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本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称为鸡的"艾滋病"。下面将一例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过程介绍如下。2006年1月8日,河北省涿州市某养鸡户饲养的2000只 AA 肉食鸡。于15日龄时发现个别鸡只排黄白色稀粪,病鸡精神委顿,怕冷。后于2日后出现大量死亡,于当日来本门诊就诊。1 临床症状鸡群发病后呈突然发病,病程呈一过性,病初见有些鸡只啄自己肛门周围羽毛,排黄色稀粪,不久大群出现腹泻,排白色米汤样水便,病鸡精神委顿,怕冷,部分病鸡震颤,病程长者,病鸡羽毛松乱瘦小。2 剖检症状解剖几只病死鸡,表现为明显的传染性法氏囊症状。病死鸡脱水,腿及胸部肌肉有条状出血,似刷状。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肿大,呈淡黄色,囊腔中有胶冻样或干酪样或奶油样坏死物。法氏囊黏膜皱褶上有条索状或斑块状出血,严重病例,法氏囊明显出血,如紫葡萄样。较温和病例,法氏囊一周左右开始萎缩,呈蜡黄色,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一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扎堆儿,伴有颤抖;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2剖检变化头部、下额部的皮下组织水肿,似胶冻样,并有黄色液体浸润,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呈条纹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肠粘膜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由于本病传播快、流行广,虽然有疫苗或血清可用于防疫,但由于法氏囊病毒血清型的不同,交叉保护力很差,免疫效果有时很不理想,再加上有的养殖户免疫程序不合理,操作不当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免疫失败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龄鸡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病鸡腹泻和精神萎顿,主要病变是法氏囊出血并进一步坏死,肌肉出血,肾脏肿胀及尿酸盐沉积。本病主要侵害鸡淋巴细胞,故可导致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幼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由于本病传播快、流行广。虽然有疫苗或血清可用于防疫,但由于法氏囊病毒血清型的不同。交叉保护力很差。免疫效果有时很不理想,再加上有的养殖户免疫程序不合理。操作不当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免疫失败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一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由于本病传播快、流行广,虽然有疫苗或血清可用于防疫,但由于法氏囊病毒血清型的不同,交叉保护力很差,免疫效果有时很不理想,再加上有的养殖户免疫程序不合理,操作不当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免疫失败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法氏囊水肿、出血,肾肿胀苍白、小叶灰白色并有尿酸盐沉积,腿部、胸部肌肉呈涂刷状出血,拉白色水样稀粪。该病一般无季节性,任何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主要侵害21~45日龄雏鸡。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一般为10%~30%,如有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对养鸡业危害极大。湖南衡阳县自1994年从广东引入三黄鸡以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就在县内鸡群中开始流行,到2000年全县有90%的养鸡场爆…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由于本病传播快、流行广,疫苗交叉保护力很差,免疫效果有时很不理想,免疫失败现象也时常发生,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采用中草药防治该病,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拉石灰乳状稀便、颤抖、精神萎靡,及胸肌、腿肌点状或条纹状出血、花斑肾为主要特征.鸡群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多种疫病并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损伤雏鸡的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与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所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雏鸡和幼龄鸡。其主要症状为鸡的法氏囊受到侵害,先肿胀、出血变黄,然后迅速萎缩,骨骼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对鸡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为临床一线的养殖人员和兽医提供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流行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信息资料,期望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如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许多鸡场都普遍存在。该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不好走动,拥挤成堆,排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绒毛常有白色粪污,病鸡喜欢啄肛。剖检可见腿肌、胸肌有出血点,法氏囊高度水肿,明显肿大,浆膜面覆盖一层黄色胶状物。切开法氏囊可见充血或出血,内有较多的浆液、粘液或干酪状物。感染后期的病、死鸡,法氏囊则明显萎缩。腺胃、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肾肿大,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可以导致易感鸡死亡外,还可以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在临床上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能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严重影响新城疫病的免疫,甚至造成免疫失败,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非典型新城疫病对目前养禽业危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其病理特征为法氏囊先肿大、出血、坏死,然后迅速萎缩,骨骼肌出血,肾有尿酸盐沉积。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发病高峰期多集中在3~8月份,主要侵害3~6周龄的幼鸡,15周龄以上鸡较少发病,成鸡通常为隐性感染,。现将2009年6月在某养殖场诊治的一例32日龄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报告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几年,传染性法氏囊病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迅速,危害较大。本文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病原的分离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等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中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笔者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并提出了该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