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优化马铃薯品种Desiree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转基因马铃薯,以Desiree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分别比较了不同转化条件(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及激素配比)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茎段为外植体,预培养2 d后以OD600=0.5的菌液侵染10 min,在加有1.0 mg?L-1反式玉米素(ZT-t)的MS20选择培养基上的遗传转化率最高,其愈伤诱导率可达80 %,芽分化率可达70 %。通过该转化体系将抗晚疫病基因R1导入马铃薯,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经PCR检测和抗病接种鉴定,外源基因已经导入马铃薯基因组中,获得的转基因马铃薯具有很强的抗晚疫病能力,且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和块茎的重要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3a、R1和RB在番茄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疫病由疫霉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引起, 主要侵染番茄和马铃薯等茄科作物,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马铃薯已有5个抗晚疫病基因被克隆。为了研究已克隆的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是否在番茄中起作用, 将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基因R3a、R1和RB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导入番茄品种Moneymaker中。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经PCR检测结果表明, 目的基因已整合入番茄基因组; 转基因番茄离体叶片接种验证结果表明, 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株8914829 (即小种0) , 转基因番茄产生了抗病的过敏反应(HR反应) 。为了验证转基因番茄是否对番茄晚疫病菌株产生抗性, 用番茄晚疫病的主流小种和强致病力菌株共5个菌株接种转基因番茄植株, 结果表明转R3a和R1 基因的番茄对部分番茄晚疫病菌株能够产生抗性, RB转基因植株叶片对5个番茄晚疫病菌株均产生抗性。该研究为番茄抗晚疫病的基因工程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马铃薯品种东农303 微型薯为试验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耐旱植物厚 叶旋
蒴苣苔的脱水蛋白基因BDN1 导入马铃 薯,并对其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抗性再生植株
35 株 ;PCR 检测27 株呈阳性;Southern-blot 检测4 株呈阳性,表明BDN1 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
半定量RT-PCR 检测结果表明BDN1 基因在马铃薯抗性植株中表 达。通过对相对含水量、脯氨酸、丙二醛
含量和SOD 活性测定,证明4 个转基因株系对干旱胁迫的抗性显著高于对照植株。  相似文献   

4.
王洪洋  田振东 《园艺学报》2018,45(7):1305-1313
为探索利用晚疫病菌效应子识别策略快速挖掘具有潜在抗晚疫病基因的马铃薯资源,挑选了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时早期上调表达的68个RXLR类效应子基因,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VX病毒植物表达载体pGR106上,采用农杆菌牙签穿刺方法,在55份不同基因型的马铃薯叶片上进行瞬时表达,根据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发生与否来推断马铃薯中是否存在潜在抗病基因。结果表明,10个效应子基因,包括无毒基因AVR2家族成员PITG_23008,细胞死亡激发子PexRD2、无毒基因PexRD39(AVRblb2),以及其它未知功能效应子基因Pex147-2、PexRD8、PexRD49、PITG_10232、PITG_11484、PITG_07555和PITG_22724,能够在10份马铃薯材料上诱导HR,预示这些马铃薯材料中具有潜在抗病基因。另外,离体叶片晚疫病菌接种鉴定表明,识别6个晚疫病菌效应子的马铃薯材料IVP196-2比识别3个效应子的马铃薯材料HJT349-3抗病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基因R10的RGA-CAPS标记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R10,属于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位点MLB单倍型之一,该位点已知的各单倍型基因均具有保守结构域,属于同一个R3a基因家族。将R3a基因和源于MLB位点的R3a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它们高度保守的区域设计引物,以马铃薯晚疫病鉴别寄主MaR10(含抗晚疫病基因R10)、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Katahdin(不含已知抗病基因)及其杂交一代为试材,得到R3a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再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筛选,开发出与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基因R10连锁的两个RGA-CAPS标记:RGA-600和RGA-1000,这两个标记距离R10基因0.25cM。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品种早大白和克新18号微型薯为外植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Bt菌株Bt185的P2300-pa-8e抗虫基因转入马铃薯,并对其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获得抗性植株早大白19株、克新18号21株|经PCR检测,5株早大白、9株克新18号呈阳性|经Southern-blot杂交分析,4株早大白、6株克新18号呈阳性,证明P2300-pa-8e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在网室内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虫试验,转基因材料对鞘翅目害虫暗黑鳃金龟和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品种黄麻子和中薯3号脱毒微型薯为外植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诸葛菜的抗逆相关转录因子ODREB2B基因导入马铃薯,并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获得抗性植株黄麻子33株、中薯3号27株,经PCR-Southern杂交分析,两品种分别有16株和14株呈阳性,证明ODREB2B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广谱抗性基因Rpi-blb1(克隆于Solanum bulbocastanum)及其两个同源抗病基因Rpi-sto1(克隆于Solanum stoloniferum)和Rpi-pta1(克隆于Solanum papita)的抗性可能已被高度进化的晚疫病菌株所克服。为证实此观点,将从荷兰田间和墨西哥野外S. bulbocastanum 和S. stoloniferum 病株上采集的晚疫病菌株重新接种于具有共同遗传背景(感病栽培品种Desiree)的Rpi-blb1 及其同源基因转化体和3个野生种植株上,测试Rpi-blb1 及其同源基因的抗性是否已被克服。结果表明,采自墨西哥野外S. stoloniferum的两个菌株Pic99189 和Pic99192 已经克服了Rpi-blb1 及其同源基因的抗性;在野生种植株的测试中,只有S. papita 的抗性明显地被菌株Pic99192 所克服。同时发现在转基因植株离体叶片接种试验中,高抗晚疫病菌的转化体需要在多个转化体间进行选择。从采自中国4 个不同地区晚疫病菌株接种sto1.Desiree 转化体的小规模测试中可推断,Rpi-blb1 及其同源抗性基因在中国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叶广继  郑贞贞  纳添仓  王舰 《园艺学报》2022,(11):2357-2366
检测11个马铃薯资源叶片和薯皮中糖苷生物碱(Steroidalglycoalkaloids,SGA)含量,筛选低SGA含量的马铃薯资源,并对下寨65、LZ111、Q072625、陇薯7号、青薯9号和青薯11号薯皮中SGA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期明确马铃薯SG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为创制低SGA马铃薯资源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11个马铃薯资源叶片中SGA含量范围为0.08600~1.58066 mg·g-1FW;(2)11个马铃薯资源薯皮中SGA含量范围为0.01415~0.18450 mg·g-1 FW,薯皮总SGA含量均小于0.20 mg·g-1FW(安全范围);(3)6个马铃薯资源块茎中SGA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StSQS1、StCAS、StSSR2和StGAME4是马铃薯块茎SGA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0.
