树幼苗喜荫,不喜光,所以在采伐强度过大时将造成林内郁闭度降低,林内光照明显增强,进而严重影响云冷杉幼苗幼树的生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慎重扩大采伐量,同时在采伐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保留木的损伤,保证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5.
章古台固沙林,通过经营疏伐与部分采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了天然更新。在12块采伐迹地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13种,487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鼠李,达67%,分布最多的是榆树,为3 921株/hm2。在7块固沙林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树木13种,385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赤松,为43%,分布最多的也是榆树,为2 980株/hm2。天然更新的幼树多出现在沙地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东北坡,而且有落沙层;同时还需要在5~6月降水比较多,年降水量比较高的年份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樟予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调查研究,发现樟予松人工林在该区天然更新主要有3种形式:林窗更新;林缘更新;其他阔叶树林下更新。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该区樟予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以及对幼苗的防护条件。针对影响樟予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限制性因子,提出促进该区樟予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程的技术措施:覆土;浇水;合理的采伐;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管护;进行封育等。  相似文献   

7.
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在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47.47%的种子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中,种子平均密度可达253粒?m^-2;52.53%的种子分布在0~5 cm 深的土层中,种子平均密度为280粒?m^-2。从种子品质来看,空粒种子占种子总数的40.90%,腐烂种子占39.96%,完整种子占19.14%。赤松天然更新主要为林下更新,更新幼树呈不规则分布,密度为20348~71798株?hm^-2;其次为林隙更新,更新幼树以群团状分布为主,带状分布为辅,密度为7659~14836株?hm^-2;赤松林缘更新的主要条件是有林缘扩展带,林缘更新密度为856~10810株?hm^-2。  相似文献   

8.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鄂西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迹地3种更新方式林分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差别不大,非毛管孔隙度人工更新林地较高。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等水分因子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等化学性质均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3种更新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林地土壤肥力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落种后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调查资料,对其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起源、数量、空间格局、分布频度和树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皆伐迹地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更新树种为米老排树种;(2)在0~10 m空间尺度内,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分布为聚集分布(P0.01);(3)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数量和频度,可达到森林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亦符合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成林的验收标准;(4)种子天然更新幼树树高的分布近似正偏山状的weibull密度函数;(5)在米老排人工林皆伐作业后1.5年左右,对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进行间苗定株较为适宜;(6)对米老排人工林适时适地的采用小面积皆伐、非炼山方式清理迹地剩余物、保护和利用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方式,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等3种不同针叶树种天然更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针叶树1年生天然更新强度分别为3 594~5 133、20 300~50 000和8 300~13 900株.hm-2;赤松天然更新的强度好于油松,油松好于樟子松;樟子松天然更新1年生幼苗较难越冬,经覆盖后幼苗越冬成活率达66%;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相对较易越冬,越冬成活率分别为17.20%和20%,经覆盖后幼苗越冬成活率分别为54.94%和51.28%。因此,应采取人工促进措施进行樟子松、赤松、油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2.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章古台沙地赤松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与比较分析,认为在章古台沙地赤松天然更新是可行的。天然更新方式有3种,即林下更新、林隙更新和林缘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更新幼树年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降水量大的2004、2005、2008年更新幼树相对较多;更新幼树密度为20 300~100 000株.hm-2。赤松林缘天然更新幼树长势要好于林隙,林隙要好于林下。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
将鄂西北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13种森林类型,在系统调查样地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碳含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鄂西北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75.812t·C·hm-2,各层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土壤层(110.130t·C·hm-2)乔木层(48.278t·C·hm-2)灌木层(15.187t·C·hm-2)枯落物层(2.217t·C·hm-2),各层分别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2.64%,27.46%,8.64%和1.26%。天然林不同林龄碳密度排序为近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在辽宁省彰武县应用Li-6400光合仪,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u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和长白松(Pinus sylvestriformis)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5种针叶树在8月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表现为双峰型,并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其中彰武松光合速率最高、长白松光合速率较低。通过光响应曲线的分析得出:在0~2 000μmol m~(-2)s~(-1)光强下,光合能力顺序为长白松赤松樟子松油松彰武松;赤松和樟子松的光补偿点较高,为110μmol m~(-2)s~(-1);樟子松的暗呼吸速率最大,为2.338μmol m~(-2)s~(-1)。  相似文献   

16.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赤松天然更新的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人工促进更新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松初果期为12a,盛果期为51a,公最大更新幅度为40m;更新幼苗幼树的70%以上集中分布在距母树9m或树高1.2倍以内。人工促进效果以拖拉机耙和人工耧地好;只要耧掉草皮,移栽7-8a幼树,3-4a就可达到更新指标;单位面积上培育母树的数量随时间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中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自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强度火烧迹地内兴安落叶松自自然更新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度火烧后,由于地被覆盖率的降低,增加了落叶松种子和土壤接触的机会,促进了兴安落叶松的自然更新。火烧后3年,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达到2 350株·hm~(-2);火烧后6年达到4 572株·hm~(-2);火烧后9年,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达到5 650株·hm~(-2)。而对照样地中,落叶松自然更新数量分别为1 550株·hm~(-2)、1 760株·hm~(-2)、1 435株·hm~(-2),远小于火烧迹地自然更新数量。通过采取适当的计划烧除措施可以促进落叶松的自然更新,有利于林分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19.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山地进行丛状造林,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山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迅速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陡坡丛状造林效果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陡坡丛状造林以3株一丛或5株一丛为宜,在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初植密度以4 400株.hm-2为宜;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陡,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林地,以6 600株.hm-2为宜;丛状造林保存率能达到70%以上,蓄积量比对照区提高38%~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