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英语介词"from"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from"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间概念的目的域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文章以英语和维语中表示上下的概念为例,探讨了英语和维语的空间隐喻,比较了英语和维语表示数量、等级、状态、质量、时间等的异同,说明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  相似文献   

4.
情态助动词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语言学领域中被长期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从认知视角阐述了英语情态助动词的意义及其应用。指出了传统研究中的不足,描述了情态助动词的范畴特征和隐喻投射思想以及非范畴化特征。为教学中教授英语情态助动词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也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语法化、原型范畴理论等,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对“there be”句型的生成发展和意义拓展进行分析;而对“There be”句型进行认知解读,不仅可以拓宽其研究视野,亦可廓清其生成和演变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范畴包含在人类的心理范畴内,两者都是建立在具体经验基础之上的,同时又会受到人们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限制。在英语空间介词的学习中,认知语言学能够为二语习得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及英语空间介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就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空间介词学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介词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介词in为例,分析了两理论对空间介词的解释力,并对介词in的所表空间关系和用法给予认知识解和认知根源分析,以期对外语教学中的介词用法教学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焦点-背景(Figure-Ground)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解释认知空间关系如英汉空间方位词、英汉存现句、写景诗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该理论也存在不足,如焦点和背景的划分、不同语言在空间描述上的空间认知差异等问题。本研究拟针对焦点-背景理论解释语言认知空间关系的优势和不足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高炎红  李珂  贾琦 《农业与技术》2023,(21):120-123
近10年来,非遗保护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保护的焦点,古城古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的传承问题要比其他方面更为严峻,如何使非遗在历史街区当中得到在地化传承和共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洛阳东关街的非遗文化为例,通过对其在地化传承空间策略的研究,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本研究对洛阳东关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地化传承空间策略,包括社区参与、文化教育、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些策略将有助于促进洛阳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的大连市降水量的空间栅格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祝青林  王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71-13872,13878
利用近30年大连市8个常规气象站和36个水文站点降水观测数据,在1:5万数字高程模型支持下,采用光滑薄面样条插值法对大连地区各月及年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在ArcMap中进行图象处理和分类,完成了100m高分辨率的大连地区降水量空间栅格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降水量分布不均,空间分布趋势为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自西南向东北递增。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的认知探究及其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隐喻与转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词汇意义的延伸是通过隐喻与转喻联想网络得以实现的;英语多义词的教学应该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相结合,从词义延伸的认知动因、联想网络及认知机制三个方面实现多义词教学的效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n(≥3)维欧氏空间R~n中建立了环的分块对称化原理,同时给出了环模的一个估计不等式,从而为研究空间拟共形映照提供了一种几何工具。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三观),本质上都是基于体验哲学的“体验和认知”(体认),事件图式本质上都是体验图式,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法隐喻,认为“三观”是它的认知基础,也是通过“三观”的不同配置来实现.“体认”使得语法隐喻成为可能,解释了语法之所以为隐喻的认知理据.进一步说明认知是功能的基础以及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功能语言学从根本上还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语言学本身,而是从多元化角度展开的研究,构建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的产生是通过人类通从一个概念域的事物的解释和经历到另一个一个概念事物域事物的方式,是特情况下的心理符合。满足人们的想象、推理和日常思维的要求,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隐喻的特点为系统性和普遍性,形成于人认知中,在认知成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认知的结果,有助于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柑橘生产精准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建立柑橘生产精准化管理系统。.提出按市、县(区/市)、乡、重点示范区4个层次组织与柑橘生产管理相关的基础数据。空间数据比例尺分别为1:25万、1:10万、1:1万和1:2000。探讨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组织和功能设计,阐述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和关键技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柑橘生产管理相关信息的空间化、可视化管理和一系列的高级分析功能,实现了各个区县柑橘生产精准化管理子系统,为当前柑橘的生产布局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6.
王丽娜  祝青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1-17133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布和作物信息叠加的专题图。以冰雹灾害和作物产量分布为例,详细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升级与转型,中国步入高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阶段,不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也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失衡和不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以位于鄱阳湖滨湖区与长江岸带的湖口县为研究区,探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迁移规律.[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研究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特征以及迁移规律.[结果](1)湖口县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总体呈现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而土地城镇化总体呈现西-东方向递减趋势;(2)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北部良好均衡型-中部初级均衡型-西南部严重失衡型或中度失衡型的演变规律;(3)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为西北中度协调-东北勉强协调-西南轻度失调的趋势;(4)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发展主轴保持在西南-东北方向,2009—2012年耦合协调度质心向东北偏移了353.22 m,而2012—2016年向西北偏移了45.42 m.[结论]当前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土地城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发展,但二者在空间上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有序协调两者关系,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现二者和谐发展.尤其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沿线,协调国土空间开发与土地城镇化对于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局部凸空间X中,通过X中的有界集B,我们构造了新的有界集B^∪以及由B^∪组成的有界集族B^∪,利用^∪中有界集的良好性质,得到了X的强对偶空间X^*可距离化的一个充要条件。并由此证明了:由Xn所构成的严格归纳极限空间X的强对偶空间X^*可距离化的充要条件是诸Xn^*都可距离化;(LB)空间X的强对偶X^*可距离化而(LF)空间X的强对偶X^*不可距离化;广义函数空间D^*(Ω)和E^*(Ω)都不可距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