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泰  齐要 《大豆科技》1994,(6):20-20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郭泰,齐宁,张荣昌,商柏廷(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33号品种,是抗灰斑病兼抗病毒病的品种。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大豆叶、茎、荚、子实...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4.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抗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29号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张荣昌,齐宁,刘忠堂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和销售价格。而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根本措施是育成和推广抗病品种。合丰2...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与抗病育种工作回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1,10(2):157-161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病品种的应用,对保持大豆大面积稳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合丰25号是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8.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从1981—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SMV)、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和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的抗性鉴定。结果在957个品种抗花叶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81个,占4.5%;在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对霜霉病免疫的品种有143个,占10.8%。所有参加鉴定的品种,没有对三种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病和霜霉病的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在所有参加鉴定品种中表现抗花叶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已收入大豆品种资源目录。可做为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0.
吉育74号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育成,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1.00%,脂肪含量18.56%,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高抗大豆食心虫,抗倒伏,为高产、抗病虫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灰斑病的抗性表现,对来自2003~2006年200份大豆品系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抗性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分析北方春大豆整体的抗性情况和各省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抗性表现及年度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4年北方春大豆品系灰斑病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但仍有13.6%感病品系存在;黑龙江省参试品系的总体表现最好,抗性品系较多,感病和高感品系很少,而且具有丰富的免疫材料;吉林省缺乏抗性好的品系,感病的多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辽宁抗性品系多,但感病,尤其是高感的多,但高感品系年度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它省区的春大豆,免疫和抗病品系少,高感品系多,但近年来,抗病材料在不断提高,高感材料不断下降.该研究对于今后大豆灰斑病抗性育种和大豆品种审定及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试验是从1987-2000年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6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系55份,抗病品系80份,中抗品系210份,感病和高感品系30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1994年以后的,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22.7%、11.2%、29%、37%;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0.2%、11.5%、38.7%、49.6%,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4.
多小叶大豆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份多小叶大豆种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份多小叶种质的小叶数分别占大豆总叶片数的46.7%、75.3%、68.2%。多小叶的小叶数以5小叶居多,分别占总叶片数的30.6%、21.1%、31.1%。三份多小叶种质的农艺及产量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中抗大豆灰斑病及病毒病,是优异的大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大豆灰斑病采用田间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5份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它们是:合00-23,建99-130,哈交98-5129,哈交20-5489,东农276,及一大批单抗灰斑病、疫霉根腐病的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性与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4):285-289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过重大的损失,对该病害的抗性机理、遗传及育种进行研究对有效控制这一病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近年来在大豆灰斑病结构抗性、生化抗性、抗性的遗传方式以及抗源筛选与育种研究的进展,为大豆抗灰斑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杂交大豆吉育609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育609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103A,恢复系为JLR102。吉育609的主要特点是高油、高产、稳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95.9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7.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53.8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2.2%。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混合株系,抗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灰斑病,高抗大豆霜霉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感大豆食心虫。籽粒脂肪含量22.54%,蛋白质含量37.52%,适宜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