2008—2013年巫溪县开展了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落实万亩高产示范片1个(3.28万hm2),千亩核心示范片57个(0.4万hm2),通过推广"以脱毒种薯推广和晚疫病防治为核心的‘四推三改’集成高产技术",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庆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中,4年综合评比巫溪县获得重庆市第一名,曾连续3年创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最高单产达到3962.6kg,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和种薯产业的发展。在引进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指导晚疫病防治和推行"薯-玉-苕"和"薯-玉-苕-薯"套作模式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西南山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11个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杂交组合后代的636个基因型为材料, 对4个与晚疫病( Phytophthora infestans) 水平抗性相关位于不同染色体的QTL位点标记GP179、GP76、prp1和GP125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4个QTL位点标记共有6个特征带, 在不同遗传背景的组合中带型分布存在差异; 田间抗病性与4个标记的总带数呈极显著直线相关; 主要成分分析表明, p rp1570位点标记解释了供试材料35%的抗性表型变异, 为主效QTL。结合抗性表型分析, 组合群体的抗性与QTL位点数有关, 而个体的抗病水平与主效QTL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218份马铃薯材料中筛查晚疫病持久抗性基因RB和R8标记的基础上,进一步筛查了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薯Y病毒(PVY)极端抗性基因Rx1和Ryadg的标记。利用筛查出的含有Rx1和RB标记的‘德薯3号’和含有Ryadg和R8标记的P182马铃薯资源材料混合DNA为模板,选择已报道的Rx1和Ryadg的标记引物,并根据RB和R8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同时设计马铃薯GBSS基因特异引物为内参监控PCR反应体系有效扩增,对多重PCR延伸温度、引物组合浓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4个抗病基因的多重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选育品系样品进行筛查,鉴定到聚合上述4个抗性基因的材料4份。本研究中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马铃薯晚疫病和病毒病多抗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技术方法并为多抗性基因聚合新品种选育创制新资源。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β- 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J)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和适宜浓度,将抗病诱导剂与杀菌剂混合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4 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无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4 种抗病诱导剂处理能够导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病情指数下降和产量增加,且随浓度增加,晚疫病抗性增强,其中BABA 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适宜浓度为50 μg · mL-1,防效为64.83%。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化学杀菌剂相比,BABA与杀菌剂混合处理效果更好,晚疫病最终防效高达81.28%,产量为2 911.08 kg ·( 667 m2-1。以上结果说明:BABA 能够较好地诱发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病性,田间防治推荐将化学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BABA 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西瓜转基因常用的方法、目前已获得的转基因西瓜性状以及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西瓜转基因常用方法为叶盘转化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西瓜基因组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常采用PCR、Southern和Western等方法来检测和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成功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西瓜性状主要集中在培育抗病毒、抗枯萎病和耐旱、耐盐碱等方面;对转基因西瓜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2个方面。今后应利用转基因技术进一步提高西瓜营养品质、耐贮性和抗冻性等性状,并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四倍体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培养12 ~ 15 d苗龄的幼嫩叶片为试材,提取高分子量基因组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部分酶切后回收100 ~ 300 kb片段,连接到载体CopyControlTM pCC1BACTM的HindⅢ位点上,构建了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该文库约由850 000个克隆组成,空载率约2.08%,保存在1 700个混合池中,克隆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90 kb,覆盖单倍型马铃薯基因组约85倍。随机挑取6个BAC克隆连续培养5 d,提取DNA进行HindⅢ完全酶切检测,确认不同培养时间的BAC克隆的指纹图谱完全一致,表明文库较好的稳定性。BAC文库的构建为马铃薯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研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彩色马铃薯‘紫云1号’以‘会顺23’为母本,‘会泽小乌洋芋’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30 d左右,薯形圆形、紫皮紫肉,皮表光滑,芽眼少而浅。产量为21.7 ~ 28.4 t ? hm-2,田间表现植株抗晚疫病强,无PVX、PVY等病毒病感染。适合云南省春作区、冬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渭源县马铃薯优质生产、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对渭源县马铃薯的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发现为害马铃薯优质生产的病害主要为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及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使马铃薯产量增加1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TRIMION HD-24K电解水生成器生成的酸性电解水,研究酸性电解水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当农药浓度为常规农药浓度的1/3时,用酸性电解水稀释农药处理的晚疫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用去氯离子自来水稀释的农药处理;每7 d单喷1次酸性电解水的晚疫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每7 d喷1次去氯离子的自来水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