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末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中残留量分别为0.156-0.187mg/kg和0.030-0.045mg/kg。硫双威属易降解农药(T1/2<30d),按推荐计量(337.5g/hm2)使用3次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残留试验表明,用20%康福多浓可溶剂600ml/hm^2喷施防治稻飞虱,在田水中原始沉积量为0.11~0.25mg/kg,半衰期为5.9~7.9d;在土壤中原始沉积量为0.08~0.16mg/kg,半衰期为5.3~24.6d;在茎叶上原始沉积量2.82~6.99mg/kg,半衰期为6.5~6.8d。最终残留量试验,表明在水稻卷叶螟、稻飞虱发生期喷药2次,施药剂量为300~600ml/hm^2,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期为7d,在糙米中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在土壤和茎叶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小于0.083mg/kg和0.822mg/kg。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氟氯氰菊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和降解情况。样品经过液-液分配和柱层析净化可以较好地去除脂肪等杂质。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03mg/kg,添加0.02 ̄1.0mg/kg标样,平均回收率为88.5% ̄96.3%(变异系数1.0% ̄6.0%,氟氯氰菊酯在棉花植株上的半衰期为1.6 ̄2.9天,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5天。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三唑锡在柑桔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法测定了桔皮、桔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锡在柑桔(全果)上的半衰期为3.1~3.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6~10.3d。桔园喷施20%三唑锡胶悬剂1000倍和2000倍液各2~3次,每次施药间隔30d,末次施药后30、60、90d,柑桔(全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1.0mg/kg。  相似文献   

5.
银杏成年结果大树单株种核产量以8.57%的递增率上升,每增加1年,单株种核产量相应增加1.2kg。密度为4995株/hm ̄2的银杏园中,幼树新梢仰长生长的始盛期、旺盛期和盛末期分别出现在萌芽后23,46和68d,主要生长天数为45d;增粗生长分别出现在萌芽后4,37和71d,主要生长天数为67d。叶片净光合强度高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为12.94mgCO_2·dm ̄(-2)·h(-1)。形成种核产量前,叶片产量以66.2%的递增率上升;形成种核产量后,种核产量以37.58%的递增率上升,叶片产量的递增率下降到34.3%。嫁接后第6a,种核和叶片产量分别达到956.25kg/hm ̄2和18181.8kg/hm ̄2。  相似文献   

6.
白网纹草的茎段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网纹草茎段为外植体,在MS+BA0.5mg/L+NAA0.1mg/L培养基上可产生大量丛生芽,丛生芽切割后接种到MS+BA1.0mg/L+NAA0.1mg/L培养基上,30d后增殖系数可达5.6,在1/4MS+NAA0.1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白网纹草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85% ̄90%。  相似文献   

7.
在杂交稻繁种不育系协青早A始穗期,用0.2%天然芸苔素合剂0.1g/kg作叶面喷施处理1 ̄3次,每次喷溶液量均600kg/hm^2。结果表明,天然芸苔素可以提高协青早A始花后3d的午前花率1.3 ̄9.5个百分点,单穗花期缩短0.6 ̄1.0d,异交结实率提高5.6 ̄10.0个百分点,增产2.6 ̄28.8%。  相似文献   

8.
将久效磷农药(40%乳油作1∶1稀释)以低污染施药术对悬铃木植株定量茎部注射(20ml/株)和茎部环涂(50ml/株),每隔3~4d,采集树冠层枝叶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久效磷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久效磷在树冠层枝叶中的水平在茎部环涂树约需15d才能达到最高,而在茎部注射树只需6d就达到高峰,对供试树进行长期药效观察显示,2种施药方法处理的树木在施药后15d不见虫害直到第2年仍无虫害发生;而附近未进行施药处理的悬铃木都受到虫害。此外,在施药前后对施药树木的根部土壤和周围大气取样作气相色谱分析,农药残留量都低于仪器检测限(<0.01mg/kg),这说明茎部注射和茎部环涂都是安全可靠的低污染施药方法。  相似文献   

9.
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带1 ̄2个叶原基其大小约为0.37 ̄0.49mm的甘薯茎尖,放在MS+BA0.5mg/L+NAA0.1mg/L+蔗糖4%+琼脂6.5g/L培养基上培养40d,成苗率为31.2% ̄100%。电镜测出试管苗的脱毒率为90%。大田试验统计表明,甘薯品种鄂薯1号、“51-93”、南薯88的茎尖脱毒苗比正常薯块苗增产9% ̄25.5%,比病苗增产54.1% ̄128.9%。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药赛巴安对狐狸疥螨病的治疗效果,设计了两个试验组,第Ⅰ组药物浓度0.4mg/kg,第2组2.0ml/kg,对照组用1%敌百虫,均外用。用病灶记分、活螨检查、增重情况、安全性共四项指标综合判定治疗效果。结果赛巴安以0.4ml/kg两次用药疗效达100%,直接浇泼使用可省工省时,毒性小,愈合不复发,治疗效果优于敌百虫。  相似文献   

11.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2.6 d,药后5 d消解90%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1~2.2 d,药后5 d消解92%以上。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40%啶虫脒在甘蓝上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以22.5~33.75 g a.i./hm2,连续喷药2~3次为宜,药后7 d收获的甘蓝中啶虫脒残留量为0.022~0.382 mg/kg,均低于最高限量标准0.5 mg/kg。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采收间隔期7 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嗪草酸甲酯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情况,以评价嗪草酸甲酯在玉米上施用后其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样品经乙腈提取,GPC凝胶色谱净化仪净化,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嗪草酸甲酯在0.031~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为0.9997。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63%~106.66%,相对标准偏差为2.04%~7.98%。在玉米中半衰期为3.2~3.5d,药后5天消解90%以上,土壤中半衰期为2.1~3.1 d,药后7天消解90%以上。5%嗪草酸甲酯乳油按7.5g a.i./hm2和11.25 g a.i./hm2对水喷雾1次,施药后70、91 d嗪草酸甲酯在玉米中残留量均低于0.001 mg/kg。建立的玉米中嗪草酸甲酯残留检测方法准确可靠。测得的残留量低于美国和日本规定的MRL值(0.01 mg/kg),不会对玉米和土壤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9%~93.7%和80.9%~99.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0%和1.8%~2.8%,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量为2×10-10g,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显示,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半衰期为3.6~4.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8~10.7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按施药剂量为540~810g a.i./hm2,对水喷雾,连喷3~4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最后一次喷药后3、5、7、14、21 d,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0102~0.2234 mg/kg,均未超过0.5 mg/kg(MRL)。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辣椒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3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苹果主产区山东青岛、宁夏银川、辽宁大连等12地进行肟菌酯在苹果中的规范残留试验。苹果样品中肟菌酯及其代谢产物CGA321113(肟菌酸)的残留量采用乙腈提取,经抽滤、盐析、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定容,再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并对肟菌酯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5、0.50、5.00 mg/kg时,肟菌酯和CGA321113在苹果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99%和89%~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7%,定量限均为0.05mg/kg;以肟菌酯有效成分100mg/kg的用量在苹果上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 d,在末次施药后28 d时,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残留量为<0.05~0.14 mg/kg,CGA321113的残留量为<0.05~0.06mg/kg,肟菌酯的残留总量为<0.10~0.19mg/kg;在末次施药后21d时,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残留量为<0.05~0.15mg/kg,CGA321113的残留量为<0.05~0.28mg/kg,肟菌酯的残留总量为<0.10~0.37mg/kg,残留总量最大值低于中国制定的肟菌酯在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苹果和土壤中三唑磷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中残留的三唑磷用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测定。检测方法研究发现,三唑磷在苹果中存在基质响应增强效应,采用含有苹果基质的标准溶液进行校正可以消除基质效应的干扰。方法最小检出量(LOD)为0.05 ng,最低检出浓度(LDQ)为0.02 mg/kg,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9.1%~9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8.6%(n=5)。残留研究表明:①三唑磷在苹果中的半衰期20.6~22.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0.7~15.4 d。②三唑磷在苹果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采样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③用20%三唑磷乳油2000倍液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后30 d采样测定,全果中的残留量为0.061~0.139 mg/kg,低于WHO/FAO规定的三唑磷在梨果类水果中的MRL值0.2 mg/kg。  相似文献   

16.
在天津主要蔬菜产区对新型杀菌剂啶氧菌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并对黄瓜个体的差异与农药残留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啶氧菌酯在黄瓜上的污染控制及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建立了基于QuEChERS方法结合液相色谱法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残留量分析检测方法,在0.02 mg/kg、0.2 mg/kg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上啶氧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76.5%~93.4%,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其准确度和精确度均符合我国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要求。在对黄瓜中啶氧菌酯的残留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施药后1 d内药剂消解迅速,之后消解速率逐渐趋缓,3 d时残留量已降至欧盟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以下。而在对黄瓜个体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差异进行研究时发现,平均残留量(0.639 mg/kg)大于残留量中值(0.508 mg/kg),黄瓜个体的质量与其中啶氧菌酯的残留量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二氯吡啶酸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除草剂二氯吡啶酸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油菜和土壤上喷施质量分数75%的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有效成分338 g/hm2),测出油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63~6.75 mg/kg和0.47~0.48 mg/kg,半衰期为8.49~10.11 d和3.76~4.74 d。对油菜施药1次,施药后45 d测得油菜上残留量为0.15~0.17 mg/kg。  相似文献   

18.
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丙溴磷在柑桔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及环境评价,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0 %丙溴磷?炔螨特乳油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样品采用甲醇提取,石油醚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检测分析。2010-2011年广东、广西和福建三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柑桔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4.3~7.2天、5.5~8.1天。施药浓度333 mg/kg,2次施药,药后21 d,柑桔全果中丙溴磷最终残留量<0.01-0.04 mg/kg,柑桔果肉中丙溴磷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丙溴磷在柑桔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3~0.30 mg/kg,可知,施用后的丙溴磷大部分残留于柑桔果皮中。按照推荐施药剂量为333 mg/kg处理,安全间隔期为21 d,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食用柑桔果肉是安全的,柑桔果皮需经过加工处理不能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测定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动态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 d,土壤中为1.2~4.2 d。使用氟啶胺50%悬浮剂,制剂用量为495 g•ha-1。(有效成分247.5 g•ha-1),施药4次, 距末次施药后7 d收获的辣椒中氟啶胺残留量小于0.06 mg•kg-1,低于韩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3 mg•kg-1)。【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辣椒和土壤中的氟啶胺残留测定;建议氟啶胺50%悬浮剂在辣椒上防治病害,最多使用4次,用量为247.5~495 g•ha-1(有效成分123.75~247.5 g•ha-1),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草胺在油菜植株、籽、籽壳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油菜植株、籽、籽壳样品用二氯甲烷提取,土壤用甲醇提取,经弗罗里硅土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草胺的添加量在0.005~1.0mg/kg水平下,乙草胺在土壤、油菜植株、籽、籽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96.5%、86.9%~90.3%、83.3%~89.7%、87.9%~9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9%~5.0%、3.9%一9.5%、6.6%~14.3%、6.4%~11.1%,乙草胺的最小检出量(LOD)为5×10-7g,油菜植株、籽及籽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O.01mg/kg,土壤中的LOQ为0.005mg/kg。乙草胺在福建莆田和湖南长沙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5.2天,在油菜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3天,油菜收获时(距施药60天),油菜田土壤、植株和油菜籽及壳中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